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生活在唐朝“北漂族”——唐人的餐桌礼仪

要想在长安城立足,混出点名堂来,知礼守礼是很重要的一条生存法则。这“礼”可涵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也不例外,关于吃什么,咱们之前讲了很多了,这次就要聊一聊该怎么“吃”——关于“吃”都有什么礼仪规矩。

自西周后,大家都遵循《周礼》里面的各种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宴饮聚会,当然也有一套流程,不是说你去外面呼啦啦带一群人回家,跟老婆或者仆打声招呼准备一桌菜,饭点到了一起吃吃喝喝就可以的,如果你真这样做了,那是很失礼的一件事,你那些朋友要是好面子的估计就跟你“割袍断义”了。

那该怎么做呢?简单点概括:首先作为主人的你要准备请帖送到各位客人的府上,说好聚会的时间地点等事项,等聚会当天,要迎客于门外,客人到了,互相问候,再引到厅堂中小坐,敬以茶点。等客人都齐了后再导客入席。

关于坐席,也有一套规矩,《仪礼·乡饮酒礼》中,堂上席位安排为:主人在东西向而坐,主宾南向而坐,陪客东向而坐。这里主宾为首席,主人次之,陪客更次之。好了,座位安排好了,该上菜了,菜又怎么摆?《礼记·曲礼》就有一段关于怎么摆放菜肴的内容:比如,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等等等等。

这还没完,上菜也有讲究,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等菜上齐,你以为终于可以放心吃饭了?太天真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主人,你还必须吃饭时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你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你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需要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腌渍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人,你也要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哎呀呀,你说,请朋友吃顿饭都这么复杂难搞,要不还是回老家种田去吧,这长安城不好混啊。你可惜福吧,我大唐已经很好了,至少有两件事就比起之前朝代有巨大的改善。第一个,大家都知道,在唐朝以前,中国人都习惯席地而坐,分餐而食,后来随着高足坐具传入和流行,从唐朝开始,渐渐出现了合食而餐。所以,你瞧瞧,你那膝盖和双腿不就逃过一劫。

另外还有一点,唐以前,大多家庭吃饭实行的是两餐制,一天到晚,就上午吃一顿,下午吃一顿,其他时候肚子饿了,只能吃点小食来充饥。而到了唐代,开始流行三餐制,早中晚都能有的吃的,还发明了“点心”这一类别的美食,什么贵妃红、紫龙糕、满天星啊,生活水准真的是大大提高了啊。

当然,作为平民老百姓,如果你家里人口简单或就你单身狗一只,家里吃饭随意点无妨,也就请客吃饭注意下就好了,就算真的有什么失礼的事情发生,顶多被人嘲笑一番,可若你以后所以想走仕途这一道,可要用心学习下朝廷官员的餐桌礼仪,毕竟,做错了闹笑话丢脸是小,一不小心还会遭弹劾甚至丢了乌纱帽。我先简单大体给你讲一讲,如果以后真做官了也能有个准备。

唐朝政府实行的是“衙门会食制”,简单点说,就是聚餐制。在州县各级衙署,都有公家食堂,所以相关部门的公务员都可以享受公家提供的工作餐。不过公家饭可不是那么好吃的,礼仪规矩很多,每个人的座位都是固定的,不能随便走动,也不能随意大声喧哗。不过也有例外,如果议论的是公事,例如遇到什么有疑点有争议的案子啊、风化没得到治理的、弊病没有去除的等等,还是可以相互讨论的。借着会食制,大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同僚间的友谊。

不过,有的事如果一不小心没处理好,你也可能会得罪人。比如在《新唐书》里就有一则故事,就发生于唐朝最高等级的食堂——宰相会食的时候。有一次,诸位宰相一起在中书省聚餐,王叔文来找韦执谊有事要谈,韦执谊就起身出去了,其余的宰相就纷纷停下进餐,打算等他回来再一起吃。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吏过来禀报:“韦相公和王叔文已经一起吃饭了”。

这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了,大家顿时觉得自己被怠慢了,尤其其中一个叫郑珣瑜的比较玻璃心,尤其难受,说道:“吾可复居此乎!”说罢就起身回家,七天没出来办事,因此还罢了相。当然了,罢相的原因可不是一顿饭这么简单,但这绝对是一根导火索啊。所以,你看看,要想在官场混好,吃饭也得多长个心眼,否则一不小心就踩地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你是生活在唐朝“北漂族”——唐人的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