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三百年的联盟关系为何破裂?原因只有两个字!

“兵者,诡道也!”

也就是说在用兵的时候讲究的就是胜利二字,在战争面前什么周礼,什么礼仪诗书画全都是废话连篇。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基本上也都蒙上了欺诈、欺骗的色彩,小到街市商贩,达到国与国之间。“绝智弃辩,绝伪弃诈。”这句话是老子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深恶痛绝,也是对那个社会的最好的反应。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彼此充满了不信任然而却有秦楚长达三百年的真感情。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342年,秦楚两国这对当时的难兄难弟选择了报团取暖。

然而秦楚之好的关系为何在保持了长达三百年的关系之后有破裂了呢?

于当时而言秦国也仅仅是西边边陲的一个小国,楚国的实力也不是那么的强劲,而此时的齐国却是如日中天。不过楚国在自己实力还比不了人的时候还特别的叫嚣,明面上遵循周天子的命令团结各国,然而却在背地里出兵灭国绝祀无数,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地盘。


这对于当时的霸主齐国来讲无疑是打脸,自己的小弟被楚国随随便便收拾了那么多,于是乎,齐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教训一下当时的楚国,楚国在绝对强悍的实力面前也就只有点头哈腰诚恳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了。

此时的秦国也正是秦穆公时期,虽然秦国只是一个小国然而秦穆公的心却是比天还大,说一句野心勃勃最合适不过了,面对天下群雄齐聚中原的场面秦穆公也想参与到诸侯争霸的战场。

而自身的实力说实话真的不够看,思来想去的的秦穆公选择了抱大国的大腿这种方法,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换句话说所谓的“秦晋之好”就是秦穆公的一种战略目的。


齐桓公末期,齐国内部发生了战乱,国力也随之跌入谷底。齐国的衰弱也就给了其他诸侯国机会,秦国与楚国小布袋里的小算盘正在打着,盘算着自己怎么才能分得一块大蛋糕,此时期的诸侯国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对天下霸主的头把交椅说实话他们都心动了。

给他们迎头重击的是晋国,齐国衰弱十余年的时间里晋国就在晋文公的带领下强势崛起,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此时的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的好,暗地里想要尝试一把霸主地位的秦穆公也就只有苦涩的一笑的地步了,不过想来自己与晋国交好,做霸主的小弟也不错。


秦穆公的霸主野心也就随之平静了下来,直至公元前627年,天下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霸主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与世长辞了,秦穆公那颗颤抖的心觉得自己或许也可以将自己的双手伸到中原了,至少自己现在看到机会了。

于是乎,秦穆公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出兵征战了,首当其冲的就是郑国,只不过被郑国的弦高破坏给破坏了,不甘失败的秦军在上层领导机构的指挥下改变了计划。秦军将矛头指向了晋国的邻居滑国,秦穆公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自己的老大哥晋国的不满,之后就发生了“殽之战”,战役中秦军被晋国全歼。


秦国自此也就走向了远离晋国的道路上,这个时候先后败与晋国之手的秦国与楚国走到了一起,其意思就是我们俩也是有脾气的,秦楚两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晋国。

秦军在被晋国全歼之后没多久秦穆公就将“鄀之战上俘虏的楚军将士全部给释放了,看到秦国诚意的楚国在明白秦穆公的用意之后两国业余不久之后就建立同盟国的关系。

我们经常谈及的春秋五霸为什么说晋国的含金量最高呢?主要是因为晋国在面对秦楚或者是齐国的时候,晋国一直牢牢地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说晋国稳坐霸主的地位。

并且晋国足足压制

三国百余年的时间,可见晋国是有多么的强悍。这也就是说面对晋国,秦国与楚国也就只有报团取暖的地步了否则谁知道等到那天自己就被晋国给吞并了。

即便是秦楚联盟配合的亲密无间,再加之有齐国作为他们的帮手,晋国还是很自如的应对了来自他们的各种进攻,并且还做了反击。晋国首先要对付的就是大刺头——楚国,并且为了对付楚国晋国也算是使了一把力,它联合吴国对楚国进行制裁。

