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失败的心智模式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很多商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者,确实都是经历过一次次失败后才成功的。但更多的人却忽略了这个道理之所欲存在的假设前提:那就是它只适用于那些在失败面前善于内省,善于自我总结和自我否定,不怨天不尤人,具备健康心智模式的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

图片发自App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自己内心组织和加工这个世界的习惯模式。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思维,进而引发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一个人在炎热的夏日走在荒凉的野外,饥渴难耐,随身携带的水早已经喝完,但却还有一半的路程没有走完。这个时候你翻遍背包,才找到上次参加活动喝剩下的半瓶水,那么请问你面对这样的困境你启动的是怎样的心智模式?有一类人会感到欣喜,他会感谢上天的眷顾,让他多了半瓶水可以使用,这让他更有动力和信心继续走下去。而另一类人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沮丧,他会觉得只剩下了半瓶水了,根本不够支持他继续走下去,既然现实条件如此残酷,还不如早早放弃。你觉得自己会是前者还是后者?类似同样的情景,有两个人在沙漠里迷了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结成了命运共同体,需要彼此相互搀扶,互相鼓励,争取早日走出这片绝地。但就在他们精疲力竭之时,甲在乙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喝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水,等乙发现的时候,水已经所剩不多了。我想问你,如果你是那个当事人“乙”,你面对这样的情景该如何应对?是面对现实积极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还是愤愤不平一定要讨一个公道?遗憾的是,故事里的乙在发现甲背叛自己后,非常愤怒,两个人在沙漠里扭打起来,最终他们都没能走出这片沙漠,等后来救援的人赶到后发现,其实他们只要按照既定的方向再坚持走两个小时就可以获救。

      类似这样的情景,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经常发生。其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我们内心经常启动的是错误的心智模式。

      比如:面对他人的成功,我们常常忽略他人的努力和值得学习的优点,而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对方的侥幸或者命运的眷顾。同样,面对他人的失败,我们却往往缺乏同理心去感受和剖析借鉴,而习惯于粗暴地把别人的失败归结于对方的自不量力或愚蠢。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忽略他人的优点和对他人的缺点指手画脚的时候,我们就距离这个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像站在生活场外的裁判,而不是参与生活的运动员,一个习惯远远站在场外做裁判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喜悦的。

      回到我们自身,当我们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侥幸成为生命某一个节点的成功者的时候,我们更习惯于把短暂的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却常常在成功面前显得无比自大,忽略他人的帮助和潜在的失败隐患。同样,当我们经历生命挫折的一次次打击,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的时候,我们会哀怨命运的不公和周围人的势利,却忽略了自身的潜能和失败当中隐藏着的智慧启示。当我们越来越习惯陶醉在自身的成就和执着于外在条件对命运束缚的时候,我们就距离自己真实的内心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像命运女神的提线木偶,而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一个习惯于被外界的荣辱成败牵着鼻子走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

      《圣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关键的问题是,当上帝为你打开那扇窗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佛说“苦难即是菩提”,那也是说给那些敢于内省,善用谦卑之心去接纳这个世界的人。二战犹太裔心理学家佛兰克尔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那天起,基本上可以提前宣判为死刑了,因为活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他却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讲到,纳粹可以控制我的身体和外在的行为,却永远控制不了我内心思想的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只是你主动去选择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失败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