《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听书稿

关于作者


艾丽斯·施罗德,曾经担任世界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因为撰写研究报告与巴菲特相识。业务上的往来使得施罗德有更多的机会与巴菲特亲密接触,她不仅是巴菲特的忘年交,她也是第一个向巴菲特建议撰写一本记录真实巴菲特的传记,而不是像市场上很多渲染和神话巴菲特的书的人。巴菲特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施罗德足够的采访空间。


关于本书


这是唯一一部被巴菲特授权的“官方”传记。与之前过分渲染巴菲特的成功和传奇不同,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作为世界一流投资家的巴菲特,还讲述了作为普通人的巴菲特的故事。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巴菲特的成功并非偶然,与他的成长环境和个人奋斗密不可分。这本书回溯了巴菲特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一代股神的成长故事。任何天才都不是凭空问世的,这本书讲述了在巴菲特成长的过程中,对他影响深远的那些人;同时总结了巴菲特的财富秘籍。无数人都关注巴菲特,关注他的富有,希望从他的成功故事里读到赚钱的方法。但是巴菲特却更希望让人知道的是,他只是每天抱着愉悦的心情专注地工作而已。在巴菲特看来,真正富有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只要能做到这些,你的人生也一样是成功的。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这是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传记,由巴菲特的亲密好友撰写而成。


说到沃伦·巴菲特,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每当谈到他,人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比方说,他是全世界最知名的股神,在投资圈儿里打拼了一辈子,最终成为全球顶级富豪;他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曾经高达26万美元一股;拥有天文数字的财富,但巴菲特依然保持着简单的生活,樱桃口味可乐和牛肉汉堡是这位大富豪的最爱。巴菲特早就表示,自己去世之后,只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非常少的遗产,剩余的财富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那么,巴菲特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稳健的收益?还有,对科技和互联网不感兴趣的巴菲特,会不会在蓬勃发展的数字时代落伍?巴菲特还能保持多久如此高的投资水准?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滚雪球》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位传奇大富豪。本书的作者是艾丽斯·施罗德。施罗德的来头也不小,她曾经担任世界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因为业务关系和行业圈子,她与巴菲特熟识,并成为非常亲密的朋友。多年业务上的往来,使得施罗德有更多的机会与巴菲特近距离接触。作为巴菲特的忘年交,她第一个向巴菲特提出建议:应该撰写一本真实的传记,来记录巴菲特的经历。巴菲特采纳了她的建议,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施罗德足够的信任、帮助和支持,为她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个人的回忆整理。如果你对巴菲特感兴趣,希望了解他的财富人生,那么这本《滚雪球》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这本书分为上、下册,内容非常详实,所以我将分上、下两期来为你讲述。今天要为你讲述的是上期,咱们主要来说说影响巴菲特一生的三个男人: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巴菲特的恩师著名投资家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事业的好搭档查理·芒格。那么在下期里,我将为你分享巴菲特财富人生的三个秘诀:浮存金、复利和不可想象的专注精神。浮存金和复利这两个词听上去可能会有点陌生,我会在介绍财富秘诀的时候,再为你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



上半部分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影响巴菲特一生的三个男人。先来说说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为了区别这两位巴菲特,下面讲述的时候,我们统一称呼巴菲特的父亲为霍华德。


霍华德是一位职业的股票经纪人,不过他更大的兴趣是政治。霍华德还曾经一度在华盛顿担任了国会议的职务,但是为人正直的霍华德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在仕途上并没有特别高的成就。另外作为股票经纪人,霍华德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所以巴菲特并不是“富二代”,他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到财产,但是霍华德却给巴菲特留下了一种无价的财富:“内部记分卡”。


内部记分卡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它的反义词,“外部记分卡”,这个词更好理解一点。按常理,人是社会动物,做什么事的时候会站在别人的视角来审视一下,非常重视外部的世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就是典型的按照外部记分卡行事的人。那么内部记分卡就正好相反,一个人从不关注外部世界是如何评价自己,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和价值观行事,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和权威的影响。简而言之,一个按照内部记分卡做事情的人,他就是独立思考、有主见的人。这个宝贵的品质使得巴菲特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的干扰,独立而理性地思考,在做重大金融决策的时候不会摇摆不定,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准则。


为了阐述清楚内部记分卡对于自己的投资生涯的重要作用,巴菲特用一道选择题来说明,他问:你是想被当作世界最伟大,但实际上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呢?很显然,巴菲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


1999年互联网风起云涌,IT产业爆发性的成长不仅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富豪,而且让所有人都沉浸在疯狂上涨的股票市场中。巴菲特却在这个时候“不合时宜”地批评了互联网产业,他认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对未来的依赖太重了,公司的价值都在不确定的未来,他不看好IT产业。


