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与正念 - 007er - 128 - 20220807

话题的起源

“正念”

为什么今天想聊聊正念和内观的话题呢?因为一方面佛家讲“众生皆苦”,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也不断应证着——“成年的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因此,很多人都开始不断寻求如何逃离苦海,找到幸福,甚至找寻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是延续自己的基因和物种,吃饭(“食”)、生育(“色”)、竞争等都有助于基因的目的。为了鼓励人去做这些事,生理层面给予人们做这些事后产生愉悦作为奖励。但这种奖励持续时间很短暂,于是要求人不断地做重复做,并且大脑会忽略“这种愉悦是短暂的”这一事实。

佛学(去除了佛教中那些超自然现象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关于人生觉悟的一门哲学。佛学将上面这一局面称之为“苦”——人生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也只是短暂的快乐。佛学的解决方案就是运用正念和内观的冥想。

什么是"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源于佛教禅宗,1979年由美国医学博士卡巴金将其与心理学结合,发展出一种心理疗法——正念减压(MBSR)。他给正念的定义是:

正念是用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
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用中文的拆字法,我们也可以理解下:

“正”:这里“正”取义正在持续(ING)之意。
正为“止+一”“止”是一直保持某种状态的意思。中国文化里的“一”更是圆融、整体、合一之意。合起来就是保持一种圆融整体的状态之意。

“念”:这里的“念”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今+心”
意味着我们的心在此时此地,对此刻充满觉察

合到一起,正念就是持续地对此时此地充满觉察,这种觉察没有对错、好坏,不包含评判,只是一种状态。

所以,面对“众生皆苦”,我们的心一样需要安抚和休息,正念的训练方式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到我们。

何谓“内观”?

内观,在印度巴利文中,是“洞见”的意思。

“内观”就是凡事先向内求,遇到问题先问问自己的本心。我们作为认知事物和世界的主体,如果只是基于事物和世界的表象来认知它,就容易被许多假象所欺骗、蒙蔽和迷惑。

一个问题、一件事情解决不好,当然不能排除外部的因素,但更多更主要的因素是来自我们内心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认知层次及其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有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向外看。我们总是对外在的人与事深感兴趣,却很少检验自己,检验我们的身心结构、我们的行为、我们自身的实相。

因此我们需要有“内观”的思维维度,去放下了骄傲和自满、放下成见和教条,于是可以从迷茫中沉着下来,从焦虑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机会意识到自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需要适当修正,谦逊之心油然而生。

学会“内观”+“正念”的冥想

【正念】有不带评判的心境,【内观】内生改善之洞见。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有更大的局面审视自己,“允许”自己的强烈甚至极端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压抑甚至扼杀它们,这就是【正念】的价值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更为自由的思考,产生改善的洞见,这就是【内观】的价值

于是最后,用佛学的话来讲,你就拥有了逐渐脱离“苦”的能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观与正念 - 007er - 128 - 20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