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丨“我们的自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亲爱的朋友:

最近过得好吗?

见字如面。有一段时间没见了,还挺想念你的。最近一直忙于工作、琐事,时间精力被极大地分散开来,我不想草率地去写,也不想敷衍了事,更不想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或者什么坚持、努力、勤奋。我不想这样自欺欺人,更不想带着浮躁的心情,或带有太多情绪地去做事情。所以,给你写信这事儿就这样搁置了下来。

现在,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给你写信了。细思良久,心里思忖着该说些什么好呢?考虑到身边的一些朋友,我曾经的一些遭遇,还有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应该算是比较普遍的吧?就是关于「自信」的问题。

你可能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你就是缺乏一点勇敢,缺乏一点自信,不然,你肯定能做得更好。」

我不知道你在听到这样的话时,感受如何呢?是备受鼓舞,沉浸在「能做得更好」的幻想中,还是会想着,对方说得对呢,如果能够多一些勇敢,多一点自信,自己肯定能做得更好的?可问题是,就算知道是这样、可能是这样,「那么,要怎么去改变呢?」

大概就是这种时候,你多半会觉得对方说的其实很空洞、很宽泛、也很模糊。因为看似说出了原因,看似得到了鼓励,看似对方也给出了建议,可实际上,更像是对方什么也没说。因为你压根不知道接下去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改变。如此一来,好像距离自己的目标更远了。「紧随而来的是心生怯意,还可能是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会觉得可能自己就是不适合做这件事儿吧!」

这样一来,对方的建议和良苦用心,自己的烦恼和怀疑自我,可能什么也不说会更好一些吧?最起码,新增的烦恼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以及当时的一个状态,如果没有这番话,多少是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些理由、一些安慰,同时还多少保留着侥幸心理。「可不要小看侥幸心理,它同样也算是希望的一种呢!」

「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就会有无限可能的。我相信。」

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希望被一点点消磨,不是自己,就是别人,要么就是被现实给摧毁了。「这也是大多数人越来越不自信的原因吧?」

因为曾经被伤害过,因为曾经伤害到别人,因为各种各样的不那么理想,还因为害怕重蹈覆辙。于是,亦步亦趋,随波逐流,患得患失,也愈加胆小和胆怯。继而,原本一个很小的问题被不断放大,原本乐观的心态变成了消极的心态,也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困难重重。同样,它还将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原本还不错的生活变得格外艰难,也让原本还不错的自己变得死气沉沉。「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久而久之,是很危险的,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无论是看事物的角度,还是自身的成长,又或与人相处,都将因此而受影响,更有甚者则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又或者干脆就彻底放弃了,放逐自己。「就这样吧,爱咋咋地,无所谓,随便,怎样都行,算了,放过自己吧……」

其实,即便如此,也还不是最艰难的,最艰难的是当你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改变陋习有多艰难呢?这一点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吧。同样的,为养成好习惯而去坚持做一些事儿,它也是艰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我们应该问一问:「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些构成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有哪些呢?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是说,你知道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会这个会那个,也没有人天生就是自信或者不自信,更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学会了一切、就知道怎么做。做人做事,很大程度上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啊。只是,为何后来我们变成了这样或那样,有了这种种的差别和差距,更是沾染上一大堆坏毛病,好习惯却没有多少。「如此一来,如果人就是这样的,似乎失败、悲观、消极,也在情理之中呢?尤其是自卑。但你要知道,人不是必须得这样,或一定就是这样。」

从某种程度上讲,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尤其是在成年之后,它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的,不是吗?只是,现在的你,或者说落到如今境地、如今的你,真的是你选择的结果吗?又或者说,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了么?「还是说,其实你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生活中,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透过他人的人生审视自身,我们向他们学习,同样他们也在影响着我们。我们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他人,他人也以这样的方式看待我们。但我们做不到也不可能成为别的什么人,我们只能做自己,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我们在意他人的目光、观点、评价,这是何其荒诞的一件事儿呢?「我们没有谁是为了别人而活着的,关于生命的意义从始至终应该是自己赋予的才对呀!否则,我们是谁呢?又或者,我们是谁的奴隶吗?」