此言一出,引发市场人士的激烈批评,这些人说巴菲特这是为错过了 IT 产业风口而找的借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这一年巴菲特的投资收益比以往每年都要低,大家都在等着看巴菲特的笑话,这个老头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坚持内部记分卡、坚持独立思考的巴菲特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反复重申他对 IT 产业的不看好。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进入新千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大部分IT新贵都烟消云散,很多投资人都破产倒闭,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毫发无损。


巴菲特在长达几十年的投资生涯里,经历了多次股灾,却依然能够保持卓越的投资收益,和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内部记分卡、不盲从、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你肯定会问,我怎么样才能够拥有内部记分卡呢?这与你的童年的经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小时候如果你的父母关注的重点是全部世界怎么看待你,他们因此忽视、抹杀你的真实想法,那么不论以后怎么调整,你多半还是使用外部记分卡。


巴菲特非常幸运,他有一位百分之百使用内部记分卡的父亲。霍华德在巴菲特的成长过程中,言传身教,培养了巴菲特强大的内部记分卡。巴菲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与父亲看棒球比赛。一般比赛间隙都会介绍一下观众席上的社会知名人士,霍华德因为正直和不妥协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当介绍到他的时候,他起身,结果全场嘘声一片,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巴菲特发现父亲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坦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巴菲特后来感叹,他的父亲真的是一个真正不随大流的人,他根本就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霍华德对巴菲特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带他进入了金融世界。巴菲特小时候,一有机会就去父亲的办公室玩,在那里巴菲特发现自己对金融市场的数字非常感兴趣,他甚至希望能够搞清楚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7岁的时候,巴菲特就开始阅读父亲书架上关于债券投资的大部头书籍。10岁生日的时候,巴菲特希望的生日礼物是去一趟华尔街。霍华德不仅带他去了华尔街,看到了纽约股票交易所,甚至还带着小巴菲特去华尔街拜访了高盛集团的传奇 CEO 温伯格。在那次会面中,大名鼎鼎的温伯格做了一件让巴菲特终身难忘的事情,在巴菲特准备出门结束拜访的时候,温伯格亲切地询问巴菲特:你最喜欢哪只股票?


巴菲特总是愿意把他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好运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出生在一个环境良好的家庭,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巴菲特认为,父母是自己在世界上最大的财富,虽然他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任何财产。


说完巴菲特的父亲,下面咱们来看看,对巴菲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个男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去哥伦比亚大学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他遇到了一位带领自己走上职业投资人道路的老师,这个人就是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在当时被誉为“华尔街教父”,是一位非常资深的股票投资人,他1949年出版了《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用一种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方式阐述了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展示了他是如何用理性和数学方法对股票进行估值的。在格雷厄姆之前,没有人能讲清楚股票市场到底是怎么运行的,投资也没有系统性,更像是赌博。巴菲特的大学室友回忆,巴菲特读《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就像是找到了上帝一样激动。


巴菲特除了从格雷厄姆这里学到了科学系统地分析股票市场的方法之外,还学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投资理念,分别是“烟蒂”和资产配置的艺术。


所谓烟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香烟吸到最后,剩下的那个小烟头,也有人俗称叫烟屁股——哎,就是那个东西。烟蒂,就是格雷厄姆最重要的投资理念之一。在格雷厄姆看来,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像是被随手丢在地上的、被碾碎的烟蒂一样,这些都是别人看来有些肮脏的垃圾,但是格雷厄姆非常擅长找到这些烟蒂,并且点燃它们,然后满满吸上一口,榨取最后一点价值。


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地找到烟蒂。因为大量的烟蒂都是肮脏的垃圾,只有很少的烟蒂值得投资。为此,格雷厄姆研究了一整套投资烟蒂公司的方法,其中的一个核心关键点就是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这个关键点说起来也很简单。任何一家企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资产,当然也有负债,当卖掉所有的资产并支付债务之后,如果还有剩余,那么就是股东权益,也叫净资产。


格雷厄姆的逻辑是,这些公司尽管处于低迷甚至亏损的状态,很有可能是因为外部环境所导致的,一旦环境好转,股票价格就会上涨,那么在冬天买便宜的股票,就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而且,就算最差的结果——破产清算出现,也能赚一笔。所以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就是在资本市场寻找那些价格低迷、无人问津的股票,然后从这些股票里寻找出公司实际价值大于股票价值的烟蒂公司进行投资。


那么问题就来了,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投资逻辑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值得投资的烟蒂公司的实际价值一定要大于你买入时的股票价值。怎么样评估公司的真实价值,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还要留出足够的出错空间,才是烟蒂投资的核心。为此格雷厄姆探索了一整套评估公司真实价值的办法。他在课堂上不断地教育他的学生,在研究公司的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侦探,发现隐藏在大量细节里的真实价值和债务,思考公司为什么能赚钱又为什么不能赚钱。格雷厄姆的学生们都知道,股票并不是冷冰冰的价格数字和几页股票凭证,它的价值可以被分解为很多不同的部分,需要分别评估。


