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印象

(本文初写于2019年9月,今有编改。)

2019年的8月上旬到中旬,一家人在伦敦游玩了十天。

飞行路线是广州出发,经河内转机至伦敦。这是所能查到的机票最实惠的路线。

住的地方是在airbnb上订的,是常见的伦敦住宅的负一楼。从路边走下一段楼梯,脚边有个密码盒,按预订时房东留下的密码打开密码盒,取到钥匙,再开门。进门是客厅和厨房,前门口是个小花园。屋内还有个楼梯上到二层,二层是洗手间和卧房,其实卧房就位于整栋楼的一层。

首先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伦敦的寒冷。我们从三十多度的广州过来,以为在这样的盛夏,伦敦能有多冷呢?事实是,经常会出现仅十余度的低温,而且可能是海岛的原因,时不时会有大风天气,所以早晚如果仅穿一件外套还是浑身打颤。我们在伦敦的那些日子,经常是一天雨一天晴,雨天的潮湿寒冷让人倍感无奈。所幸在阳光灿烂的中午还是很热的,晚上也可以开暖气。不过在8月份要开暖气睡觉也的确是始料未及。

伦敦的物价跟国内比那的确是要按倍数计的。我们游玩期间的汇率在1:8.6的样子。拿吃来说,一家三口一顿普通的午餐我们都要吃到30镑,也就是两百多元人民币,是国内的3倍左右。如果我们像国内那样,在伦敦正经下趟馆子,基本都是在人民币400元到500元,当然还不能点得太随意。

伦敦的公共交通也是出了名的贵。我们对比了我们住处交通的便利性和票价,结合旅游路线,最近确定在市内主要坐巴士出行。伦敦的红色双层巴士是城市的Logo,在许多纪念品、宣传单上都能见到。个人认为伦敦的巴士相当方便,车站的指引和地图都很清楚,票价是一次1.5镑,不分远近。我们在房东的留言本上写道,“38路巴士真是神奇,几乎可以带你到伦敦任何想去的地方”。这是因为我们离38路车站很近,38路穿过多个我们游玩的景点,而且频次很高,三五分钟一定有一班,就算转车,也是很方便。当然我们手中还有一个出行利器,一个叫做Citymapper的手机App,每次转车、找路线或者找车站坐车回家,都靠它。

伦敦的公交并不拥挤,我想还是因为人口少、线路多的原因吧,即使是上下班高峰,也完全没有国内那种罐装沙丁鱼的感觉。有一回正值下班时间,在贝克街(就是福尔摩斯家的那条街)遇到了地铁故障,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但站台上人也并不多,而且所有人都很淡定,没见到着急上火或者骂娘的,或许伦敦人对地铁故障司空见惯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的街道,可以说全部是窄窄的,几乎都是两车道(是双向一共两车道),但是除了商业中心(因为那里行人太多了),都基本见不到塞车。而且因为街道窄,车速不会太快,因此行人可以随时乱穿马路,基本无视交通灯。我想,街道窄只是因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久远,在马车代步的年代,谁会想到有8车道10车道这种宽阔路面?然而让人真正惊奇的是,伦敦在经历了漫长历史之后的今天,以其狭窄的街道和有限的老城区,依然如此从容地适应现代都市的繁忙与负累,这让我们多少所谓的新兴城市汗颜!

说到历史,应该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的最主要原因吧。这座城市遍布了众多名胜、古迹、建筑和博物馆。参观Westminster Abbey和St. Paul Cathedral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一是我不得不佩服基督教的魅力,无论普罗大众还是皇室,都不遗余力为教堂添砖加瓦,留下一个又一个恢宏的巨作,让后人景仰;二是没想到这些教堂都是多少人死后所盼望的安息之所,能在死后仍在上帝左右是何等荣幸之事。在Westminster Abbey,皇室成员、达官显贵均葬于此处,几百年过去,仍受多少人瞻仰。反观多数君王,都大兴土木的建豪华墓葬,最终却盗墓横行,死后也未必能安息。