事实上,我们总是极其容易因缺失而夸大,因不了解事实真相而想要祛魅,因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而产生错觉。于是,各种荒诞的现象在现实上演,继而我们误以为荒诞是现实的本质,现实则是荒诞的表象。我们的理性就这样被摧毁,我们的情感被利用、操纵、控制,我们距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想成为的那种人愈加遥不可及。

「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或者说,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

有时候我常在想,人的自信究竟是外在的还是天生的呢?你知道的,生活中似乎就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乎天生就是自信的。他们从小就格外勇敢,不怕生,也不怕事儿,甚至他们还有些不管走到哪都似乎是主角的感觉。但其实,仔细观察小孩我们又很轻易就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比较怕生,最起码最开始是这样的。但如果我们观察两三岁的小孩,这个时候好像就已经初见端倪了。可是,如果再去看成年后的他们又似乎不太一样了。

就我自己来说,我小时候是不太怕生的。自打我记事起,很多东西我似乎都不怕。我会主动「叫人」(与人打招呼),我敢独自一个人走夜路,我也敢去尝试很多东西,似乎那时候越是别人不敢的,我反而越是敢。但是,当我长大之后,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记得它是有个转变过程的:最初可能是厌倦和抗拒,然后就是渴望孤独和安静,紧接着就是被冷落和无视,继而我越加排斥和反感,最后也不知怎么的,好像某一天我就开始害怕了。

「遇到熟人我害怕和他们打招呼,遇到朋友我害怕没有话说,遇到长辈或者晚辈我就会躲着或者装作没看见,又或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是怎样的呢?是从小就这样还是长大后这样呢?」

其实,后来我仔细反思过,很多时候不自信就是基于对未知的恐惧,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你想想看,什么时候你不会觉得不舒服呢?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舒适的氛围。比如在自己的房间,比如与家人在一起,或者有个让自己熟悉的东西。

好像就是这样,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多少自在些,而在外面我总是摆出一副冷漠的表情,然后尽可能地远离人群。走路很快,出门要戴耳机,眼睛也不敢到处看,也从来不凑热闹。「总之,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自在的。」

然而,这样的日子久了,就愈加与众人格格不入,甚至强行要求自己去融入,我意识到自己格格不入时我经常这样要求自己。但是,那种感觉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重重地压着自己,压抑、不安、抗拒、厌恶。「它们似乎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我越是抗拒,就越是清晰地感知到自己与众人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又将使我更加抗拒,循环往复,我压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真绝望啊!——那种感觉,当时我真的发自内心感到绝望。我甚至感觉自己就是被世界抛弃的孤儿。」

那么,后来我是怎么走出来的呢?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法究竟有什么可取之处,或者说关键是什么我也是后知后觉。

我当时就是先找朋友疯狂吐槽,各种情绪垃圾倾倒。然后,你知道的,朋友并不总是有空,而且这样的东西听多了,不论是他们还是自己,多少都有些抗拒。所以,后面我就不断说着一些能够鼓励自己的话,一些美好的期待,我去分享这些。即使这样,朋友嘛,泼冷水,或者无关痛痒地来一句:「加油」。我的心瞬间又凉了。「但是,总把自己关在家里肯定不是办法,或者说脱离人群太久是很容易出问题的,逃避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些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可是,真的很难克服啊!」

那么,后来发生什么了?「我是怎么重拾起自信来的呢?」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夸奖,没有鼓励,没有依靠太多熟悉的东西,甚至这些我都不需要了。而我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在于我思考了一个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那个问题就是——「我是谁?」