格雷厄姆还给了他的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安全投资,除了要考虑净资产大于入手时的成本之外,还需要留出足够的出错空间。很有可能一个分析师对股票价值的分析全部正确,这个股票也的确被低估,但是市场是复杂的,股票的价值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大大低于实际价值,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公司的净资产也有可能会不断减少。所以,即便你入手的时候,这笔投资是稳赚不赔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很有可能你也会被深深地陷进去。所以,投资一个烟蒂公司,除了要像侦探一样估算公司的真实价值,还需要留足出错的空间。


在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的时间里,巴菲特接受了成为一流专业投资人的系统性培训。他熟练地掌握了格雷厄姆烟蒂投资的精髓,并成功地在市场上进行实践。在巴菲特早年投资岁月里,大部分公司的股票都价格便宜,他就像弯腰捡无人问津的烟蒂一样,把股票一把一把地积攒在一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烟蒂都在日后为巴菲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78岁的巴菲特仿佛就像回到了几十年前,在满目疮痍的股票市场上仔细地寻找着符合自己要求的烟蒂。


格雷厄姆还教会了巴菲特另一招绝世武功,资产配置的艺术,要把钱放在能获得最高回报的地方。怎么做呢?格雷厄姆的手法就是用从一项生意中赚来的钱去购买利润更丰厚的另外一项生意,这样就不会受到投资周期的影响,一直能够找到赚钱的奶牛。比如格雷厄姆投资一家煤矿企业,当时煤矿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这家企业未来肯定会变得衰败,但是它现在拥有不错的现金储备,那么格雷厄姆就用这些现金去购买了一家正在成长中的内衣企业。你很容易猜到,煤矿企业最终倒闭,但是格雷厄姆的内衣企业成为了消费市场的大牛股。巴菲特从这里学到了企业需要多元化经营,这也为打造日后名扬天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打开了思路。


巴菲特最开始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时候,它还是一家纺织厂,是一个日薄西山的传统行业。巴菲特在此后的时间里,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赚钱的资产,它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股票、债券和大量现金的超级投资帝国,它旗下拥有的数个保险公司覆盖了整个保险产业,它还拥有包括美国运通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联邦快递、华盛顿邮报、糖果公司等等诸多优质公司的股份。你没有办法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划分到任何一种公司类型里。有人开玩笑说,微软靠出产软件成为了世界500强公司,可口可乐依靠卖可乐成为世界500强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呢?它靠生产钱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企业。


有人计算过,如果你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成立的时候投资1万美金给巴菲特,那么到今天你将获得超过2亿美金的税后收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增长,已经从巴菲特入手时不到10美元涨到今天的26万美元一股,估计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上面为你讲述了影响巴菲特的两个男人:巴菲特的父亲,以及格雷厄姆。下面,咱们来看看第三位对巴菲特影响深远的男人:大名鼎鼎的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多年的好搭档,可以说,是两个人一起合伙打造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投记纪录。


在不少巴菲特的粉丝眼里,有时候经常感觉分不太清楚巴菲特和芒格,因为他俩实在太相似了。巴菲特和芒格都是一头银发,连梳理的方式都一模一样;他们走路的时候步态也是同样的笨拙,身体还往同一个方向倾斜;两人都是常年穿着一款灰色的西装,一副不太修边幅的样子;他们还都戴着相似的老式眼镜,但都一样折射出智慧的目光。他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思考的方式、投资的策略都很相似,以至于后来芒格接受审查的时候,甚至被有关部门询问,他是不是巴菲特的“另一个自我”。面对这个略带玩笑的问题,芒格的回答也非常有个性,他首先承认自己和巴菲特在行为模式和说话方式方面有些相似,但是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去做次要合伙人,他有自己的活动范围。


的确如此,在巴菲特和芒格漫长的合作生涯中,两人都是互相影响,吸收对方的长处。两人自从1959年在朋友组织的午餐上认识之后,就一见如故,热烈的交谈从那时候开始持续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金融世界里的一段佳话。虽然在外人看来,巴菲特名气更大一些,但是芒格的粉丝也不少。芒格为巴菲特带来了很多新的投资理念,也帮助巴菲特完善了自己的投资哲学。


比如巴菲特就常常提到芒格的“鞋扣理论”,并表示这个理论给了他很深的启发。所谓鞋扣,就是过去老式皮鞋上的金属扣子,可以固定鞋带的小玩意儿。鞋扣理论来自于芒格一个同学的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有一个朋友,计划在鞋扣市场囤积居奇。因为鞋扣市场非常小,所以这个人最后占据了整个鞋扣市场,也因此沾沾自喜,垄断鞋扣市场让他感觉良好,自认为是各个方面的全能专家,对所有事情都高谈阔论、指手画脚。芒格认为这个方式是大错特错的。芒格也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喜欢布道,但是他始终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保持谨慎,从不在这些领域发表看法,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鞋扣的受害者。


