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本文参与简村夜话·吾乡征文活动
老家在辽宁南部农村,每到过年,放鞭炮是很多农村小孩子的最爱,八十年代初期,没什么娱乐活动,放鞭炮成了孩子们过年最盼望的事儿。
我对放鞭炮这事不感冒,二哥和爸爸就非常喜欢,刚进腊月,二哥就央求爸爸、妈妈给买鞭炮。
妈妈过日子仔细,不爱给买,爸爸就做妈妈的工作,对她说:“别人家的孩子都给买,过年了,也给买一挂小鞭吧?”
这时,妈妈才能掏出钱,让二哥自己去小卖店,买一挂100响的小鞭。
小鞭很小,有2厘米长,直径不到四毫米,通体是浅粉色的,上面有一个乳白色的捻儿。
二哥如获至宝,怕小鞭潮湿,点不着,就放到炕梢的炕席底下的稻草上,千万不能放在炕头,炕头热,容易把鞭炮点着了,炕梢一直处于温热状态,没啥事儿。
村里就发生过在屋里点着鞭炮的事儿,因此,大人、小孩都格外小心。
小鞭来之不易,不能一下子都放光了,二哥把小鞭精心地拆下来,一次放几个,这样就能多放几天。
拆小鞭是个细心活,因为一不小心,小鞭的捻儿容易弄断,一旦弄断,就成了哑炮,只能从当中掰开,当呲花放,就不会发出声响。
拆下来的小鞭,拿几个放在兜里,从灶坑里拿出一节顶端带炭火的木棒,吹灭后,还冒着烟,拿到屋外。
右手快速地掏出小鞭,拿着小鞭的尾部,左手把带炭火的木棒用嘴吹吹,露出火星,靠近小鞭的捻儿。
点着的一刹那,二哥把点着火的小鞭顺手往远处一抛,身子往回一拧,小鞭啪的响起来,二哥的脸上乐开了花儿。
如果没响,要多等几分钟,再小心翼翼的走过去捡起来,如果捡早了,小鞭可能又响了,容易被崩到,吓一跳。
确认是个哑炮,就把小鞭从中间掰开不掰断,如果掰断,就要二次点火。
把小鞭放到屋外窗台上,呈大于号的形状,小鞭里的火药冲向外面,用火点燃中间的火药,这时,小鞭呲呲的窜出火星来,它的威力不小,窗台被小鞭里的火药呲出一道米白色的一道印记,很长时间也不下去。
因为放鞭,二哥的衣服被崩过窟窿,经常挨妈妈说,爸爸、妈妈时刻提醒他注意安全。
至于放鞭,我只有看的份,我害怕放鞭但愿意看,经常离得远远的看着,小鞭一响,跟着高兴地喊。
那时,还有高升炮,二踢脚,飞碟,这些鞭炮,小孩子不敢放,是爸爸的事儿,因为威力大,有危险。
我记得,爸爸把高升炮插到院子里的雪堆上,有时,也带个棉手套,用手拿着放,只见他把点燃的烟,凑近高升炮的火捻,火捻呲呲的燃烧,一会儿的功夫,高升炮笔直地窜上高空,只听得乒……乓……的前后两声在天空响起,声音又脆又响,震耳欲聋,传出去很远,散落一地牛皮纸的纸屑。
那时候,还有简易的飞碟,点着捻儿,飞碟就自己飞起来旋转,发出一圈一圈炫目的光环,等燃料燃尽,就从空中坠落下来,在地上冒着烟。
小时候,生活不富裕,妈妈常埋怨爸爸和二哥:“放鞭炮只能听个响儿,还要花钱,有啥用?”爸爸说:“过年,不就图个乐吗!平常你看谁家放了?”这时,妈妈也就不做声了。
后来,条件逐渐好起来,有了各种各样的鞭炮,窜天猴,闪光雷,大一些的烟花,真是琳琅满目。
到了年三十那天,饭吃得越早越好,晚饭前,要点一挂鞭。
当晚,才是放鞭炮的重头戏,一般在晚上10:30左右,是放鞭炮的高峰期,爸和二哥把准备好的鞭炮放在院子里,陆续点燃鞭炮,只听一声声炮响,接踵而至,我和妈捂着耳朵,大老远高兴地看着。
据说三十晚上是接财神的日子,谁家放的鞭炮多,财神就会到谁家去,给这户儿人家带来财运,那天晚上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火药的气味,PM2.5的值肯定非常高。
第二天早上,烟雾散去,院子里留下一地的红色鞭炮纸屑,看着着实喜庆,可是,初一就要来拜年,要扫出个过道出来。
之后,在正月里,也可以天天放鞭炮,但在大年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二月二这些天必须放鞭庆祝,过了二月初二,新年的鞭炮就放完了,年也过完了。
年的味道在哪里?它在小孩子放鞭炮的快乐里,在满地通红的鞭炮屑里,在每个人对来年的希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