也许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哲学的人并不陌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人生三问嘛。那为何我会想着说问我是谁呢?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究竟在问什么呢?问我的思想,还是问我的行动,又或问我所作所为的意义或价值?都不是。「我问的是,我为什么会是我,而不是别人,不是别的任何一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我就只思考了这一个问题。我没有再去问我为什么成为了今天的我,我也没有去问现在的我到底算怎么回事儿,你知道的很多人都会这样联想下去,一个接一个地问,但我没有。也确实很幸运我没有这样去做。

然后,我就得分析呀。问「为什么」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到底想知道的是什么呢?以及它的重要性和自信的关联是什么呢?最后就是——「我是谁?」

我想了很多很多可能是答案的答案,但都被一一推翻了。都是不成立的。简单说,「我是谁?」究竟是谁说了算呢?任何人说了都不算的。生我养我的父母,身边的朋友,社会的评价,乃至于我们自己,甚至包括我们的信仰,这些顶多只能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认同感,但并没有什么是真正能定义我们的。那些我们认为能够定义我们的、证明我们的,包括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可以代表我们的,统统是不成立的。比如说,父母说我们是他们的儿子女儿,这没错啊,毋庸置疑嘛。但这是什么?这是名份和身份嘛!可是,这些名份和身份的实质是什么呢?除了血缘关系的本来,还有什么呢?你说亲情、家庭,是,这也没错,但这又是什么呢?又能说明什么呢?你说基因、遗传,有一定科学性,没错啊,但这又怎样呢?它们不是你的全部啊!当然,你还可以举各种例子。然而,这种种例子你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是人,又或者说你可能不算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它只是对应了一个具体问题的答案而已,你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确实如此。可是,你别忘了,它也只是在这个语境中成立而已。这就像如果你细化到某种极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是这样,这样的天才还是天才么?就像如果人人都是圣人,你还需要强调圣人么?那是比较得来的结果啊,是根据某个参照物,或某一领域的共识的标准得出的结论而已。这样的结论就牢不可破?但凡了解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这不见得是这么回事儿吧!甚至你举任何一个例子,都能找出它的漏洞来。如此一来,我是谁呢?它似乎变成了一道无解的数学题?无解!

如果你认可无解,那这怎么办呢?你最后的结论是无解,都说是无解了,这时候怎么办呢?回到现实来嘛!对,就这么简单,但,也并不简单。小孩子为什么似乎很容易适应,比如怕生,他们似乎只要稍稍多刷下存在感就行了。或者说,他们虽然怕,但是当你把他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他们也能适应。这是为什么呢?你不能指望说小孩子就拥有多么高的智商吧?那他们靠什么?——「尝试,反馈,再尝试,再反馈」——他们直接就跳过了「心理障碍」这一步好么!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动物的本能,是条件反射,或者是大脑的机械机制,不论它是什么吧,但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无论你说「道法自然」也好,还是「实事求是」也好,又或你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行,甚至你说什么「物质决定意识」也行,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说,真理是存在的,那么真理的正面和背面是不是都可以通向真理呢?既然如此,哪一个,你能说是哪一个是唯一么?当然,你可以说要么正面要么背面。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哪个对你而言是更有效的、有用的、可执行的。否则,你干嘛要多此一举呢?所以说,这就变成了——你是谁?无解,我也不知道我是谁。关键是我是谁没有定义,它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我是谁?」还重要么?——「你的真实身份不需要你去相信它。」

如此一来,你说自信或不自信,然后你展开联想,自信怎么样,不自信怎么样,哪一个更重要呢?各有利弊对不对。你盲目自信肯定容易出问题,但如果不自信就是你最大的问题,偏偏自信这玩意儿很空洞啊!它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既然如此,一个由人创造的概念然后就把你给束缚死了,多可笑多荒诞!你不选对自己有利的,反而选对自己毫无帮助,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你在怕什么呢?「人为的,确实复杂,但别忘了,它也只是人为的啊!」