受到芒格鞋扣理论的影响,巴菲特也为自己圈定了一个能力范围,他总结自己只能做好能力范围之内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钱,第二件事情是投资和第三件事情是自己的生活。除此以外的事情,巴菲特既不感兴趣,也不会随便指手画脚。这一点在巴菲特的投资策略里表现得非常突出,那就是巴菲特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坚决不投。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忘年交好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强力推荐,让他去买微软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依然选择拒绝,因为他自己首先对 IT 行业不了解,第二也没有兴趣了解。


此外,芒格还为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注入了很多新的想法,完善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比如让巴菲特重新思考烟蒂投资策略。在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前期,他都遵循着格雷厄姆的烟蒂原则,买的都是非常便宜的股票。格雷厄姆的这套投资方法,本质上讲,就是用量化的办法对每只股票进行分析,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是只要理性地执行,把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投资时时刻谨记,买入就是为了卖出,绝对不要贪恋的原则,就可以保证赚到钱,巴菲特就是通过投资烟蒂公司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但是巴菲特并没有意识到,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


格雷厄姆是经历过1929年大萧条的投资人,他的投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悲观色彩,始终保持着对金融灾难的警惕,这种悲观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格雷厄姆的投资始终停留在非常辛苦地弯腰捡烟蒂,然后吸上一口的苦差事上,赚辛苦钱。这个理论在经济低迷、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时候,非常奏效,因为市场上有很多被低估的股票。但是随着经济的好转,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股票市场,这样整体的股票价格就会被推高,便宜的股票也会越来越少,而且过热的市场会引发垃圾股票的价格都被热炒,不理性的市场不适合烟蒂投资的逻辑。但是巴菲特仍然没有放弃烟蒂投资,毕竟他曾经通过这个策略赚到了钱,人的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连巴菲特也不例外。


受到巴菲特的影响,芒格也在采用烟蒂原则寻找好的投资机会,但是芒格的寻找标准不一样,他喜欢做大生意。芒格不满足于巴菲特只盯着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来考察公司,他认为这些研究报告只能反映公司的部分问题,他更关注的是这家公司的无形资产方面的内容:它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商业模式、以及行业前景等等。


与此同时,巴菲特在进行烟蒂投资的时候也遇到了瓶颈。一方面,股票市场蓬勃发展,便宜的烟蒂公司已经很难寻觅;另一方面巴菲特这个时候已经是百万富翁,他的合伙人公司可以调动的资金高达数千万美元,他已经不是股票市场上的散户了。巴菲特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为这么大规模的资金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花钱购买已经被高估的烟蒂公司,肯定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芒格的投资策略为巴菲特打开了思路,也让巴菲特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巴菲特后来总结:以合理的价格买一个好公司要远远胜过以一个好价格买一个合理的公司,也就是说以贵一点的价格买一个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经营者具有良好口碑、有信誉的公司,远比以便宜的价格买一个各方面都有瑕疵的公司要划算。巴菲特还诚恳地表示,好的投资就是寻找有一流管理的一流生意,这一点芒格很早就理解了,而自己是一个迟钝的学习者。


从这之后,巴菲特开始逐步脱离自己投资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用尽可能少的钱购买尽可能便宜的股票,抛弃了“买入就是为了卖出”短期投机策略。他开始进入自己投资生涯的成熟期,他更多地关注公司的商业模式、未来发展、管理层的水平等等更为抽象的问题,只有优秀的公司才能进入巴菲特的法眼。从这个时候起,巴菲特开始逐步形成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策略。





下半部分


你好,欢迎回来。我们接着为你解读《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在上半部分的音频里,我为你讲述了影响巴菲特一生的三个男人的故事,这三个男人分别是: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巴菲特的恩师著名投资家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事业的好搭档查理·芒格。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巴菲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投资理念形成的轨迹。那么巴菲特作为全球超一流的投资家,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上能够保持着几十年的超高收益,他一定是有许多成功秘诀。那么在本期里,我就来为你分享巴菲特成功的三大财富秘诀:浮存金、复利和超强的专注力。


