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寻求的东西恒久不变

         对于2011年7月奔赴商洛市山阳县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颇丰,但当剖析其所获,将其外在的表层的收获暂时隔离,剩下的终究是平日里所探求的东西,不仅仅是在短短七日山阳之行之所求,而是大学四年之所求,甚至是在一辈子学习生活工作中之所求,那便是一种态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山阳一行,特别是在城关镇双寨村陕师大援建的希望小学与当地学生居民相处的日子里,很大程度上而言可以算是刻骨铭心,但并不能算得上辛苦,虽然每日早晚来回的颠簸赶路,虽然大学生团队成员都在进行着与在校期间不一样的工作,虽然中午温度的酷热以及不一样的餐饮,虽然就我一个南方人而言,与当地的居民在交流上确实存在困难,但这一切我把它当成一种享受,而这一种享受,也许这辈子只有一次。用享受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也许收获会更加丰盈。

征途前夕——未奔赴山阳之前的那些日子

必须描述未奔赴山阳之前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也没有具体的时限,也许是6月份得知准备奔赴山阳之后的准备时间,也可能是再往前的更久远的昔日生活,因为山阳之行,对曾经的日子的影响,或者带来的变化能回顾到很久很久之前的对比,因此对于这一次旅程,也是对曾经学习生活的一个反思的契机。

进入大学以来,乃至今年7月10日,自己是一个“从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执行着常规大学生常规的大学生活(备注:并不是说去了一趟山阳,我便“特殊”了,在此用常规一词,仅为了区别之前的学习生活)。总是封闭在自己的小思维之中,幻梦着自己的理想,畅想着自己的似乎不切实际的未来,为着一个深锁在自己构建的牢笼里的目标而努力着,也就是说之前我的学习生活游离在社会真实生活之外,而这一次山阳之行,让我的自己建构的牢笼出现了裂缝,让我在这个短暂是时间里,融入了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生活。

具体而言,山阳之行,使我感到了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我在双寨村小学的几日时光的所见所闻之中。又不得不提免费师范生,自己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因此内心中似乎总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缺少一份自我忧患意识,并不是很担心今后的工作,有时候甚至对自己的未来不胜感慨,感觉前途似乎已经被各种路障规划了方向,因此在这些若隐若现的矛盾之中,我选择了我的自我寻求,过着我最感到舒适感的生活,即泡在书堆里,幻想着有一日能成为一个小说家,骑车远行,游记摄影,而这一切似乎远离了我的专业,远离了大学里最常规的对于一个学生的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在专业与爱好的选择之中,我没有做好恰到好处的权衡,因此大一大二两年时间里,在专业学习上,我落下了太多的空缺,堆积了太多的知识问题尚未解决,留下了太多专业必读书目未看,这一事实或者说是危机,在我奔赴山阳期间,回顾往昔之时,全部喷发了出来,恰如火山口涌出的炙热的岩浆浇灌得我体无完肤,走访留守儿童和老人之时,我看到了那一碗玉米糊加酸菜便是一日的生活,水煮土豆便是几个月的主食,生活如此不易,乃至此刻下笔之时回想依旧鼻尖酸痛,也因此想象了今后我的生活,无限惆怅,在现实和理想的博弈之中,我将如何权衡?

因此,且将2011年7月10日作为我的时空之中的一个节点,我试图改变我的生活,努力权衡我的取舍。

穿越秦岭的旅程——关于山阳县城的闲言碎语

背囊里塞满了基本的生活日用品,毛毯、蚊帐、衣服、鞋子一应俱全,腰间背带横向夹带着卷好的凉席,晨光微露,便踏上了前往山阳的旅程。笑谈之中一个深刻的比喻惊动全场:“我们这一伙就像赶往车站的农民工,只是他们进城,我们出城。”细细品之,我们倒也确实和农民工有几分相似之处,接下来的日子将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在此省去几个小时疲惫车程的描述,当校车停靠在山阳中学的校舍之前之时,我们被安排住进了高中宿舍,又托起了对高中那段峥嵘岁月的日子的无限回忆。将行李放置指定的宿舍,整理床位之时,看到了墙上留下的许多字迹,那并不代表着那些高中生的素质低劣,随意在墙上乱写乱画,因为文字全然都是自勉字词,写着高考的目标,写着理想的大学,甚至是假想敌“我要打败你!”,具体的内容已经无法记起,但是在这些墙面上,我感受到了作为市重点中学的山阳中学的底气,看到了山阳中学力创辉煌的基础,同时也勾起了自我寻思,一个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期待着这样的学生,期待着这一份潜在的自豪。