如果自信对你有帮助,如果不自信对你有伤害,如果你就是害怕,既怕过度自信又怕不自信,哪个才是关键呢?那管它什么自信不自信呢?重要么?或者说,自信能帮你解决问题,那你干嘛不自信;如果自信会影响你的判断,那你想要的又是什么呢?如果你总觉得过度自信不好、不自信也不好,这跟自信有什么关系?如此一来,哪来那么多的事儿?「实事求是就好了嘛!」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好比明明知道可以用乘法,但是你就是要用加法。也就是说,每次你都要「从零开始」,每次都要用更基本的构建才能理解,这就像很多人所谓的努力,虽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整个过程呢?这就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后你弯弯绕绕也确实也在两点之间,可是,你追求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够知道还有那么一种可能性,能够跳脱出当下的情境,从而步入一个更加高效快捷的轨道中去。这不是说走捷径,或者慢就是快,关键是你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你还这样去做,这不是在搞笑么?

你可能会说,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做不到啊!「这个做,可能不只是行动或行为,它也包括思维或认知,然后就是过程或条件等等。这种时候怎么办呢?」

其实,这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很多人可能听过「量变引起质变」,关于这一点,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说到底是,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都太随机了,太缺乏可供参考的参照物了。这就像,很多以为努力、勇敢、勤奋,然后就能实现质的变化,但事实上,如果自己有个预期或是知道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你就知道这种思维是何等的粗糙和简陋了。

你知道,当你希望一些行动能够产生结果时,只有这个行动是符合结果的发展进程,是能够助推我们抵达结果的,这样它才是有效的。否则,就像行动和结果的背道而驰,方向错了,你再怎么努力、勤奋、勇敢,你也依旧只会是一错再错。尤其是,当你坚定不移地抱持着一种确定的观念时,它的可能性早在你行动之前其实就被扼杀了。也就是说,你不会去发现它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可抵达,你也不会说想着是不是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是更有帮助的呢?

如此一来,你选择的方向是对的,你的行动方案和落实到行动是符合结果的,你的结果就是好的。只有这么一种情况下,它只有这种情况下你是能够抵达你所期待的结果。「除此之外呢?我是说,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很多时候,我们说选择,它不是真的让你去做选择,而是说你要先开始,先行动起来。选择,它更不是说你选了这个就意味着你就胜利了,或者就只能选择这个,选择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你的肯定,你的相信,以及你愿意先按照这个思维去行动。它是整体的,而非绝对的或片面的。如果说你选择只是为了选择,然后你又不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去前进。「那么,选择的作用或者说这和没有做选择有什么区别呢?这还算是选择么?」

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认知错误,误以为只要作出了选择,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然后你就一定能够抵达你想要的结果。殊不知,你把最重要的一环给忽略了。它不是说你选择,然后结果就实现了,实现的过程可能经历各种曲折绕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事情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它很少说是因为某个单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不是只要选择对了,就可以不作为,然后预期的结果就会主动来到你身边。不是的。」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同样是做一件事,同样是在追求相同的结果,但天才可能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关键,并且很快就收获到想要的结果,而普通人则似乎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时候,普通人可能就会觉得说,那不就是天赋嘛!如果没有这天赋,对方啥也不可能,甚至可能比自己还要做得更差劲呢!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把所有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方向,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情绪安抚作用,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不都得通过行动才能抵达结果吗?所以,重点压根就不在于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而在于别人做了哪些和你自己没有做哪些,而在于别人是怎么做的以及你为什么没有这样去做。「行动才是决定成果的关键啊!」

我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天才,但确实有很多事情,我们听了那些比我们更先一步抵达结果的人的建议,我们虽然不知道是为什么,可最终的结果确实是这样或那样的。而且,往往它还不止有一种解。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上数学课的时候,有些问题往往有很多种解法,偏偏我们费劲心思才好不容易想到一种解法,而别人却一下子找出来好多种解法。这挺叫人受挫的,不是吗?但是,当你仔细去看这些答案的时候,尤其是经过老师一分析,你就知道了:「原来它还可以是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去找答案。」

