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下的善与恶——《罗生门》

探索人性而揭露人性之恶,是对善的向往,也是对美好追求的折射。

日本是一个有着自杀情愫的民族,时至今日,自杀率仍然高居不下,除了与他们对于死亡的特殊看法有关外,还与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息息相关。1591年以后,日本社会统治相对稳定,因为殉死而剖腹和刑罚的"诘腹"逐渐成为主流,虽说幕府禁止殉死,但自故以来顽固的生死理念已经根殖进了日本人的思想深处,所以并不能完全阻挡这一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日本作为亚洲的唯一发达国家,社会结构趋于稳固和成熟,随之带来的就是阶层隔阂难以打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失业的中年人很快会沦为“多余的人”,甚至年轻人也会选择“志同道合”的人来寻求解脱。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象征着爱情和希望,这种妖娆的花儿花期却很短暂,总在最绚烂的时候慢慢飘落,为了美好的永恒,便选择最高涨的时候结束,而死就是凝固永恒最有效的方式,就像樱花将最美的姿态定格在即将飘落的枝头。日本对于自杀这一行为,包含着浪漫的想象。

日本文坛上的杰出人物最终都选择了自我了结来结束生命,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再到《罗生门》的作者芥川龙之介,虽然他们的背景、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最终走向死亡的方式却极其相似。1927年,芥川在大有作为的年纪,服安眠药自杀身亡,芥川的死令全国震惊,文坛认为他的死标志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虚无精神,在阶层社会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芥川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但对现实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小说中深入现实,探讨人生,揭露资本主义罪恶,也曾追求过理想,最后却是破灭的悲哀,他感到矛盾并深为痛苦,很想在奋力挣扎中重新做人,但已经精疲力尽。

19世纪初,日本文学从观念、内容和形式上都完成了向现代的转变,而这种风格更加强调客观真实,抵触虚构,所以很多作品缺少该有的艺术魅力,芥川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特点,将虚构的艺术手法重新引入文学创作之中,他的创作时间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说很短,人生经历也并不复杂,但其留下的作品却是文学历史上厚重的一笔。《罗生门》虽然字数只有三千余字,却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目前市面上的《罗生门》都收录了几十篇芥川的知名短篇,其中很多优秀的作品不比《罗生门》逊色,比如《鼻子》和《竹林中》,都是饶有趣味,值得思考的短片佳作。

《罗生门》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被辞退仆人来罗生门避雨,偶遇一个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老妪,起初仆人对她心生厌恶,但最后走投无路的仆人恶性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罗生门。作品虽然情节简单,人物稀少,却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展现在读者眼前,从广义来说,人类的恶都是源自一定基础的利己主义,不论是违反道德还是触碰他人利益,都会成为利己主义者的绊脚石,通常为了自己的自尊,利己主义者还会将责任归咎在他人或者外部环境之上,正如《罗生门》里的仆人,起初对老妪的厌恶,再到自己可能也会饿死的想法,最后弃苦从恶的选择,显示了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是多么的脆弱。小说最后老妪的绝望,幽暗的环境,仆人无情地离去,黑暗、破败、无情的罗生门,或许正是芥川龙之介的内心写照,在无法回避的利己主义下,我们的内心又应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呢?如果用现如今的观点来看利己主义,却往往会是正面的生存法则,当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时,道德和正义就显得微不足道,兽性是人类本性之一,而几千年的社会环境让人类形成善良,这是区别于兽性的社会性。纵观小说全文,芥川通过对仆人心理变化的描写,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虽然他执着于人性的阴暗面,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阴暗永远是光明的投影。

《鼻子》一文中同样描述了利己主义,并且重点放在了“旁观者利己主义”,人的心中总有两种矛盾的感情,一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另一种便是对摆脱不幸的人的莫名的敌意,而这敌意正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内供因为鼻子前后的变化都引来旁人的嘲笑,而本应该诵经传道、弘扬佛法的他却陷入深深的矛盾不能自拔,内供对旁人异样的态度,没有反抗和批判,只是一味地盲从,进一步助长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在环境中的盛行。内供看似超凡脱俗,无所顾念,实则内心脆弱不堪,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而自尊和自卑就像两道无形的枷锁,让内供几近窒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供真正畸形的不是鼻子,而是他的内心,只有内心摆脱旁观者没有意义的执拗,才能让心灵得到解脱。

《竹林中》也是芥川的知名作品之一,采用特殊的叙述手法展开,通过七个人的供词将一起凶杀案徐徐展开,而每个人的供词都包含真真假假,都能自圆其说却又互相矛盾,最后真相也是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间。提到《竹林中》就不能不提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是根据小说《罗生门》改编,而是以《竹林中》的主要情节为内容,将故事地点放在了罗生门。不同于小说的是,电影在最后给出了凶杀案的真相,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小说最后扑朔迷离的的安排,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每个人都在编制自己的谎言,根源就在于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有欺骗就有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在前期创作中有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但到后期,他的创作完全转向了现实,由揭露他人的利己主义,进而开始分析人们的内心深处,表达出了对未来的恍惚不安。他曾经给同学的信中写道:“读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最令人感动的,不是对恶的赞美,而是他对善的憧憬。”

在生死窒息间考验善恶,于至阴至暗处发掘美丑。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己主义下的善与恶——《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