经过了晋国与吴国十余年的努力在公元前506年终于取得了成功,吴王阖闾发兵攻楚,楚国在这次战争中差点被灭了国,若非秦国派出了三万余人帮助楚国复国恐怕也就没了战国七雄里沃野千里的楚国。在这件事上秦国相对来讲看的还算是很深的,楚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刻本就是唇亡齿寒,假若秦国不出兵楚国一定会被灭的,之后的秦国必将重蹈覆辙,此时秦国出兵换句话来讲就是在保护自己。


说起晋国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晋国的制度,总的来讲晋国的成功离不开这套激励贵族的三军六卿制度,然而亡也是在此。晋国在这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中,晋国的内部也在不断被成了韩、赵、魏、智等几股势力,晋王一时之间成为了傀儡,权利被晋国的这几大家给瓜分了。春秋末期晋国内部的这些大家族终于忍无可忍,三家一起发力最终颠覆了晋国,晋国也被分为了韩赵魏三国。

然而在晋国被瓜分之后没多久,原本以为秦国与楚国或者是齐国终于可以解脱了,只不过这个时期在这三家里又出现了一个超级强国。

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主导下,魏国进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并任用吴起为魏国成功建立了一支令天下都闻风丧胆的魏武卒。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魏武卒的横空出世对于魏文侯以及魏国来讲简直是如虎添翼,有了魏武卒就如同魏国有了天兵天将,魏武卒也没有辜负魏文侯的期待,有魏武卒的地方就没有其他诸国的什么事了,魏武卒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名冠各诸侯国成功地将魏国推向了霸主的地位。


魏国的都城是大梁原本就是楚国的地盘,也正是魏武卒强大,所以也就成为了魏国的国都。在那一段时期楚悼王、肃王、宣王等的最大敌人都是魏国。然而魏惠王上台之后这一切都发上了改变,魏惠王时期的吴起战功卓著遭到了魏惠王的猜疑,无奈之下也就逃离了魏国来到了楚国,这也给当时的楚国以发展机会。吴起来到楚国之后得到了楚王的礼遇,并让吴起来主持楚国的变法,楚国也在吴起的操盘之下强大了起来。


而当时的秦国也没有好到什么地方,秦国被魏国打的衣冠不整,自秦国将河西之地丢失之后,魏国就拦截了秦国的东出之路,不仅如此还长时间的保持了对秦国的战略优势。河西之地对于秦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秦国与魏国在这里先后共打了五次大战,史称:“河西之战”。在公元前389年,秦国更是有了“阴晋之战”的惨痛教训,秦军五十余万人被吴起五万魏武卒吊着打,实在是太丢人了。

阴晋之战后,公元前365年,以魏国为主导,连同韩国、赵国一起攻打秦国,此战中秦军节节败退,秦国危在旦夕,若非楚国及时出兵恐怕秦国就要灭亡,最后秦军与楚军攻击十八万人的联军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成功击败。


虽然到了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六国,但在这个时候秦国是被吊着打的,如果给秦国排位也仅仅只算得上是二流国家。

秦楚之间的联盟之所以存在,先前的春秋时期是因为晋国的存在,战国时期则是因为魏国的存在。为了和秦国保持一个好的关系楚宣王甚至不惜将商州古道以北的广大地区全部献给秦献公。虽然这个时期的楚国已经很强大了,但是如果单独面对魏国楚国也不是全部都占优势的,有了秦国的帮忙对于楚国来讲也是好的。


直到最后的“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魏国强大的魏武卒才正式被全歼,魏国的国势也正是在此之后迅速衰落。

秦国与楚国在没有了共同的对手之后,秦楚之间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在马陵之战的第二年,秦国就派出以商鞅为首的二十万秦军出兵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丹凤、武关、商洛。或许是楚国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这些地方,秦军出兵之后楚国 并没有选择报复秦国,还是将重点放在当时的齐国与魏国的身上。而秦国当时的举动实际上是破坏了秦楚之间长达三百年的友谊,这也为后期楚国攻打秦国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秦楚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秦楚两国当时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再加之两国之间没有利益纠纷,也就保持了联盟关系。只不过在这脆弱的联盟关系的面前两国的君主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在有共同敌人的时候双方一致对外,并未发生过什么大的摩擦,若非如此很可能秦或者楚有一国灭亡,或者是双方都被灭掉。总的来讲,秦楚之间三百年的联盟关系破裂的最终原因也就只有两个字——利益”

共同的敌人没有了之后,秦国选择了向楚国动武。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三百年的联盟关系为何破裂?原因只有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