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型婚内单身的诱惑

 “先生,当你的手牵起她的手,从这一刻起,无论贫穷和富贵,健康和疾病,你都将关心她,呵护她,珍惜她,保护她,理解她,尊重她,照顾她,谦让她,陪伴她,一生一世,直到永远,你愿意吗?”

新郎:“我愿意”!

“ 女士,当你的手牵定他的手,从这一刻起,无论贫穷或富贵,健康或疾病,你都将忠于他,支持他,帮助他,安慰他,陪伴他,一生一世,直到永远,你愿意吗?”

新娘:“我愿意”。

新娘身着一袭白纱,新郎身穿笔挺的西服,两人交换戒指,深情地拥吻在一起。

婚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婚姻关系也是继原生家庭之后,我们的又一个新家庭。每个人去领结婚证的时候,都没想过有一天会去拿离婚证。

可现实是夫妻两人的结婚证依然鲜红,感情却早已变成一团灰黑。结婚前的风花雪月,你侬我侬,早已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浸泡到变了味。爱,不做了;手,不牵了;连话也懒得说。曾经的甜蜜早已溜进了爪哇国,如果一段时间没吵架,甚至打架,感觉都像抽到了上上签般意外的幸运。

婚姻中缺乏情感滋养和扶持的男女,就像鳏夫与寡妇一样,空洞,乏味,无趣的生活着。

记得30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院子里七八户人家的男男女女,三三两两的围坐着聊天,孩子们则聚在沙堆旁玩成一团,搭建着各自喜欢的小物件儿,大树下两个阿姨的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

“胖子,你说我这日子过的是不是和寡妇一个样?”她的男人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驻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一人抗着。只见胖阿姨微微一笑,嘴一撇,头一摇,侧身凑近女人的耳朵说:“那可不一样,寡妇门前是非多!你看,他还在,门口也干干净净的!”

女人听了,先是苦笑一下,接着,便嘤嘤的抽泣起来。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场景,心中五味杂陈,对于女人来说,“他还在”这三个字,仅仅证明她有个男人,她不是个寡妇。即便是男人不在的日子里,也没有什么流言蜚语。干干净净的门口,映衬着她道德的清白,而苦苦支撑这份清白与责任的背后,则是她既当爹又当妈的艰辛与无奈。

1.为了孩子

高考,是孩子们的成人礼,也成了很多家庭的分离式。

每年高考结束后,民政局总会迎来一阵离婚潮,离婚者多数时40到50岁左右的夫妻,他们少了些小夫妻间面红耳赤的争执,多了些中年看似的淡定,无奈与解套的释然。这些夫妻多数在孩子初中阶段感情就早已破裂,是什么原因支撑他们可以在无爱的婚姻中维持几年之久呢?

很多女人在结婚生孩子之后,就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家庭和孩子身上,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确实,孩子在婴儿期需要妈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回应,在彼此的交流与互动中,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信任,成长为健康的自恋,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但随着孩子成长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共生”关系会因孩子的远离而被打破,母亲的被需要感也会随之降低,这会令妈妈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再加上传统文化下“伟大的母亲应该要无私奉献”道德捆绑,好像妈妈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赌上自己的幸福来维持传统观念中“我要全力以赴做一个好妈”,为打造“理想母亲”再度增砖添瓦。

婚姻关系本是成人的契约关系,是存是续,本应由夫妻两人协商解决,现在却改由18岁孩子的准考证来宣判他们父母十几年婚姻关系的存续与破裂,着实有些悲壮。

要知道,并非只有完整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幸福。一个冷漠、战火纷飞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幸福感,常常远不如一个充满爱和关注的单亲家庭来得多。

2.离婚太丢人了

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

不少人会觉得离婚太丢人了,在内心深处他们觉得如果婚姻破裂了,他也会四分五裂,体无完肤。为了维持这种表面上看似的“完整”与“不丢人”的美满,他们会选择忍受痛苦,借此来维系自己的脸面,平衡内心破碎的自我。在这种追求完美与美满心理的推动下,他们通常也会说,为了孩子,其实那个孩子,是他自己内在的孩子,也就是那部分脆弱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自我保护,来维系我们的自尊。对于自己不足之处认可的高低,决定了自我接纳的程度,自我接纳程度越高,也越容易涵容一些自己负性的情绪与不足。也就是说,在他内心有一个相对温和的客体,这个客体可以包容,消化并转化一些负向的感受,让他有空间可以去贴近,并且触碰到那个脆弱的部分,成为可以安抚自己内在的“环境-母亲”,来发现脆弱中的坚韧,不堪中的力量与勇气,并发展自己的自我功能,进而提高价值感,收获自尊。