我之所以讲这个例子,是因为很多人真的就是——「手上拿着锤子,便看到什么都觉得像钉子。」这里的问题就是,你把工具当成是万能的了。这样做,自然是容易受挫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先入为主,是一种偏见的结果。「别把工具本身当成是一种目的,就像为了坚持而坚持,为了读书而读死书,以及有了锤子就忘了它也只是锤子。」

「那么,说这些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容易把自信和不自信对立起来去看待,还有一些人则倾向于认为别人有的就是取胜的关键,自己没有的就理所当然就该失败,更有一些人则完全不懂自信或者不自信,反而他不仅走得更轻盈、自在,也更快抵达目标,从而他似乎看起来很自信呢……

就是这种种认知的差距,把自信对立起来看待的人容易把方向调整为把自信当成一个目的,而倾向于认为别人有的就是取胜的关键则很容易迷失在别人的光环中,至于完全不懂自信或不自信的人,他们既没有这方面的困扰,更不会因此把问题归结为是自己出了问题。你当然可以说,我已经知道了自信或不自信,我自然不可能像不知道那样无动于衷、心无挂碍;你还可以说,如果不是对方有这些而我没有,我也可以做到啊,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问题推向无解了。于是,很多很多的问题,就这样被草率地武断地盲目而冲动地被束之高阁了,好像真的就是无解了。「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很多问题不是说我遇到过,或者经历过,而是写作真的比一般的经历不知道要艰难多少倍。它是直接就面临死亡的终极考验。

它问的不是一个选择或一个答案,而是整个人生,即你是否要为之承受且愿意为之付出代价,不只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种人生。

因为写作,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写作。从写作中学习写作。如果你打算从事写作,那么,你就要做好准备,以写作的方式、方法、目的、结果,去提炼生活的一切——价值和意义,抽象或现象或具象,事无巨细。记录是重现,记忆是审视,展现是体验,一环又一环,且这种思想、观念、信仰,至死不渝。终身都将因此而受影响。

写作,简单来说就是一生的事业,它比上瘾还要可怕,它脱离社会的同时也在重塑社会。想想那些文学作品的影响,想想文明、文化的影响,想想话语权的影响,想想思想和语言的影响——「你的思想能超越语言的边界多少?你能独创字还是独创语言?你真的能够超越他们吗?」

就像尼采所言,「如果我们拒绝在语言的牢笼里思考,那我们就只好不思考了;因为我们最远也只能走到怀疑我们所见到的极限是否真是极限这一步……」

而且,想想看,生活中,我们去面试的时候,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职业基本会问你打算在这个行业多久,你为了什么目的而来,你的规划是什么,即想要和需要,即事实和对事实的看法这些等等。

可写作是一生的事儿啊。你的思维习惯,你的认知、构想、联想、想象,它们经过行动到反馈,从头脑经由思维落到文字表达,文字表达又进一步回到头脑通过思维审视。如果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行动,那么它势必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结果——行动——反馈——再行动——再反馈。

实际上,这一点和自信是息息相关的。

假如说,我们从心底就认定且坚决地服从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决定要做个自信的人,并最终要去完成自我的塑造,要按照自己理想的人去塑造自身。那么,最好是这样去做——尝试,反馈,再尝试,再反馈——让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头脑是很机制的,但这并不是说人傻,而是说人的头脑刚开始都差不多,而之所以有后来的差距就在于后天的训练。一旦养成了,或把自己训练好了,这也并不是说就可以放松警惕了。我们还是会很容易因情绪、情感、生理和心理需要等这些组成部分而让自身短暂地昏智(接近本能)。说白了就是冲昏头脑。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理洁癖的人(我就是),他就很容易掉进陷阱里去。因为你把昏智的这部分也加入到整个流程中去,它就变成了——行动,反馈,昏智,再反馈,再行动或不行动,再怀疑,再昏智——就变成没用啦!

