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中30亚梅连续分享163天20220129周六
提醒:节后(正月初四)休息一次
一 提问
1 一般化:让当事人意识到事情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发展阶段常见的暂时性的困境,将问题非问题化,非病理化。注意事项:关注人,好奇,共情,不要一上来就一般化。避免绝对化语言,语言要软化。“我看到你好像有些难过”
2 焦点解决整体思路:正向开场-话题-主题-目标-资源-一小步-小结
来访者类型:游客型,抱怨型,消费型
正向开场:今天聊点啥,对您有点帮助呢?
游客型的应对:尊重,共情,赞美,鼓励。能聊啥聊啥。“聊聊看”“试试看”“想到什么都可以聊”
抱怨型的应对:倾听抱怨背后的期待
消费型的应对:正向开场-话题-主题-目标-资源-一小步-小结
3 自我赞美 :让来访可以展示他的成功经验是怎么来的。看到白扩大白。
“我注意到你讲课时特别自信,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间接赞美:通过重要他人来赞美
“如果你的爸爸看到你这么自信,他会怎么想?”
4感受:先记住再活用;关注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亲自体验是不二法门;共情中一定要有情感类词语出现
二 授课《咨询的方方面面》第二课时
接上次课---来访进咨询室前
1 约好了时间,是否需要联系当事人?
预交费,不联系也会来。未交费,联系了,也有可能不来。忘了也要扣费。但事先要说清楚,阳谋。鼓励他为自己负责,动力也就出来了。
咨询师和父母要稳得住,不要比他努力,比他智慧,比他能。你急他就不急,你比他着急,他的动力出不来,催了就成了你的事了,催了也不一定做。
2 咨询当天。“阳谋沟通法”。
细节要敲定落实,不说孩子不知道。“我之前有咨询请尽量不早也不晚哈”。注意这个“哈”
生活中:家长为了想让孩子学习,面对孩子的要求,模糊回应“嗯,啊,哦”,还狡辩,“我只是说知道了,没说答应你。”这样会丧失在孩子心中的公信力。
真诚,真实存在于咨询中,也存在于生活中。
3 到了之后,不要跑去远迎,就在门口等,咨询师要守住自己的“势”,守住自己的场,咨询室就是我们的场域。面对来访的身份,不要预设。夫妻?兄妹?姐妹?称呼错了很尴尬,也会对咨询中建立关系有负面影响。孩子一般只有一位,可以去掉姓直接喊名字,显得亲切。大人的话,用开放式问句:这是?少用封闭式问句:这是爸爸妈妈吧?
清空自己
4 咨询的氛围:安全,温暖,放松,被关注。
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咨询师,固定的频次,熟悉让我们有安全感。
不熟悉但专业,也会有安全感。
咨询师要创设安全的氛围。
5 咨询中孩子的担心:咨询师与父母“联手”
如何消除孩子的担心?
阳谋。保密协定,保密例外。咨询师也需要保护自己。
保密协定:当着家长的面和孩子讲清楚“孩子不让说的,家长不要问,问了也不说。孩子认为可以说的,我也会向家长反馈。当然,有的孩子跟我说,不想活了,或伤害自己,不管愿不愿意,我都会和爸爸妈妈说的,这是职业要求。”
有时孩子担心做咨询有问题。
咨询师要了解孩子既往史(1)是否有就诊和服药(2)是否做过咨询。给这次谈话带来借鉴和帮助。
强调,来做咨询的都是正常人,让孩子放松。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心理正常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中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变态心理学里会讲,如同开车的交规)我们的咨询对象往往包括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都是正常人。心理异常归精神病院管不归咨询管。
5 咨询中,如何处理与孩子,家长的关系。
咨询伦理:不能同时给孩子和家长做咨询。
给孩子做咨询,跟家长聊是标配。
这两点不矛盾。不同时做指给孩子做咨询期间,不能去处理家长的人生议题,卡点。每次和孩子聊之后,与家长做反馈,探讨,效果会比较好。不做反馈,第一,链接不够,信任建立不起来。第二,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不改变,孩子的变化会比较小。第三,家长会更清楚自己的角色要求。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家长是孩子改变的根,约练要向内觉察,改变自己带动孩子。
时间分配:(刘老师习惯)40分钟和孩子聊,10分钟和家长聊。保持及时性。
询问孩子:时间过得真快,和你聊的很开心,接下来,我要和你妈妈简单聊一下,不然她事后还是会问我,但我需要和你商量一下,有哪些不能告诉她,或者哪些需要告诉她的?
细节:不要说“我可以和你妈妈简单聊一下?” 这个点不要给孩子选择的余地。
孩子说不能说的,要郑重重复,让他认为咨询师和他是一伙的。
跟谁聊,就让他感觉和咨询师是一伙的。
保密例外:个人愿意,违背法律,人身安全。
6 咨询中,家长往往想走,要把他拉回来。
咨询师面对孩子和家长,分开聊,更好聊。一起聊,难在中立。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家长的不容易,孩子不高兴。
家长和孩子都聊过了,家长走了,要和孩子继续确认他想聊的话题。
“你看我们是继续刚才的话题,还是你有你自己想聊的话题?”
由他决定。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