最耗体力的是在圣保罗大教堂,沿着仅容一人的狭窄楼梯旋转而上,经过几百级台阶,喘着粗气,最终登上圣保罗大教堂的屋顶。我们参观的这一天刚好有雨,楼顶风又特别大,冷不堪言,都担心手机在拍照时被吹走。不过能从高处360度环视伦敦,体验壮阔的风景和欣喜的心情,实乃幸事。

伦敦周围也有一些非常出名的小镇,都是通过铁路连接的,一般是在King's Cross站(Harry Potter中的9又4分之3站台就在那里)、St. Pancras站或Paddington站坐火车,一般坐一个多小时就能到。我们在Paddington坐火车去了Oxford牛津,在St. Pancras坐火车去了White Cliff白崖,火车票都是在手机上订,一家三口来回程每次都在70镑样子,这个价格感觉还是能接受。如果不是手机上买套票,直接去火车站柜台买却要100多镑(还是柜台员工很热心地查了各种最优的票价可能之后的价格),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我个人感觉白崖之行是此次伦敦之行中最值得称道的。除了景色之外,一路上的经历也是极为精彩。在Dover火车站下车,我们开始步行前往。正是因为不认识路,我们走过山间小道,路过城堡(Dover Castle,票价太贵没有进去),沿着大马路,再穿林间小路,一路崎岖曲折,甚至遇到断头路,只能爬陡坡走上另一条路,最后正在担心迷路之际,忽然柳暗花明眼前开阔,居然是一个繁忙的港口!此时的我们,又累又饿,问路人附近是否有吃饭之所?答案居然是否定的。有意思的是,我们问的路人是两位年近7旬的老太太,从附近驾车过来这里,徒步去白崖,以及要走去更远一些的St. Margaret Bay。她们精神矍铄,健谈风趣。她们告诉我们,此处去白崖还有好几英里,过了白崖快到St. Margaret Bay才有会一个pub。听她们口吻感觉是开玩笑,事实是,前方不多远就有一个餐厅,而其它的都是真的。虽然跟她们只同行了也就一公里,倒也是颇练了几句口语呢。

到餐厅,我们有些不舍地和两位老太太告别。在餐厅我们狠狠地吃了个午餐,毕竟早上消耗了不少的体力。而后,我们开始前往几英里外的白崖。走不多久,远远地就能看到白崖了,是海边一排石灰岩的峭壁,壁立千仞面向大海。感觉没走多远就到了,但是当放眼看到远处还有更多的白崖,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往更远处前进。

一侧是大海和悬崖,一侧是苍茫的杂草、山坡、牧场,我们就在两者之间行进。有海景的悦目,有陆地的浩大,有晴空的广阔,也有风和海鸟的吟唱。正走着,手机收到短信,时区也被改为+2(伦敦是+1),原来是居然收到了隔海而望的法国的信号!我们继续一路前行,一直走到白色的灯塔才开始往回走。虽然全天下来步行足足十几公里,然而这一趟旅程可谓是收获满满。

再说说伦敦之行的缺憾吧。在伦敦的前几天,我们完全没有想过伦敦的治安问题,所以也没有任何刻意的提防,悲剧也就因此上演。当我们去伦敦塔时(是一个周六),我们在泰晤士河边一边走一边拍照,结果拍照时背在身后的包被拉开了拉链而不知。结果是钱包不见,损失了一些现金(三四百镑吧)和若干证件与银行卡。回想起来,小偷应该就是尾随我们的几个貌似东欧的人。然后我们就去找警局报案,伦敦塔的保安给了我们一个地址,去到才发现该警局不开,门上贴了个条,写了另一个开着的警局的地点。只能按这个地址再去,等了也不算久,就有警官接待,跟我们说他刚接待的两个人(好像是印度人)也是钱包被偷了。警官也是比较明确地表示,这种案件是不太可能破案的,而且就在两天后,我们就收到了警局发来的一封信,意思就是在道歉的同时,告诉我们这个案件无法侦破只能关闭。

