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四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上等品德智慧的人。昧:不明,晦暗。进道:前进的道。

夷道:平路。纇:崎岖不平。辱:污垢。偷:怠惰。渝:变污。

隅:角落,墙角。贷:给予,惠泽。


资质上乘的人听了“道”之后,就去努力实践;资质普通的人听了“道”之后,或者相信或者怀疑;资质较差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哈哈大笑。

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所以,立言的人曾这样说:光明的“道”好像幽暗不明,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是坎坷不平的。崇高就如同低谷,洁白反而类似于污黑,广博就如同缺少,刚健就如同懒惰。质朴就如同污秽,方正好像没有棱角,最宝贵的器皿总是最后才完全成型。最大的声音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象是没有形状,而大的道路则一直幽隐难见。

只有“道”,善于帮助一切,成就万物。


士就是士农工商的那个士,就相当于知识分子,只有最有资质的那个知识分子,才会坚信“道”的存在和其中蕴含的能量,所以他们会坚定地遵循“道”的规律;资质差一点的,会对“道”存在怀疑,或者不是很相信,因为他们对“道”不是研究的很透彻;资质很差的知识分子呢,就认为“道”是无稽之谈,并且报之以嘲笑。

老子在这里有些无奈地说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是“道”了。可见在当时,老子的思想学说并没有被太多人接受。

之后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描述“道”,“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总之,一定不会是表面的样子,因为它玄妙异常。只有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虚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会认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

我想这里老子在思索,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看不清“道”的玄妙呢?或许是因为它的表现十分平常和内敛,人们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了。

“道”晦暗、退让、坎坷、低沉,可就像否极泰来一样,这些低调的特性后面藏着的是光明、前进、平坦、高尚,正如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样,道也是隐藏在幽暗晦涩难以理解之中,说不清楚。

最后老子说,只有“道”才能帮助万物,生养万物,言下之意是,你们不听我的不行啊……

当上士太难了,以我的微薄资质,我只能保证尽量不当下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