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发现之旅

罗曼·罗兰曾说过:“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其实,这是由于人为限制了心智成长而导致的后果。对此,人们普遍都认可通过阅读能够改善这种现状。然而,我们都读过很多的书,大多数人的智商也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为什么唯有少数人能够通过阅读,增强心智的力量,从而逆袭人生,造就传奇?

直到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浮出水面:只有带来内在生命力量的主动阅读,才有助于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从书名便可得知,这是一本教授阅读方法论的实用性的书。它旨在教会“以增进理解为目的”而阅读的人掌握阅读的技巧,更好的从书写的文字中汲取养分,增进对世界、对自己的了解。它能为不懂阅读的人,和初探阅读的人,扫除阅读前进路上的障碍;也让阅读的资深者,对阅读有更深的领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1972年改版后,共两位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莫提默·J. 艾德勒,是《如何阅读一本书》1940年初版作者,后来主编了《西方世界的经典》,并因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来不仅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还一起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初版进行了大幅度增补改写。

阅读是一种活动,不同阅读态度的读者,最终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并非有意愿就足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技巧。这也正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主动阅读,勤做笔记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带着问题主动阅读,并尽力找出答案。

阅读的目的:消遣,吸收资讯和增进理解。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对读者没有任何要求,任意读物都可以。为了吸收资讯和增进理解而阅读,则读者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办到。而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吸收资讯只是运用记忆力,知道某件事情的发生,而增进理解则是不仅需要知道这件事,而且还要受到启发,弄清楚会发生这件事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明确了增进理解而阅读的目的,可阅读时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就算咬牙坚持,硬着头皮翻完书,脑中也只是一片空白,完全不能理解书中到底在说在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书中寻找什么,而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否正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阅读一本书》很贴心地帮我们总结了对于一本书,我们读者应该要知道的那些事,即找到如下四个主要问题的答案:(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内容?(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有了这四个问题为方向,我们自然就知道在阅读时该注意些什么,分辨出哪些是重点,以及衡量我们的阅读目标达成的情况如何。

第二,时刻准备做笔记。

很多人对于书本有种天然的爱惜情怀,根本舍不得在书上落笔。事实上,在书上做笔记才是我们作为读者所能做出的,对作者的最高的敬意。阅读一本书,就是我们与作者进行的一场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作者通过文字表达了他的思想,而我们通过文字接收到他发出的讯息,通过努力及时给予反馈,表达我们或是相同,或是相异的观点。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与思想的碰撞,是对作者,也是对我们各自思想的肯定与认同。

另外,阅读时拿着笔在书上写写划划,能使我们保持头脑清醒。同时,还有助于我们组织思想。我们都知道,只有当我们想清楚时,才能对别人说清楚,或用文字写清楚。而当我们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时,不仅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能加深对作者的思想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读完一本书后,通过查阅笔记,书中重点一目了然,这才是我们真正拥有一本书的所有权的最好的证明。

第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登高远眺才能看到更多美丽的景色,而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相应地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阅读同样如此。我们想要领略书本带来的更多美景,那就需要付出努力去学习阅读技巧,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学会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阅读。

首先,用检视阅读,将书籍分类。世上的书无穷无尽,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自然不可能摸到任何书都仔细的阅读。书的分类就只有两种:一种是消遣猎奇或吸收资讯的,另一种是增进理解,促进心智成长的好书。前者对我们助益不大,却占据了世上99%以上的书籍数量。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现象:没看书之前,我们无法得知书中是什么内容;而看了书知道内容后,我们却很可能浪费了时间在不应该细读的书上。这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依然停留在基础阅读的水平上,即习惯于拿到一本书后就从第一页开始翻从头到尾细看,而导致的。只要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这个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检视阅读,是一门系统化的略读艺术,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步对书籍进行筛选:1. 花费少量的时间,通过查阅书名,序言,目录等获得足够的信息帮我们做出预判:这本书是否要更仔细地读下去的必要。2.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则进入真正地略读。在书中随便挑出几个看似与主题有关的篇章来读读,再将全书按顺序东挑西选的,这里看一两段,那里看个几页的,快速翻过一遍,随时留心主题的线索。3. 若是觉得还有继续挖掘的必要,则进入快速阅读的程序。将书全头到尾快速读过一遍,只专注于能理解的内容即可。不用担心读得过于肤浅,事实上,就算快速阅读时只了解可能一半或更少,也能够为第二次重读时增进理解。而就算不再重读,对于一本难度很高的书有所了解,也绝对比对它一无所知来得要好。

其次,用分析阅读,吸收和消化好书。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经过检视阅读筛选过后,还能留下愿意继续仔细研读的书,正是少数的应该通过分析阅读进行咀嚼与消化的书。所谓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内,直到将一本书读得变成我们自己一部分的最好的、最优质的阅读方式。

在这一阅读层次中,共分为三个阶段,15个阅读规则,分别从三个方面透视一本书。第一阶段四个规则,主要是从全书的架构方面出发,找到主动阅读时应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的答案。第二阶段四个规则,主要是从全书的内容方面出发,找到第二个问题“这本书细部在说了什么内容”的答案。第三阶段七个规则,是从评论全书的角度出发,找到第三和第四这两个问题,即“这本书有道理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的答案。运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我们不仅成功地攻克了一本难读的好书,增加了我们的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心智成长,变得更加的睿智。

同时,在做分析阅读时,要留心挖掘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书。这世上还存在极少部分的书,可无论我们读得再怎么通,心中还是会留有某种疑惑,让我们总在心中挂念着。而当我们再一次重读时,却发现它们似乎能与我们一同成长,能让我们看到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全新的事物。而它们就是我们这辈子最不能错过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帮助我们不断进步的好书。

最后,用主题阅读,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阅读同样如此。对于某一特定主题,如果我们只阅读其中一两位作者的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偏见和误解。而进行主题阅读的话,即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同一主题下多本书,不仅可以全方位掌控与之相关的情况,有效形成框架性地思考,还可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

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主动的一种阅读,同样,也是最让我们受益的一种阅读。它主要分为准备和主题阅读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是针对要研究的主题,设计试验性的书目,并通过检视阅读浏览所有的书,明确自己的主题方向和最终相关的书目。在主题阅读阶段则为五个步骤:1. 通过检视阅读找到书单上的各书中与主题相关的章节;2. 根据自行建立一组中立的共通的词汇,并引领所有作者达成共识;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并列出相关的问题;4. 界定主要及次要议题,并在议题旁整理出作者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5.突显主题,将问题和议题按一定顺序排列并分析讨论。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会选择阅读,是因为能够通过书籍能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经验,教训,能为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提供更好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增强心智的力量,获得更多的精神能量,更好的面对人生,感知生命的美好和心灵的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