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植于北堂,聊慰母之思兮故乡

今天,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手机朋友圈被“母亲节”的各种文字刷屏。

如今,中国国民共庆的这个“母亲节”其实发源于古希腊,后来被美国最终确立为关爱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美国民众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纷纷给母亲买礼物,送祝福,祝福亲爱的Mum身体安康、快乐幸福!

美国人是浪漫而直接的,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爱是必须说出来的,花是绝对要送出去的!送什么花呢?康乃馨!他们用粉红的康乃馨,表达浓浓的母爱亲情。一束粉红的康乃馨,装点节日的浪漫,映红母亲的笑脸,尽显亲情的温馨!

中国国民共庆“母亲节”,好像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好像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才有些归了国的留学人员、港澳同胞,慢慢地将此种庆祝方式带归故国。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强大朋友圈的推动,才让“母亲节”这一个日子变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起来。

对于来自外国的节日,我却从来都是比较后知后觉的,不知怎的,总也记不住哪一天是“母亲节”。每每看朋友圈中关于母亲的文字多起来,才会意识到“母亲节”将近,具体是哪一天,却又是不知,于是只好去问日历,今年记之,明年复忘,如此反复,深责己之不孝,便每每对母亲存了惭愧的心。

偶然读到《诗经•卫风•伯兮》中的诗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什么意思呢?“谖草”即萱草,“谖”,忘也,故而古人又名萱草为“忘忧草”;“言”无实在意义;“树”,种也;“背”,北也,指母亲住的北堂。整句话意为: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有着悠久历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历来是含蓄的。在那车马都很慢的岁月里,此地一为别,往往便是累月经年,一别之后,也许便是永难再见。故而中国人的内心总会蕴蓄着深沉、浓烈到化不开的深情,他们往往敏于事而讷于言。

于是,在别离之前,没有直截的告白,没有涕泪的交纵,甚至没有太多的叮咛,有的是咽泪后尽力装点出来的慈颜上的些微欢容,有的是按下了不舍与无奈后强扮出来的游子的几许笑语。荷了锄耰,于母亲北堂前精心种下忘忧,期待母亲在儿行千里后,能食之以解思儿之忧,然后,拍去手上的故土,换了远行的衣衫,挥手自兹去,留下倚门而望的苍发亲娘……

有多少个这样的游子走出家乡,他们身后便有多少个这样不舍的亲娘!痴痴凝望的视线被青莽的远山隔断,母亲的思子之心却永远无处安放,所幸,还好,还有庭前的一片萱草……

唐朝有一个长年流离在外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孟郊。他的《游子吟》我们耳熟能详,除此之外,他还有《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善画墨梅的王冕亦有《偶书》云:“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历朝历代许多名家,多有以萱草入诗来传情达意者:陈子昂、白居易、李商隐、李峤、苏轼、苏辙、黄庭坚……名字太多,不能尽述,唯知萱草已成为母亲代称,萱草花也自为我泱泱华夏的母亲之花。

写至此,又深觉华夏一族其实深悉浪漫的精髓,且用了细心与体谅之情将这份浪漫打造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涛拍岸,翻卷上来的千堆雪浪无不凝贮了深沉而细腻到无以复加的相思。

以萱草代鲜花,以种草代表达。虽不说,实则万语已表;即不言,而千言实已尽述。若非浪漫到骨髓,孰能为此举?想世间各色人等,也唯有浸润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中国人才会有如此举动吧!

再回到“母亲节”吧。

2006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提出应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一个月后,中国民协节徽文化委员会、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等4家“母亲节”核心发起单位正式确定:将农历的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

“中华母亲节”,温馨的名字,有力展现血浓于水的中华亲情!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传统,中华母亲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记得住的!

明年的农历四月初二,为母亲过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萱草植于北堂,聊慰母之思兮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