放眼于我们的社会环境,在大背景下也承担了环境-母亲的功能。我们长期生活在关系模式单一的社会当中,一夫一妻,同居一室,加上一个孩子,直到终老。大多数人曾是这样生活,或正在这样生活,有可能也会持续下去。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马上可以接受,但至少我们可以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试了解,努力贴近。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成为自己的环境母亲而想前迈进。

3.经济不独立

在现代社会,人只要自己想挣钱,不一定能大富大贵,却也总可以自给自足,怎么也会成为拦路虎呢?

她是一个全职妈妈,不仅烧得一手好菜,精心的保养,使得她年过40,看起来依然肤白貌美大长腿,令人羡慕。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多数情况她也不用操什么心。一次因为孩子练琴,夫妻两人产生了争执,一气之下,“离婚”二字脱口而出,空气瞬间变得凝固起来,沉闷的气氛,被儿子的一句话打破:“妈妈,离了婚你怎么活呀?女人是养活不了自己的。”

自古以来,“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浸泡着每一个中国女人的婚恋灵魂,从古时的某某氏,到如今房本上的受益人,形式上的变更,依然折射出本质上的约定:结婚后,我附属于你。坊间曾有话:丈母娘为推动中国畸高的房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的幸福,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要过于在意男方没有房子不结婚,则蔑视了女性本身也有征服与创造这个世界的能力,她们也一样可以驰骋江湖。这样的价值观,在大学校园表现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些看似现实的金句,实实在在的吞噬并摧毁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攻击”与“攫取”的动力和意愿。事实上,她们一路走来,或多或少都她们拥有自己的“野心”,并渴望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收获到属于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荣耀与价值。从这一点上说,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当中阉割了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探索与实现梦想的知识与技能。当她们进入婚姻后,自然也就变成了他人口中的“经济依赖者”。由于因为依从失去了自我的独立,自然在某些方面也就“受制于人”,面临一些委屈与痛苦的情感也就在所难免了。

4.已经习惯了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女人对着老公不想说一句话,单纯就是不想说话。大家都没有外遇,他晚上不回家,女人也不会打电话问,也不会想他干什么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女人对男人没有激情,关心身体健康倒是常有。女人想,反正也没有什么原则问题,这么一直半死不活的,我也习惯了,就这么凑合着吧,凑合着过。

人的适应性是可怕的,本来不正常的东西,时间长了也会感觉正常。感觉正常,已经习惯了,就好像开启了一种自动运行的模式。这种感受虽然不舒服,但因自己在成长经历中,只发展出了应对“虽然不舒服,但已经习惯”的能力。就像每一个人,都知道减肥需要“迈开腿,管住嘴”但当某个事件或危机出现时,我们还会不由自主的会选用吃来安慰,用习惯来陪伴,却鲜少采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只因我们觉得这是我唯一擅长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说,当我只能用这一种方式来和我自己的不舒服相处时,我也不可避免的使用可以导致这种解决方式的感受,感觉和习惯。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不自觉的在囤积着我们各自熟悉的各种感受,用自己最拿手却不一定有效的解决方式来应对身边生活出现的各种危机。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女人的“宁可半死,也不要好活”的内心了。

以上四种“诱惑”,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或正被其浸泡其中。其中的委屈与心酸不言自明。回到文章的开头,在婚礼仪式中,当我们面对爱人,彼此四目相望,说出“我愿意”的时候,我们也不自觉的或轻或重,或投入或旁观的参演并导演着自己的婚姻生活。那些所谓的“诱惑”,不过是我们熟悉的各种方式,并在内心深处用它来保持和父母生活最深刻的链接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份“诱惑”更像是“忠诚”的指引,诉说着那份血缘流淌的深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迫型婚内单身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