首先来为你介绍一下浮存金。所谓的浮存金,其实就是预先收取,然后再支付的钱。这么说,你一下就明白了,这钱一进一出,中间是有时间差的,那么如果利用这个时间差,把这些钱拿去投资,岂不是非常合适没错,确实有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坚持这么做,这个人就是巴菲特。他旗下的保险公司,就是在为巴菲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大量的浮存金,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其实很多行业都有浮存金,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理发店、餐厅和健身房,总是希望顾客能办张会员卡,预存一些费用,然后可以刷卡消费。但是这些零售和消费行业的浮存金,跟保险行业的浮存金相比,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保险行业的浮存金有着天然的巨大优势:第一,购买保险的消费一般都很高,每个人的保费都不是小数目;第二,理发店和餐厅尽管预先收取了费用,但是这些客户很快要来消费的,这些钱不能在账上趴很久。但是保费完全不一样,保费从收取到赔付,中间有时候长达数十年,甚至根本就没有发生赔付。买过保险的朋友都知道,买保险绝大部分人都是赔钱的,是用自己的现金,去购买一份保障而已。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保费就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巨大的现金流。


金额高、使用周期长而且成本低廉,既然浮存金有这么多的优点,怎么其他人没有像巴菲特一样利用浮存金投资呢?原因很简单,巴菲特起步非常早。上世纪50年代,巴菲特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保险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保险浮存金进行投资,他有大把的资金来购买便宜的股票。


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呢?这要回到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时候,差不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巴菲特偶然发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除了投资股票之外,还担任一家完全没听说过的企业的董事长,爱学习的巴菲特带着疑问亲自去这家企业探个究竟。就是在这次拜访中,他了解到这家企业经营的是在当时还鲜为人知的汽车保险业务。和传统的汽车保险公司依靠保险经纪人出售保险业务不同,这家公司通过邮购营销,把保险产品邮递到目标客户的办公室或者家里,那么成本自然大大下降。


那你可能会问,成本是降下来了,但是没有保险经纪人的把关,那些酒鬼、经常超速驾驶的人收到营销的邮件,购买了保险,这家公司不是得赔惨了么?这一点他们早就想到了。


为了规避那些保险公司不希望遇到的客户,他们只向政府雇员销售汽车保险。我们都知道,政府雇员是非常遵纪守法的,他们不但不会酒后驾驶,也不会超速,他们的谨慎还会降低出险率,这相当于又变相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巴菲特回到哥伦比亚大学还不到48小时,立刻抛售了自己资产组合的四分之三的股票,把套现出来的钱全部拿来购买这家保险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开始逢人就推荐这只股票,还预测它将会在5年后价格翻番,但是很可惜,很多人都没有像巴菲特这样深刻地明白保险行业的威力,他们嘲笑巴菲特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在当时,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保险,复杂的精算在外人看来更像是赌场里的赔率。巴菲特阴差阳错地通过跟这家公司打交道,走进了保险行业。巴菲特甚至一度想在毕业之后去做一个精算师。不过随着对保险行业的不断深入了解,尤其是当他发现保险浮存金这个更大的秘密之后,巴菲特找到了自己愿意做一辈子的事情:赚钱。


巴菲特知道,保险公司不是慈善组织,它必须要盈利,收取了巨额保费之后,保险公司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用钱赚钱,而赚钱恰恰是巴菲特最感兴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在巴菲特看来简直就是“免费”的资金,从收款到支付,中间间隔长达几十年,而且还不需要付利息,哪还有比这样的买卖更完美的呢?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如日中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其实从本质上,就是一个保险帝国,它囊括了包括寿险、财产险、健康险和再保险等所有种类的保险业务,也给巴菲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弹药,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买到极具价值的企业和股票,使得巴菲特的财富呈几何乘数的增长。


当然,除了保险之外,巴菲特还在搜寻其他可以获得稳定浮存金的公司。蓝筹印花公司就是巴菲特的另外一个浮存金宝库。这家公司对于巴菲特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这是他和自己的好朋友芒格的第一次合作。


上个世纪60年代,芒格向巴菲特推荐了一家名叫蓝筹印花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发行礼品券。那个时期,美国的商家非常盛行用各类礼品券来招揽顾客,进行促销。最开始是商家们自己发行礼品券,但是后来随着这样的促销活动越来越受顾客的欢迎,有一些公司就开始专门从事礼品券的业务,蓝筹印花是当时最大的礼品券公司之一。但是等到巴菲特和芒格关注到这家企业的时候,礼品券市场其实已经不再是发展的黄金期,蓝筹印花也处于业务缓慢衰退期。


