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妈妈前来咨询,因为无法很好地同时应对工作和两个孩子,自己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感到焦躁。
这位妈妈说,老大四年级了,老二不到两岁。老人帮忙看不到两岁的老二,做家务,接送老大,晚上妈妈回来,就全部交给妈妈。
以前老大学业压力小,老二更小需求也少,虽然辛苦运转得也还好。
现在老大到了四年级学习难度加大,作业增多,加上经历疫情“放羊”半年后,孩子升入四年级学习不太理想。
除了成绩,更让人心焦的是孩子放学后自己不自觉、不自律,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切都在走向越来越糟糕的状态。
妈妈觉得这时候家长的有效管教和辅导显得非常迫切。
但是,现实是,自己下班后快8点才能到家,迅速地吃完饭也8点多了。这时候老人已精疲力尽,老二一刻不离地需要妈妈。等到该管教老大的时候,已经9点了。
这时候发现,孩子学校作业还没完成,更别提各种以前坚持的乐器练习、课外班作业。
最让妈妈焦虑的是,想到有的妈妈在家全职陪娃,不仅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的学习,还能规划孩子学习各种课外的内容,而自己的孩子在“这么关键”的时刻,作为父母却力不从心,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每天都在疲惫、焦急、暴躁、不知所措中煎熬。
问:“爸爸能帮忙吗?”
答:“指不上,一是一般回来得更晚;哪怕回来得早,在辅导孩子上也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要他做,解释和说明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做了。”
问:“那你能早点回家吗?”
答:“不能呀,好不容易生完两个孩子,得考虑自己的职业晋升了。再不考虑,年龄大了机会更小。想要顺利晋升,哪能不加班。”
焦虑源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普遍的问题
表面上看,是孩子的学习问题给妈妈带来了焦虑。但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家庭这个系统,在父母的焦虑和对待焦虑的方式。
焦虑的来源,来自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甚至是差距太远。
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人,我们得赚钱养家、事业晋升;同时,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我们希望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能做好。如果他们做不好,我们帮了影响事业,不帮影响孩子未来。
鱼和熊掌,事业和养育,靠一己之力,难以兼得。
面对这样的现实,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情况日益严峻,人自然就会焦虑。
改变观念是关键
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我们就改变观念。
当你的想法认为现实是可以接受的,内心就没有冲突。
让人焦虑的其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身边有一个学霸孩子的妈妈。这位妈妈名校毕业,生下孩子后就明确自己重心在培养孩子,她平静地辞职。她的条件在大城市不算富裕,但是她能安心养娃。
在一些妈妈一边全职带娃一边抱怨为孩子和家庭牺牲了事业的时候,这位妈妈潜心研究孩子成长的心理,全心陪伴孩子,无论是布置家庭、办一场生日会,还是一起出去游玩,我们都能看得出这位妈妈对孩子的专注和从容。
她给出的理由是:既然辞职陪孩子了,那就不要去跟职场妈妈比。做好工作同时养好娃,对我来说很难,我现在只是一心把孩子养好。
是的,我们都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但知易行难,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接受它。
清楚你的价值观,合理化你的期待
接受它,但不代表不想办法改善,而是不要追求完美。
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要鱼,还是想要熊掌——梳理自己的价值观,对它们排序。只有做对你最重要的事情,你内心才不会冲突。
如果对你来说重要的选项多个,考虑是否现实,如果现实是否能否分阶段实现。
当然,这一步,我们就要在家庭的系统中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和孩子爸爸商量,孩子的成长阶段,双方的事业发展和照顾孩子的成长该如何分工。
接着,让自己的期待合理化,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如果你在这个阶段想尽力辅导孩子,那就看看能不能少加班;如果不行,再看看能否借助一些外力辅导孩子学习。
对于孩子,不要强迫孩子自动达到你理想的成绩。我们做过不少名校的家庭教育,一位经验丰富的名校校长私下聊过一个现实:有的学生天生擅长学习,但是有的学生真的很努力都超不过前面那些,大部分学习好的,都离不开父母引导和支持。
评估你的孩子属于哪种孩子和对你们双方来说都合适的状态,并讨论如何做到的具体方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
比如这里的孩子学习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科学的方法是重点。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对于提升学习,有两条很重要的原则家长可以把握。
一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
和孩子耐心、温和的沟通;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指责、落井下石,而是要给予具体的帮助,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了解;
和孩子共同评估和找出学习问题;
制定明晰的提高计划,遵循目标制定循序渐进,每阶段目标小而精;
注重过程鼓励,有的孩子可以适当的奖惩结合。
技术有效的关键是,父母先改变,并和孩子共同努力。当孩子从和父母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关爱、重视和支持,自己努力的成就感,自然就会生发改善的动力。
我们培训的家长调整焦虑状态后的反馈
写在最后:
为人不易,总有压力,难免焦虑。
有焦虑并不可怕,适当的焦虑是一种动力,但是过度的焦虑需要调节和化解。
可怕的是回避持续的焦虑,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抑郁和其他一些身心问题。
遇到焦虑,适当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找到可以支持的人(哪怕身边没有人,也可以去寻找心理咨询),找到可行的方法,去做,境况总会一点点逐步改善。
“有料家庭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两娃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