想想看,大多数不自信的人是不是都是这样去理解事物的?他们没办法始终坚定信念,自然就会有这种种的阻碍。

通常情况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产生好的变化,或者他们认为好的变化,他们是很难自信起来的。即使有好的变化,别怀疑,他们依旧会停留在反反复复之间,从而很难自信起来。

曾经我说,「自信并不需要理由」。那时候我并没有考虑到大脑的一个机制,其实绝大多数人的自信的由来,它就是在一个个反馈结果中树立起来的。因为反馈结果是好的,从而更加自信,如果反馈结果一直是好的,他就特别自信。但事实上,这样的自信,这样的人,一旦遭遇巨大挫折,他的信念将特别容易崩塌。

骄傲使人退步。个人认为,这里的退步就在于个体对于失败的接收能力。简单说,他只看到了成功,且只能接受成功。只是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呢?除非你的目标和策略足够精准,且每一次都是往前一小点一小点。这就有点类似于天赋的存在,只要把人的差异缩小到足够小的范围,谁都是天才。对吧?可现实中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恰恰相反,虚心使人进步。这并不是说虚心这种品质就会使你进步,而是你能接受成功或不成功的结果,你知道它也有可能不成功,但你还愿意去完善它,如此一来,你就是在不断地接近自己的目标、理想。从整体而言,它就是进步的啊!

这么去理解,其实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好像都是为了成功而去的。只是骄傲只接收成功,而虚心接受失败也接收成功且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从本质上讲,前者是片面的、极端的、看似积极的,后者则是发展的,演化的,看似消极的,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容错的差别,它的本质就不同了呀。

简单说,同样是杯子,你说这个杯子只装酒,而另一个杯子,酒也装,茶也泡,咖啡也冲,还可以装水……前者就只能叫酒杯,后者才是更本来的杯子,谁更接近本质呢?换个说法,还是以这个例子为例。如果没有酒,那这酒杯不就废了、多余了?

很多人就是转变不过来这一点,他已经直接跳到下一步了,他甚至忘了自己只是个杯子,成功是偶然而非必然,酒杯是因为你有需要、你有条件。当然,更聪明的人可能很容易想到,我买不同的杯子就好了,给它们分工啊!这里我坚定地要成功,那里我也希望成功,还有些地方我容许失败但最终还是要成功,只是程度和进展不同而已。

说这么多,和自信的关联在哪呢?自信是我坚定地要自信,所以我更倾向于把它从根上就坚定地贯彻下去。自信不需要理由是因为,不管你自信与否,你都得去做这些事儿,但你自信地去做,更有助于推动事情的进展。而且你坚定了自信的信念,且遵循头脑的机制,即你明白自信就是行动加反馈,往复循环,而多出来的昏智,你不把它考虑进去。

其实,这里所采纳的策略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忽略不重要的。你只要求自己是「实事求是」就够了。但很多人就是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之所以没办法做到也不是因为别的,恰恰是因为他觉得这里应该或那里应该是怎样的。话说,你所谓的应该或者不应该,你参照的标准是什么呢?你以为?你觉得?还是你真拿出什么依据来么?事实证据你有么?

简单说,你都不知道自信是个啥玩意你就觉得自己是因为不自信,然后你就按照不自信的想法去给自己定义死了,你怎么自信得起来?如果你知道自信是怎么回事儿,你就知道自信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你想的那样或者是你看到的那样,它就是你自己给自己设限太多了,你把这些东西简单化了,且特别的片面化。这种情况下,你指望能看清什么呢?简单的说,你都先入为主地相信了自己的判断,那别人说什么会影响你的判断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你直接就给忽略掉了,你压根就不想思考了,你就觉得你是对的,那你怎么可能关注到其他方面呢?

