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只有全方位更好的人,才能拥有对金钱和机会的吸引力

《上行》是《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的实战型励志新作,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在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上,如果你可以克服,你就可以超越很大一部分人,当持续去执行,你就会领先一部分人。

一个人的成长、上行,归根结底是一个通过提升自己的客观条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自由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境界的不同,导致我们看到的世界,感受不同,同样是去加勒比海,看过《加勒比海盗》的和没看过的,连闻到的海风味道都不同;同样买了一堆古董堆放在家里,懂历史的和不懂历史的,物件在内心映照出的层次感天差地别。

上行的目标是要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只有全方位更好的人,才具备对金钱和机会的源源不断吸引力——就像黑洞。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写了一些看似对上行的具体方法论无关的内容,因为只有先想明白,才有机会做明白,任何事都是如此。先看清楚你真正的靶子在哪里,才能射准无偏差。

一个人的欲望是否强烈,在于他愿意为了自己能力范围所及的概率性收获付出多大的代价。

想要什么就得先承认,因为只有坦然承认以后,才能心安理得地去做,不找任何“永远正确”的借口。如果还没想好,还没找到一个必须拼命上行的理由,那就先去找到它,在找到之后,各种上行的策略才有可能奏效。

每一级台阶只要迈上去以后能不后撤,结局会比绝大多数人都好。

如果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你要修炼的就只有两件事:学习和沉住气。学习让你提升思维,提升认知,守住不管用什么方法得来的财富,而沉住气则能让你心平气和地度过那些没有额外奖赏的日子,远离那些急功近利者看不清的陷阱。

搞懂一个问题的本质,做对一项决策,有时所得甚至大于普通人忙碌一生。

因此,在决定一生的大事件上,怎么花成本学习,怎么花时间思考,都不过分。这种努力看起来没有那么显眼,但最终这样做的人都会过的不错。想反,那些只想着做,看似非常努力,非常勤劳,终日忙碌,最终却永远只是在地上赤脚埋头跑,连旁边路过了多少辆能搭的车都看不到。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获取财富,并不仅仅是在当下的公司提供劳动服务。那些好的公司,那些经济长期向好的国家,那些稀缺的标的从来都不会拒绝你的投资,就算你当下真的无法靠自己的直接劳动换到很多钱,你也能通过“依附强者”“投票给强者”“投票给别人在未来更想要的东西”来换到很多钱。这里用来交换的,就是你的决策质量,这种努力的性价比更高。

人生的很多机会来自8小时以外。

人和人的最大竞争,不是在确定性题目下的竞争,一个人的聪明,也不全然体现在给定命题下的解题能力。

上行就必须树立365×25小时的观念,随时随地不排斥工作,随时随地不排斥学习,随时随地不排斥积累,随时随地不排斥做上行相关的事。你可以生活优先,但请在给你带来的幸福感边际降低的时候,切换一下状态,这样才更有性价比。

修饰的东西,永远没有主体本身来得重要。

我们在上行的路上,固然是需要贵人相助,人脉扶持,运气加身,但所有这些的基础。还是我们自身究竟是“扶得起”还是“扶不起”。有些人只需要60分的运气就能成事,有些人却需要90分,于是他们最终成事的概率自然就不同。

人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跳出舒适区,但可以重新定义舒适区。

有一些人一工作起来就不舒服,一看书就犯困;但有一些人一闲下来就会不舒服,玩游戏时会充满罪恶感,这就是不同的人的大脑对“不舒适区”的定义不同。

如果你的大脑在潜意识里认为工作辛苦,上行辛苦,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自然是外力足够大的时候才愿意去做这些辛苦之事。很多人的执行力之所以“无法唤醒”,是因为缺乏上行的自我驱动力,他们只要能够维持生计,就不愿再付出额外的努力去上行,所以维持生计就是他们的刚性外力——这种刚性外力的标准是非常低的,大多数人轻易就能达到,从而会让这种外力消失。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认为今天没有看书,没有做上行相关的事,就像蚂蚁啮咬般难受,那么他自然会选择把自己定下的上行任务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行》:只有全方位更好的人,才能拥有对金钱和机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