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话

      最近,在一场小型的体会交流会上做了一次简短的发言,发言稿是我头天晚上在餐桌上看着新闻,边想边写下来的。笔尖顺着思路行云流水的落在纸上,没有一点迟滞。但到了第二天发言的时候,我突然有些“口将言而嗫嚅”的胆怯,只好拿起草稿机械的读了一遍。

      事后反思,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值得怯场的地方,听众不过数名同事,所谈也不过一些个人想法。似乎不该将原因归于怯场,但当时确实莫名其妙的手上发汗,声带微颤,有些紧张。

      我觉得这个不是演讲问题,应该是聊天问题,说白了就是不会聊天。回忆起来,和熟悉的朋友,我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妙语连珠;陌生的朋友我可能偶有发言,但往往词不达意;和领导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有问必答但又惜字如金,甚至被误解了也不愿多做辩解。所以,头晚写草稿其实就像我在和一个熟悉的老朋友聊天,所以文思泉涌下笔流畅,第二天的小会我就有些陌生紧张的感觉,就会词不达意,只能照本宣读。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刻画人物上百,说来说去就是围绕一个词“说话”。卖豆腐的老杨凡事都爱给赶大车的老马讲,老马却总兴致缺缺;传教士老詹给农民讲信主的好处,却总被老百姓的实用学顶的哑口无言,一辈子也没发展到真信徒;蹉跎半生杨摩西只和养女说得上话,却在后来为了寻她出走延津。

      时至今日,信息爆炸、时距缩短,我们已经有更广阔的朋友圈,也有更多的信息选择。即使你不很会说话,也绝不会像百多年前延津农民那么煎熬,也可以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中,依靠网络每日在头脑中演绎着虚拟的生活。

      这也却是造成了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不会说话,我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甚至聚会上更愿意各自盯着手机,偶尔抬头虚应一下他人的问候,天长日久也就丧失了这种与人交流说话的能力。应该试着走出去,多和朋友甚至陌生人去聊天,从一开始的浅谈到最后的思想碰撞,必然会带来我们口语表达甚至思维方式的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