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价值”说起

      今天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了梁衡先生的《徽饶古道坚强树》一文,文中既有对现实的描写其中又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层思考,前半部分,着力叙写“坚强树”,从它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它的生存现状、它的惊险来历进行了或详或略的叙写与解读。再现了树的风貌,表现了树的“坚强”品格。后半部分着力叙写“坚强人”,叙写婺源名士群体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集体“坚强”品格。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整体思路和主题内容可以大致理解,具体到散文中某些关键句关键内容却不能理解到位,就如选择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一项的表述是:

      “‘坚强树’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以筒状的力学原理支撑树身多年屹立不倒,更体现在树梢的云卷云舒和树洞内的温馨浪漫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对应内容在原文的第三段:

      “三年前我第一次见这树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从来没有见过天火从天而降,硬将一棵大树的树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个薄壳,像一个工厂里废弃了的铁烟囱。我绕树一周,轻轻抚摸着它的粗涩枯硬的树皮。树皮已经很薄,六米之围的树身,只有一个指头厚度的树皮,轻轻叩击,嗡嗡有声。它完全是借助筒状的力学原理,巧妙支撑才不会倒掉。树约三四层楼高,仰头看树梢,云卷云舒,乌啼鸟落。树下有洞,洞内足够宽敞,地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如毡如毯。我小心弯腰进去,仰面平躺在这块不规则的地毯上,透过朝天的洞口,看绿叶婆娑,白云飘过,有一种当年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觉,只差飘过一首牧人的歌。”

      学生说,“坚强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树梢的云卷云舒和树洞内的温馨浪漫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可以理解,“云卷云舒”“温馨浪漫”因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种感受就是一种美,的确具有“审美价值”但是,“以筒状的力学原理支撑树身多年屹立不倒”怎么能算是“审美价值”?我让学生结合美术和音乐的审美体会“审美”,一起讨论一下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一个学过美术的学生句绘画中的例子,认为媒体现在色彩、线条、纹理、明暗等让人能通过某种感官感受的内容上,而靠“力学原理”“支撑”的一种状态,算不得具有“审美价值”。经过讨论,大家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以筒状的力学原理支撑树身多年屹立不倒”的这种状态,也给人一种感受,即坚强、不屈的一种精神。关于“审美价值”我自己理解也很模糊,具体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这样勉强解释。为了理解的准确到位,于是赶紧上网搜索,在“360百科”中查到这样的阐述:

        “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它包括人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美和精神产品美,以及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物美。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文艺作品。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可见,“以筒状的力学原理支撑树身多年屹立不倒”是一种“现实现象”,是“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是“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的现象”,是“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

      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我突然发现自己在教学只是上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就是对有关审美的问题知之太少,而语文课程在“审美”上却有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这样表述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可见,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语文学习活动要有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活动,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还要让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今天学生在一道考试题上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缺漏问题,也反映出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作为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引导启发学生,必须首先装满自己的“桶”,这样才能保证你想用到时能自如的源源不断的拿出来。

      所以,我自己首先得理解到位。手头缺乏关于美学的书籍,就就近拿现有的一些教育教学参考学习,在《语文教学通讯》(2019.1)的卷首,看到曹明海老师的一篇文章:《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文中说“从美学角度说,审美即鉴赏,审美就是对文本感受、体验、理解的鉴赏活动。这种审美鉴赏活动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点的,即通过对作品的品味和感悟,既理解文本,又构建自我。所以审美鉴赏本质上是‘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解读活动,所谓‘寻求理解’即重在寻求作者的原意,可说是‘还原性审美鉴赏’,所谓‘自我理解’,即重在‘独到的体验’,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可说是‘创造性审美鉴赏’。”我豁然开朗,我们进行的古代诗歌文言文阅读鉴赏、小说散文的阅读鉴赏,其实进行的就是审美体验,只是我们的“审美鉴赏”不够深入,比较表面化,缺少审美鉴赏的科学有效方法。

        文中还有一些学者对鉴赏(审美)的一下理解和看法,如意“心灵探险式”文学评论而独树一帜的现代鉴赏家李健吾,指出:“鉴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凝聚自己生命情致的‘创作’。”鉴赏的过程又是另一种创作,其中不但有从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还有自我存在。著名学者钱钟书将不会鉴赏的叫做“文盲”,说“色盲绝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的还特别起劲”。瞬间如芒在背,出了一身冷汗————我就是钱老先生骂的那个“文盲”呀!

      学习,迫在眉睫!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审美价值”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