也因此我看到了一个重点中学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师资力量的雄厚,而且能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刻下那份对未来的强烈渴求,甚至说是欲望,这便是一个学校的希望,教育的希望,教育者的真正所求!

在山阳县,有机会参加了与陕西师大杰出校友,全国模范教师仰孝升老师的座谈交流会,切实感受到了仰孝升校长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以及独特的从教经验。同时,给我们这些免费师范生树立了一个楷模,扎根西部,支持西部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在听取和学习了仰孝升老师的教学实践之后,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发,也相信在座谈会期间的热血沸腾不仅仅是一时的激动,而是影响我们这一群下乡学生今后的信仰和所求的一份恒久的财富。就我自身而言,我也来自西部地区,同时也是主动自愿选择了免费师范生专业,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未来方向,这一次与全国楷模教师的切身交流,更是点燃了我从事教育事业,走上三尺讲台的激情,就个人的理想所求,也正是恰为其所,迷恋西部,向往西部地区质朴的人文和迷人的景色,因此在西部一个边远的地区留下足迹,同时给当地的孩子带去希望,又何尝不是人生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同时记住了仰孝升老师的一句话:“不想当校长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因为只有当了校长,才能贯彻落实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实践自己的教育改革思路。当然,这确实是给予我们的一种鼓励和寄托,然而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校长”这一目标显得有些偏离主旨,也许作为校长在实践上更能贯彻落实自身积累的教育理念,实行教育改革的实践,从而以点——线——面的覆盖方式推广,以实现教育改革成功的目标。但作为青年教师,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我想需要做的除了积累知识,掌握最新的教育专业信息,注重创新,还需要的是潜心研究教育方法,首先在理论上力求精益求精,力求在掌握最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再努力去当校长。毕竟全国中小学校长千千万万,为何走在教育改革先列的拓荒者却为数不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做校长依旧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而且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或者说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如果仅仅依靠几个校长的努力实践,是绝对远远不够的,中国不仅需要教育改革实践者,更需要新时期的新兴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因此,首先抛开我们的当下现状是多么的卑微,作为一位未来的教育事业工作者,或者已经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份著书立说的热诚,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创造,而创造的基础就在于全国这一批批投入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之中。因此,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应该想着当校长,更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位学者,乃至教育家、教育理论家。万马奔腾,仅求一匹之过涧!去研究,去创造,用文字写下最先进的教育理论。

校长,远胜不过一个隔窗的学者。

一些闲言碎语简单描述山阳县城的7日生活,初到山阳的傍晚,很荣幸和山阳中学老师打了一场篮球友谊赛,很遗憾败北,在这其中感受到了自身身体素质的不足,我并不是想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挖掘出有价值有可论述性的东西,但是对于我们这一群即将成为中学教师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确实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是不够平衡的,当被当地的教师撞出几米远之后,我更深刻认识到了身体素质体能的重要性,在今后的两年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必注重身体的锻炼,做一个“强壮”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一场球赛意味深长,它不是在学校球场一场简单的球赛,因为那球场,可能就是我们大学毕业之后每天都面对的球场,场边的学生便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学生,我们在球场上的表现,或者说今后在中学工作的表现,就展现在这一片场地上,这一群围观的学生眼里,因此这一场球,不仅仅是球场上带来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场边的压力,甚至是更久远的未来的压力。

当每一个人都筋疲力尽的时候,你是否能咬紧牙关再向前冲杀,投入绝杀的篮球?