举个例子说,我不知道你喜欢一个人是怎样的表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以及会去总结或者说复盘,你就会知道,你说你喜欢对方,真的是你喜欢对方的全部吗?如果你善于去比较,想必你很容易发现,对方身上所具备的优点、对方的所有优点,未必就见得只是她有这样的优点或缺点吧?那你为什么还是喜欢她呢?简单说就是,你相信自己的判断、你相信自己对爱的判断。说浅显点就是,你以为你是爱她的。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简单说,你以为的爱有多少在别人看来也是基于爱的方式呢?所谓道德绑架、以爱之名,你见得还少么?如果你所谓的爱都不是以对方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爱的方式去呈现,那么,这样爱到底是你所认为的爱还是别的呢?最起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说,它不见得是爱吧!如此一来,你所谓的爱就是个十足的谎言和自私的表现,是虚伪的,是虚假的,是骚扰性质的。

也许这么说,你会觉得憋屈,但它跟事情不同,因为它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其实自信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对于你所熟悉的一切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深刻认识到自信是怎么一回事儿,那你干嘛不自信,或者说你为什么要不自信呢?自信只会对你有利而无害,但不自信却足以把你推入深渊。如果你能够实事求是,自信不是应该的吗?没理由的啊!「或者说,这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自信对你是有帮助的,你干嘛不自信;如果不自信对你有不好的影响,你干嘛不自信;如果自信和不自信都不能够解决问题,那自信和不自信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必在意呢!按理说,我们能活下来就应该知道「趋利避害」的对吗?可是,你看看自己,你在自信的选择过程,为何就不这样做呢?

既然你如此依靠本能,为何你就不自信了?如果你真的认真思考,干嘛不自信呢?如果你真的在意自信与否,你会不知道自信是怎么回事儿,然后还不自信?很荒谬,很离谱,很可笑!

所以,为什么要不自信呢?我们的自信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并没有那么多的诀窍,也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无论你自信与否,它不是唯一的且也不是最关键的。它只是辅助、工具、手段、策略,以及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或理想的一个动力而已。但是,如果没有它,或你认为它是个问题,又或你总是盯着自信或不自信去看。拜托,它不是那么回事儿!

只是说,如果你不自信,如果你觉得它是个问题,如果你始终无法做到诚实地面对自己,无法真诚对待自己,无法实事求是。是,这确实是问题,但它的答案真的是自信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为「积极」能够对抗「消极」,这是真的么?你要是学过社会心理学,你就知道人本身就是携带着「损失厌恶心理」。简单的说,你的收获和失去,你因收获所带来的快乐和损失所引起的厌恶,快乐总是短暂易逝,可损失却似乎总能让你铭记于心。这就是人的大脑机制啊!

你害怕重蹈覆辙,于是你患得患失,结果你把自己想要的都给丢了。多愚蠢呢!这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是直接相关吗?不是的。

它们不是对立,不是体位方面的对立,最起码的一点,你应该知道我们不应该以想问题的方式和思维去寻找答案。因为答案和问题就相当于流水,答案在问题之上。你想想看,如果你都十分有钱了,你还觉得没钱是个问题?

自信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总想着是自信的问题,那么你为何不想想看,自信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否则,你为何要执着于自信呢?如果你真的知道自信是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那么,你要的是自信还是它的作用更有助于你呢?难道它的作用就只限于且只能通过自信获得吗?如果是这样,自信又是怎么来的呢?你再去深入思考,也许你很容易发现,自信和不自信从来就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逐渐因各种反馈而开始怀疑自己,所以你才如此不自信啊!

所以,重点不是选择,不是自信或不自信,而是你要知道选择背后和自信,它都是能够带给你正向能量的存在,是专注。是的,应对不自信的最好办法就是专注!因为专注,自信或者不自信,它就不再是障碍,也压根就影响不了你什么!

只有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要什么,以及结果和你现在的行为之间的关联。那些从你认知层面所导致的心理层面的问题,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呢?所以,干嘛不自信呢?所以,自信需要理由么?不需要的!之所以需要,也是因为你以为是需要的,且你认定它一定是需要,刚好你的心理机制也是这么误认为。实际上,却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儿!

所以,「当你消极情绪出现时,不妨先专注地做一件你喜欢的小事!」

最后,愿你不自卑。祝好!

谢丹儒

2022年4月10日星期日 厦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丨“我们的自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