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之路的“道”和“术”——阅读笔记



卢慧文。协和教育集团。

感悟:【在大众流水线生产教育产品(即学生)的时代,留一些空间做一些用心的“私人订制”。】

1.国际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

a.国际教育不是国内教育的对立面,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是相互交融、互为补充的关系。

在以中国文化为根底的基础上,补充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庸阴阳与开放逻辑的交融。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各有所长,中西融合的教育逐渐成为共识。取其精华、扬长避短。

b.国际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安排,要符合个人的特点。

国际教育不是为了换一种模式套住孩子,而是希望通过选项的增多和加宽,让孩子的成长方式变得多元。以中学教育为视角,中式教育注重几门重点学科的深度,强调学科能力的培养,而西式教育通常比较宽频、多元的课程选择,让他有机会更好地发掘潜能。广泛体验、深度探索。

c.国际教育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退而求其次”,它是一个长期安排的生涯规划。

英文能力、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意义的兴趣爱好、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些都是进行高中国际教育的必要条件。早做规划、充分准备。

d.国际教育不是以考入名校出国留学为目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18岁之后面对全球化的生活和学习做准备的。

“为孩子们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做好全面的准备”而努力。资源丰富选项多,成长的方式就可以多样。目标设定的“宽”会影响策略的选择。当真正进入社会之后,之前的学业和基础能力只是敲门砖,不同的三观、性格情商、信念毅力,才是区分一个成年人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孩子应该在硬技能和软技能当中找到发展平衡点,并尽量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软硬兼备,目标放宽。

以上是对国际教育的“道”的解读。把道理讲明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策略选择。

2.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别在学生成长中承担什么作用?

这三类教育的定位是不同的,即便有所交叉,但千万不能错位。

家庭教育有三项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从小督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二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构建起良好的亲子沟通。第三,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身体力行的人生示范。

社会教育的主要作用包括:一是辅优补差,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学习机会。二是丰富的业余生活的安排,比如寒暑假的研学考察。三是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助力冲刺。参与社会教育的前提考虑标准:是否能安排出合适时间并配备专业教练、职业陪练。

学校的教育,是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通常还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学校和家长之间,需要在目标理念、文化认同、育人方式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培养的合伙人、同行者。

基础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公办学校、民办国内学校、民办国际化学校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每一个类型都会有办得好的学校和办得不够好的学校,类型之间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类型的好学校,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会有某一类学校的鲜明特点。不同类型的好学校不能放在同一个跑道进行比较,关键是看自己的定位和学校的定位能不能更好地匹配,不能用 A 打法去谋求 B 结果。

3.在国际教育的道路上如何想明白道理、如何作出策略选择。

“择校十看”,这十个看,并没有特别的排列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第一个是看举办方。弄清办得好是否是源自专业资源和体系建设。

第二个是看校长。有机会的话直接沟通一下,看看他的理念跟你是否匹配,孩子交给他是否放心。如果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教育集团自身有非常好的运行体系,那么就能适度地降低一所学校对于个别人的依赖。

第三个是看教师。社会上经常有一个说法:进对学校大门还要进对班级小门,也就是进对了学校还要找对教师。

第四个是看校舍。不是说看这个学校的建筑有多么的恢宏和豪华,而是去看它的环境营造。看是否几乎大多数的孩子在不同场域和时段里有机会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第五个看家长。民办学校最大的优势或者是特点就是“志同道合者聚”。

第六个是看学校的毕业生。看孩子们的去向,不仅是看牛娃们去的大学的排名,还要看看普娃们专业选择的宽度,以及校友与母校的互动情况。

第七个是看看在校生。到一所学校去参观,特别要看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状态,在课间走廊的状态,他们跟老师、来访者互动的状态。

第八个是看看课程。只有课程真的多样化了,才能促使个性化的知识积累,达到个性潜能发掘的培养目标。

第九个是看看校园文化。不同的学校文化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主要看是不是匹配你的想法。

第十个是看看国内外的专业权威机构对这所学校的鉴证评价。学校的资质是 K-12 全日制学校,还是培训学校进修学院,关系到政府的分类管理政策和资源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际教育之路的“道”和“术”——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