另外,根据社会调研的任务要求,走访了山阳县的国税局、地税局、法院及人民检察院,在与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交流之中,感受颇丰,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件事儿的不同接待者也有不同的态度,很遗憾在地税局只是走走转转,很庆幸能和国税局的办公室负责人畅谈,同时又得到了法院院长利利索索的协助。人间百态,世态炎凉,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之时,能否总保持百分百的热情?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工作已经做了N年之久之后?一个旅客,在他最初走入一片花园之时,内心无比舒畅,然而当他在花园之中转悠了许久,熟悉了里面的每一条路径之时,便再也找不到一朵值得他鼻尖一嗅的花朵了。因此,对于自己今后即将进入的花园,自己将怎么去涉足?

至于其他的关于夜间休息,团队见的相互协助,相互交流所体现出来的兄弟姐们情谊,在此且不多加描述,一句话总结之:一起经历了山阳之行的兄弟姐妹,上上亲;山阳之行的那段日子,将化为永恒。总会不经意间哼起《和你一样》这首在山阳一起排练合唱的歌曲,便想起那段时光,那些人儿。

真的不需要多言。

“午餐仅吃白米饭,没菜”——关于双寨村双寨小学里的生活

“午餐仅吃白米饭,没菜。”这当然是一个玩笑,然而这个玩笑有分量。进入双寨村希望小学的第二天中午,经统一安排在双寨村村支书家中吃午饭,当我们被通知吃饭,来到村支书的家中院落里被告知今天吃白米饭,没菜。大伙儿一阵讨论之后,便开始拿着饭碗默默地盛上满满一碗的大米饭开始干嚼,并没有抱怨,几乎每个人都盛了饭,找了一个角落,一张椅子坐下或者倚靠在阳台上吃着,当我们的米饭已经吃下了半碗之后,老师终于打开正堂的门,里面摆满了几桌丰盛的菜肴,几个女生哗哗便哭了,一股如开卸闸门的急流的感动涌上心头,说实话我虽男生,当时鼻尖已经酸痛,泪水浸湿了眼角。

那一刻确实无法言喻,当我们得知今天的午餐没有菜肴仅仅是白米饭之时,没有抱怨,也没有失落,而是坦诚面对现实,静静吃下那满满的一碗白米饭。生活来之不易,当我们得知村里的一些农户孩子已经过上了水煮土豆度日的日子,那么这么一碗没菜的白米饭又是一个怎样的对比?生活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的隐忍,需要我们的坚持,恰如这顿差点没了菜的午餐,如果我抱怨了,我便远离了生活,如果我吃下了这顿米饭,就算没有菜,我便融入了生活,这便是价值所在。生活有太多不易,就这顿特殊的午饭给予了我太多思考,还有这一个下乡的团队,团队之中的这些队友,多么让我感动,山里的如此之多的细节又多么让我留恋。

在用一些文字记述张茂,那个聪颖的聋哑儿。我第一次遇见张茂,是在双寨村希望小学的教室之中,嘻嘻闹闹的孩子在我们的安顿下坐在教室里听取了这次“三下乡”活动的启动仪式,而张茂也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也许这并不是第一次在双寨村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缘故,孩子的眼中并不表现得太过陌生,只是张茂身边缺乏玩伴,同时一个人拿着手中的玩具,用与常规孩子不太一样的目光警惕着四周,而且在校团委领导说话之时,别的孩子都在认真听着,鼓掌着,只是张茂依旧时而环顾四周,时而看看黑板,似乎心不在焉,我当时仅仅以为他仅仅是一个好动的调皮的孩子。

待到会议结束,相关领导和大人离开教室,唯有孩子们和几个我们的成员美术老师在教室里交流,我返回2楼的办公室开始相关的工作,而课堂已经开始,待我再一次下楼旁听了孩子们的上课情况之时,已经是放学之时,此时别的孩子已经散去,黑板上画着许多粉笔画,还有相关的文字,遗憾自己错过了一节活跃的课堂。此时教室里唯有几个同事和几个孩子包括张茂在教室里,张茂正拿着粉笔面部几乎紧贴着黑板在画着奥特曼,就那么认真地画着,每一个条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细致,而且相对于其他粉笔画而言,是相当不错的了,我在后面轻轻赞许了几句,张茂却没有丝毫反应,并不太过留心,之后只是紧紧地等着张茂把奥特曼画完,张茂转过身朝着他的“老师”竖起了拇指,同时朝我瞪了一眼,我心中一震,也许是生人的缘故吧!而之后才从同事口中得知,他是一个聋哑儿。。。。。。