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商议之后,依然决定出手购买蓝筹印花,首要的原因就是蓝筹印花拥有大量的浮存金。商家们向蓝筹印花支付大量现金,购买印刷的礼品券,到消费者前来兑换这些礼品券之前,这些现金都趴在蓝筹印花的账上,所以蓝筹印花积累了大量的现金。但是因为管理层的保守,这些现金并没有被好好使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礼品券市场正在萎缩,蓝筹印花的股价也很低迷,这给了巴菲特一个抄底的好机会。于是巴菲特和芒格两个好朋友一拍即合,联手拿下蓝筹印花。从拿下蓝筹印花的第一天起,巴菲特就开始帮助这家礼品券公司转型,他把趴在蓝筹印花账户上的浮存金拿来购买了一系列优质的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浮存金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资帝国,但是凡事都有两面,现在巨额的浮存金,也给巴菲特带来了新烦恼。最新消息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账上有将近1000亿美元现金。对普通人来说,银行账上趴着这么多的现金,那实在是无比幸福。但对于巴菲特来说,这些钱趴在账上,就意味着浪费,巨大的浪费。但是巴菲特却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资本市场已经被培育得非常成熟,到处都是投资者,投机者也很多,巴菲特已经很难像最初的时候,在股票都很便宜的时候,大把大把地把它们买进来。对于巴菲特来说,趴在账上的1000亿美元现金是他的投资生涯遇到的一个新挑战,他可能需要找到新的投资方法,才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说完巴菲特的第一个财富秘诀浮存金,下面来为你介绍巴菲特的第二个财富秘诀:复利。复利,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利滚利,把上期投资所得的本金和利息,都作为下一次投资的本金,所以每一次投资或者计息周期开始的时候,本金是不断增加的。


复利这个东西,其实有着非常神奇的累积效应。了解过复利公式的朋友可能都会发现,复利的计算公式里,隐藏着巨大的数学放大效应。虽然每次都只是增加了小小的利息部分,看起来并不会让投资的收益增加很多,但是天长日久,这个数字将是相当惊人的。给你来简单举了个例子:比方说,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存入1万美元,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每年都把所得的收益放到下一年的投资中去,那么到80岁的时候,这个人最后的收益是多少钱你能想象吗?是六亿美元。今天的我们当然都已经知道复利的威力了,但在上世纪40年代初,巴菲特才1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当时,年仅10岁的小巴菲特,在图书馆里发现一本名叫《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在这本看上去很像鸡汤成功学的书里,巴菲特第一次知道了复利这个概念。这本书告诉巴菲特,他需要先赚1000美元,然后以此起家,只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每年都把所得持续投入进来,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年仅10岁的巴菲特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仿佛看到自己口袋里的钢镚正在变成一张一张的百元钞票。他宣布,自己在35岁的时候将成为百万富翁。这可是在1941年,全世界都在二战的炮火声中,美国经济也处于衰退之中,一个10岁孩子的话,没有人会当真。但是巴菲特自己可不这么认为,他读懂了复利的巨大威力,到他35岁还有25年的时间,这足够他完成百万富翁的梦想。


巴菲特的优点在于,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立下当百万富翁的誓言,巴菲特就开始努力向这个目标进发,他想尽一切办法赚钱。14岁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积累到了启动所需的1000美元资金,此后巴菲特一直采用复利投资,把赚到的每一笔钱都投入到他的生意当中,其中投币弹子机的生意就是一个典型的巴菲特式的复利投资。


高中生巴菲特投资了25美元,买了一台二手的威尔逊牌投币弹子机,他跑到自家附近的理发店,跟理发店主说自己是威尔逊牌弹子机公司的代表,受公司委派来跟理发店谈一项合作,理发店不会承受任何风险,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只需要腾非常小的一块地方,放一个弹子机,就可以获得弹子机带来的一半收益。理发店主一听,这还是挺划算的,一方面可以额外收取弹子机的收入,另一方面弹子机也会带来更多的客流。于是,巴菲特的第一笔弹子机投资就成交了。


结果一周之后,巴菲特就把自己投资的25美元给收了回来,他马上做的事情就是按照《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所讲的那样,用赚到的25美元购买了第二台弹子机,也就是把所得收益放到下一次的投资中去,进行复利投资。


随着收入的增加,巴菲特还在持续购买弹子机,并且把弹子机铺到更多的理发店。与此同时,他还订阅了刊登二手弹子机信息的刊物,随时跟踪弹子机市场的发展,看到便宜的二手弹子机,就果断拿下。结果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到后来巴菲特所在高中人人都知道他的弹子机生意,同学们都想入伙,就像是追着抢手的股票一样。这时候,巴菲特真正亲身体会了复利的魔力,它就像是一个发动机一样,驱使着金钱为自己辛勤地工作。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巴菲特都在实践复利投资。


当巴菲特的身家已经超过了360亿美元,成为了仅次于比尔·盖茨的世界第二富豪,他在回答关于“理想的企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理想的企业就是具有很高资本收益的企业,可以利用大量资本实现高额收益,是可以成为复利机器的公司,这样才能通过这些企业实现资金周转,并购更多的复利企业。从高中时的弹子机到登上世界富豪榜,你会发现巴菲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他的投资策略始终没有变化,就是不断从浮存金里获取投资资本,通过研究和评估,寻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物,然后下注投资,此后让复利发挥作用,推动财富几何数量级的增长。