虽然损失并不是很严重,但的确是一个教训。出门旅游不管到哪里,有些弦是不能松的。伦敦虽然比欧洲一些城市要安全一些,但麻痹大意真是要不得。想起当年在西班牙,旁边总有好心人提醒我们东西要收好,避免被抢,所以总有一些防范的思想。在马德里的火车站的一家餐厅,人家几乎是直接抢过包就跑,好在没有得逞。然而在伦敦还是中招了。

此次失窃最大的不便是没有了现金,好在我还有一张信用卡和储蓄卡。由于储蓄卡是国内银联的,伦敦大多数ATM取不了现金,所以当时也解决不了现金问题。当天的晚饭也是找了一家能刷信用卡的西餐厅。先去了麦当劳,不行,那里只接受有芯片的卡。好在伦敦还是有不少地方是接受刷的信用卡的(许多地方只接受NFC那种Tap一下就完成支付的),特别像是有Pret A Manger这种伦敦街头比比皆是的快餐店,我们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由于没了现金,信用卡取现又担心手续费和利息太高,我就考虑如何用银联的储蓄卡(这张卡是建行的)取钱,于是我们通过手机找到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中国建设银行”。至那儿一看,发现招牌还在,门面早就不营业了。大厦保安很熟练地告诉我们,前边街口有家汇丰银行可以取钱。然而去到汇丰,也找到了有银联标志的ATM,取现金还是失败。

无奈地走了。最后决定还是信用卡取现,因为如果再没有现金,公交卡(广州叫羊城通,伦敦叫Oyster)上也快没余额了。正好路遇一家银行,虽然名字没听说过,还是在其ATM机上顺利地取了200镑(事后得知取现手续费为51元人民币)。而后我们在重游伦敦塔时(上一回还没进去就被盗了),在入口处的ATM机上用储蓄卡也成功地取出了现金(ATM机上很清晰地显示有银联)。

所以,我不禁感叹国内支付的便捷。出门完全不需要现金,有个手机就行了。最近国内很多地方都开始刷脸支付,连手机都不用掏出来了。

伦敦的街头是各种肤色和种族的人,目测华人肯定不在少数,尤其是知名的景点。在大英博物馆大厅里的咖啡厅,来自成都的两位同胞就跟我们聊上了。他们年近四十,说是单位安排来英国培训的,在剑桥上课。他们说剑桥满是中国人,都是各类的进修和培训。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们就没去剑桥,而选了离剑桥也不远的牛津去看看。

去到牛津,发现也是满街的同胞,尤其是统一着装的一些中小学生,衣服上印着“新东方”或者某某学校。我深切地感受到,光在牛津的街上走走逛逛、看看建筑、听听导游讲解根本无法体会高等学府的要义,即便是所谓的在当地上几堂名头不小的课、与当地学生互动、在寄宿家庭体验生活之类的游学常用语,也只不过是挂挂羊头来赚钱的噱头罢了。然而,同胞们走出国门一探世界的原动力和满满的购买力,的确是充斥着全球。

说到购买力,我们也去逛了伦敦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大商场——各大奢侈品牌都悉数登场的Selfridge,结果发现此处虽然名牌众多,其装修和档次也只能与我国三线城市的商场比上一比。

再说说伦敦的唐人街吧,可以四个字来概括,乏善可陈。

写到最后了,小结一下。伦敦之行,还是收获颇丰。收获在于直观地感受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见识了历史留下的厚重沉淀,参观了多个不同主题博物馆,体验了一个游客在伦敦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十天的走马观花并不能给伦敦一个客观的评价,但其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是无庸置疑的。我想,我更喜欢的是伦敦的那种从纷繁芜杂地历史长河中走来,带着浓郁的古老气息,又并未受其所拖累,兼容和并行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和格局,尤其是那份沉稳和淡定,就像英国绅士给人的感觉,既彬彬有礼,又身负才艺,让人佩服有加。然而,那一身整洁、有条理、又略带古板的装束,不免仍流露出些许的守旧与落寞。

你可能感兴趣的:(伦敦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