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很主动地和张茂接触,主动牵着他的手,虽然他的眼睛依旧是那么与众不同,似乎夹带着很多疑惑和更深沉的东西,看东西的时候,总是停留很久,总之我还是无法理解张茂的世界。得知张茂现在正随着他大伯一起过日子,父母在外,每日水煮土豆度日,我虽没到过张茂家中,但从他那穿着和破损的凉鞋可以察觉他的日子确实比普通孩子家庭更艰辛。同时,因为聋哑的缘故,别的孩子都疏远张茂,不和张茂一起玩耍,这一切的信息牵动着我们团队每一个人的心弦,就这么短短前一天时间,很庆幸我和张茂交上了朋友,时不时地进行迟钝地艰难地交流。

第二天得知张茂已经未吃早饭,家中已经断粮,我和丽杰便带着他一起来到村支书家吃午饭,丽杰牵着他的手到了村支书家院门前,张茂却躲进了门外的狭窄的堆柴巷之中,我们百般劝阻也没不愿出来,由于张茂无法言说,又听不到我们的说话,因此不知他惧怕什么?折腾了很久,才又由丽杰将他牵入院中,随我们一起吃午饭。在随后的几日里,每一日中午都让他跟随着我们,一起吃上一顿饱饭,给张茂端上一碗卤面,或者面片,看着他端着比自己的手掌还大的碗吃着面片的样子,吃完了用手语给我们示意说吃饱了,又匆匆离去,似乎在躲避什么,看着张茂在我们这一群依旧正在吃饭的人群之中悄然离开院子的瘦弱的身影,一阵心酸,想着我们离去之后的张茂的日子,然而我们终究只是过客,终要离去。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两次带着张茂围着桌子吃米饭,给张茂盛上米饭,把桌上的肉菜全夹到张茂碗里,张茂不吃肥肉,便把肥肉全又夹到我的碗里,看着张茂拿着筷子地手打着手语示意着一起吃,并流露出难得的轻快的笑容,就那么一刻,我不知身边的丽杰是否留意,身边的王斌他们是否留意,这份笑容是多么地难得。

离去的那一天,就在我们都准备上车之时,张茂拉着王斌的手,一个劲地往他家的方向跑,着忙之中我们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小组其他成员也随后追赶着,然而待到他们消失在路的拐角处之后许久,王斌才回归队伍,沉默许久,对张茂拉着他的手的那么一段事儿只字不提。就这样,我们告别了张茂,一个贫困的留守儿童之中的一个聋哑儿。

就此,对于每一个假期许多高校都开展“三下乡”活动,给乡下孩子带去相关的帮助,我听到了这么一个另外的说法:“每一次我们带着希望到来,停驻数日,似乎给孩子带去了短暂的几日快乐是时光,然后之后又匆匆离去,是不是一种残忍?”对于孩子,我们每一年都来到他们中间,短短数十日的停留,其目的是给孩子以帮助,给孩子以走出大山的希望,换个角度,我们又像不像辗转各地的马戏团?玩了一把,然后离开。恰如对于张茂,从2008年至今,有三批大哥哥大姐姐来到他的身边,给予他无限的关怀,和他快快乐乐地度过数日时光,然后离去,我们今年走后,明年还会有另外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到来。张茂看着身边的山,还是那座山,看着门前的那条土路,还是那条路,看着沿着路边的那条溪流,还是那条干涸的布满鹅卵石的溪流,其实我们和那些修电线的工人,或者是时而开着卡车进山收购货物的司机一样,只是他们生活的插曲,或者点缀。待到我们离开,很快张茂又回到了一年之中最正常的生活,那种我们无法想象或者说无法想象完全的生活。一切都没有改变。