当然,巴菲特还特别指出在进行复利投资的时候,有两个基本原则需要被永远记住:第一个原则是不要损失本金;第二个原则是,记住第一条。巴菲特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说出了复利投资的核心,复利的关键不在于收益率有多么高,而在于不要损失本金,一个年度的亏损,需要在后面的时间里用更高的回报来弥补,于是就要冒更大的风险,这得不偿失。


巴菲特非常喜欢用一个比喻来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巴菲特这里说的很湿的雪,指的就是投资的本金,这部分,他已经通过浮存金解决了,那么复利帮助巴菲特找到了很长的坡。注意,巴菲特在这里说的是很长的坡,很湿的雪要沿着长长的、平缓下降的坡滚下来,才能变成大雪球,而不是沿着很陡的坡急速滚下来,那很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上面为你介绍了浮存金和复利,这是巴菲特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两个财富秘诀。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其实是资本市场公开的秘密,是人人都知道的投资法则。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资本市场上没有第二个巴菲特呢?为什么没有人能取得像巴菲特一样辉煌的投资成绩呢?事实上,资本市场上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他们收购保险公司,获取浮存金,然后寻找投资项目进行复利投资,简直就是按照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模式在打造自己的公司,但是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超越巴菲特的业绩。这是为什么?


很多信托公司都希望模仿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和投资组合,他们的做法在外界看来的确很像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但实际上不是。巴菲特看似毫不费力地取得的成绩背后,隐藏着大量的、不为人知的工作,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力才能完成,这才是巴菲特成功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来为你分享巴菲特的第三个财富秘诀:专注。巴菲特在回答“人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给出的回答是专注。巴菲特的专注,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连他的搭档芒格对此都深表佩服,他说巴菲特简直就是一部“专注的学习机器”。


我们解剖一下巴菲特的专注,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专注于什么高难度的事情上,巴菲特的专注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一些很简单,而且也很笨的事情。2004年,已经74岁的巴菲特从经纪人手中接过一本厚厚的书,里面的内容是韩国股票的详细列表。巴菲特一直在研究全球经济,他希望能够寻找到被忽略、被低估的国家和市场,在其中寻找值得投资的好公司,这次他锁定了韩国。


确定目标之后,巴菲特开始一宿一宿地翻阅那本大部头,一页一页地钻研,每一页的每个数字他都不会放过。因为韩国的企业会计规则和美国的不同,为了不轻易被这些数字迷惑,巴菲特又开始研究韩国的会计规则。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全球最富有的人亲自在做的事情吗?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巴菲特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他每天早上从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出发,8点半到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他也用了大半辈子,巴菲特便开始专注地工作。他首先会阅读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然后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公司传递过来的各种报表和数据,从卖出了多少份汽车保险,到拿到多少监狱的看守制服订单等等。巴菲特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可以记住这里面非常多的数字。然后巴菲特开始钻研自己没有买的几百家公司的报告,以及学习他认为值得投资的海外市场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巴菲特会亲自去拜访这些企业,并跟企业的管理者、股东面对面地交谈。


但这并不是金融投资家的通常做法。大多数投资家喜欢坐在办公室里读别人的报告,巴菲特就像是一个对所有细节都关注的侦探,他不仅会阅读成百上千家公司的一手信息,而且他还会去股票交易所调取相关公司的更多资料,甚至会去图书馆找到几十年前的报纸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来研究这些公司。就像当年跟随格雷厄姆学习的时候,巴菲特会搜索关于他的一切资料,无意中发现格雷厄姆从来没有对外披露他担任着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这件事激发了巴菲特的好奇,他亲自去这家公司拜访,然后走进了保险行业。


巴菲特在解释他为何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在这些细节里,用这么笨的办法做投资的时候,是这么回答的:对我来说,这就像是认识一个女孩子,你必须要亲自了解她的一切。


举个例子来说明巴菲特了解得有多么深。纳税申报单也是巴菲特认真学习的材料,他在钻研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所在城市的一家知名儿童福利机构的纳税申报单有问题,于是他拿出研究上市公司财报的劲头,发现了这家福利机构非常恶劣地滥用捐款。


巴菲特通过媒体曝光了这件事情,这篇报道还拿到了当年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大奖普利策新闻奖,和这个新闻分享普利策奖的另一篇获奖作品就是《华盛顿邮报》揭发尼克松竞选丑闻的“水门事件”的报道,这足以证明巴菲特的这个发现有多么重要。不过巴菲特除了非常生气这些人滥用善款之外,他更心疼的是那些钱就被随意堆放在那里,没有合理地利用,连预算都没有。巴菲特认为,不能把钱用来赚钱,那也是罪恶。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项娱乐活动能够让巴菲特分心的话,那就是打桥牌。这几乎是巴菲特除了投资之外最大的爱好。巴菲特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一个监狱的房间里有3个人会打桥牌,他不介意永远坐牢。巴菲特对桥牌这个兴趣爱好的专注程度,不亚于他对金融市场的关注。因为专注打桥牌,巴菲特还差点成为世界桥牌锦标赛的冠军。


为了能够成为专业桥牌手,巴菲特拜了世界冠军奥斯伯格女士为师。在奥斯伯格的建议下,巴菲特甚至同意让人给他的书房装上一台电脑,这样他就可以每天饭后都可以玩上几个小时桥牌。要知道,让巴菲特用电脑这件事,连比尔·盖茨都没有成功过。比尔·盖茨曾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要说服巴菲特用上电脑,比尔·盖茨说电脑可以让巴菲特随时关注自己公司的股价走势,巴菲特的回答是,我可不想五分钟看一下结果,更何况我对股价走势比谁都清楚;比尔·盖茨还不死心,他说他要派微软最漂亮的销售小姐去教巴菲特用电脑,巴菲特的回答更酷:你开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但是我还是会拒绝。但是对于桥牌,巴菲特选择从了。他不仅每周至少要在电脑上玩12小时桥牌,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叫“T型骨”。


巴菲特对桥牌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为了能够跟奥斯伯格和几位网友切磋牌技,把多年来固定的晚饭时间都提前了,而且玩起桥牌来,任何事情都无法分散他的注意力。有一次,他家里飞进来一只蝙蝠,正在房间里横冲直撞,结果巴菲特依然端坐在电脑前,紧盯着电脑屏幕打着桥牌,眼睛根本不舍得离开,嘴里还一边念叨:没关系的,它不会打搅我的桥牌游戏。


有了冠军级老师的指导,巴菲特进步神速,他已经不满足于在互联网上跟人打牌,而是希望跟更高水平的选手竞赛。于是,奥斯伯格带着巴菲特报名参加了桥牌的顶级赛事,世界桥牌锦标赛,他们参加的是男女混合双打的比赛。这个赛事的影响力很大,参赛选手非常多,不过当巴菲特出现在赛场的时候,还是不少人认出他来了,成为了赛场的一个焦点。


奥斯伯格的心理预期是通过真实的比赛为巴菲特积累一些实战经验和比赛积分。结果巴菲特却来劲了,他虽然水平不如专业选手,但是表现得异常专注,一上牌桌,根本感觉不到身边很多围观自己打牌的群众。比赛过程中,巴菲特沉着冷静应对,他的心理素质特别好,完全发挥出在家里打牌时的水准,而且他还能时刻关注到搭档奥斯伯格的动向,两人配合默契,最终巴菲特的专注弥补了自己不够专业的牌技,他和搭档竟然打进了决赛。这个时候,巴菲特却突然选择退赛,退赛的原因是:他得到消息,马上要去谈一笔投资。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发现,那个熟悉的、爱钱如命的巴菲特又回来了。



总结


说到这儿,本期音频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在《滚雪球》这本书的上半部分,我为你介绍了影响传奇投资家巴菲特的三个男人。


第一个是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霍华德带领巴菲特走进了金融世界,并给了巴菲特成为一名优秀投资家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精神层面。霍华德并没有像很多的父母一样,关注外界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是教会巴菲特做一个思想独立、有主见、尊重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内部记分卡是巴菲特投资生涯最重要的财富。


第二位对巴菲特影响深远的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身边,巴菲特接受了成为一流投资人的系统性训练,他养成了在海量第一手资料里辨别投资机会的办法,这套笨办法让巴菲特受益终生。格雷厄姆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理念,使得巴菲特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成为了先进的市场投资者。


第三位是巴菲特的好搭档查理·芒格。他们俩就像是多年的“夫妻”,不仅外形越来越像,对投资的思考也能够达到高度的默契,这些共性帮助他们携手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搭档之一。虽然,在外界看来,巴菲特的名气远大于芒格,但是一流投资家芒格为巴菲特完善了投资哲学,是巴菲特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够拥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是巴菲特投资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在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我为你介绍了巴菲特的三个财富秘诀,分别是浮存金、复利和专注。


第一个秘诀是浮存金,巴菲特很早就开始了解保险行业,并且发现浮存金的巨大价值。这些相当于是免费使用的资金,帮助巴菲特在资本市场拥有了充足的弹药,这是巴菲特成功的基石。


第二个秘诀是复利,也就是利滚利。10岁的巴菲特就读懂了复利的价值,更厉害的是他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复利发挥作用。就像巴菲特很喜欢用的那句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复利投资就是财富能够几何倍数增长的长坡。


第三个秘诀是专注。这是区分巴菲特和其他投资者的最重要因素。古稀之年的巴菲特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专注力,他可以从零开始学习韩国的会计规则,了解韩国的股票投资市场。即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了,巴菲特依然会亲自去拜访那些他认为有足够潜力的,但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和创始人、股东面对面谈话,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专注精神,是那些希望通过模仿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取得成功的人无法做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听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