在双寨村小学,有这么一个情节更让我印象深刻,关于最后一日的汇报演出的排练舞蹈,来了两个高年级的女孩,当我们将买来的西瓜切好,让孩子们排队领取的时候,她们俩却躲在二楼的楼梯间不往楼下走,我微笑着建议她们下去拿片西瓜,她们却毫无表情地拒绝了,我心生一阵寒意。我似乎被敌视了。借此契机,我考虑这这次下乡活动是否存在被孩子们误解的可能,一些高年级的孩子,看着我们给她们如此关照,会不会感觉到自己其实是一个弱势群体,两个女孩子面无表情地拒绝,是不是一种抵抗。从心理的角度分析这些留守儿童的孩子,他们也许期待的更多的是一种认可和一种平等,因此我们又似乎不能给予他们太多溺爱式的关怀,哪怕只有短短数日。于是又有了这么一个观点:“我们不能和孩子走得太近,不能太过关怀,这样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

总而言之,双寨村希望小学和孩子相处的几日时间里,切身经历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就这么一段经历,就这么一次和那一个深山里的村庄的邂逅,对我们影响深远。

再多余一些文字,记述那山里的核桃,长这么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见了核桃树,第一次用河道里的鹅卵石敲开尚未成熟的核桃,尝到了核桃的苦涩。如果可能,我愿意在山里待上更长一段时间,走在那一条两侧全是核桃树的土路上,顺着河滩散步着,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舒适感。每一日早上车子开入村中,走出车门,深吸山中早晨的那一份清新空气,每一个夜晚躺在微寒的床上,享受着一日的疲劳。那是一份何等的充实,待到回到西安之后,再也无法寻回。只可惜,不能在山里住上一宿。

傍晚的的余晖,原来这是一路向西 —— 归来后的日子

在双寨村希望小学的最后一天,由于汇报演出以及相关结尾工作,我们的队伍赶回山阳县比之前的时间更迟,也因此当车子驶出山沟里的土路,跨上公路只之时,我看到了就快没入山头的夕阳,才发现原来这几日的赶路是一直往东走,而此时是一路向西,追赶着夕阳。

回到山阳县城,随之的便是最后一晚的聚餐,各个小组都似乎玩个尽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山阳中学前那段陡坡,宿舍5层的楼梯,第二天早晨又在指定的时间地点集合,赶回西安。一周的山阳之行就如高速路上的客车,瞬间向前驶出了几十米,打了个盹儿便回到了西安。待到一切兴奋、疲惫都平息之时,内心终于平静下来之时,再一次回顾山阳之行时,内心的起伏又如记忆曲线一样,进入了遗忘阶段,再也无法百分百寻回当时的感觉。因此,恰如此篇行文,便是对所习得的东西的复习,以便日后的恒久记忆。

就此发问:山阳之行,随着渐渐沦为记忆,到底能留下多少东西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如滴落在水中的墨汁渐渐淡去?

敢不敢这么说:山阳之行归来之后,我的工作更卖力了,我的学习更刻苦了,我的生活更充实了?哪怕事实确实是这样,也不能将这些改变全然归因于山阳之行,毕竟日子一如既往地向前延展,每一天都在变,每一日都会面对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感动,不可否认的那便是山阳之行终究是一段插曲。真正要在这段日子里索取对今后的日子的推进因素,那便是在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努力寻求。为什么说山阳之行,只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求的东西恒久不变,因为每一日我们都在寻求,只是相对于平日,山阳的这么几天日子相对特殊,相对的价值含量较多,也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记忆中更显其价值。

回到西安,又再一次投入了常规的学习生活,对着接下来的日子,在态度上和去山阳之前,在山阳之时,和告别山阳之后又有何差异?对于学习生活,对于今后的日子,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始终是一个态度,一个信念深深附着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支配着自己的生活。趁年轻,有机会去不一样的地方走走,吃吃苦,体验生活,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也使我获取了更多的素材。

至于具体的在工作方式上,团队协作上等细节上的东西,这一次“三下乡”确确实实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此且不细说。

记忆真正成为永恒,需要记忆在当下的生活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才是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寻求的东西恒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