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人类VS病毒的电影和纪录片。这篇呢,主要基于《传染病》和《流感》这两个电影。
最初的想法,是想更多地了解人类对于流感爆发反应的全过程。看了一些之后发现,跟现实其实是很像的。
有一些焦聚的共同话题,让我们看看电影里面是怎么做的吧!
No.1电影里面灾难发生是如何公布的,公布是否会加重民众的恐慌?
《传染病》:豆瓣6.9分。
【美国2011年拍的电影。请了格温妮丝·帕特洛,凯特·温丝莱特,马特达蒙等一众大牌明星,何超仪在里面也有个角色!影片以最初传染源头的家庭为讲述原点,展示了几种典型人物——政府,科学家,自媒体人,普通民众在新型病毒爆发的整个过程中的反应、如何度过、以及怎样推动进展直至疫情结束。】
其中劳伦斯·菲什伯恩饰演的是一个CDC的研究者,也负责公布疫情。那时还没有找到疫情的源头,以及如何传人。
记者问:“您是否担心,在甲流过激反应后会面临信任危机?”
他回答:“我宁愿这次是我们反应过激,而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让很多人失去性命。这就是进行此次发布会的原因。”
2019年HBO的《切尔诺贝利》,豆瓣9.6分。这个迷你剧参考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得知泄露后,核电站专家掩耳盗铃,领导者没人肯面对和承担“世界上最安全核电站”被打脸的事实,用谎言防止可悲可恶的自尊破灭。他们试图封锁所有相关的信息。
当第一批消防员赶到现场救火时,连任何防辐射的防护都没有。当时苏联自己的专家尚且得不到真实辐射剂量的数据,居民就更与真相无缘。
历史的悲剧就这样被扩大了。
当然,现实中还是有人做出了标准答案的。这个下次再说。
No.2 多数人有权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吗?
《流感》:豆瓣7.8分。
【一个2013年的韩国电影。这个电影里的流感,传染性和流感致死率都极高,政府的决策也更夸张。把民众挤在了更狭窄的人性空间里,把他们蒙在鼓里,看他们毁灭,彼此厮杀。反抗对立升级,戏剧冲突更大。】
影片最后,愚蠢利己冷漠的官员质问总统:国民对于封锁疫情重灾区盆塘的意向96%,为什么只想着那里面的人?不是应该想着全体国民吗?
而他们封锁重灾区民众的做法是,把全部疑似得流感的人烧死,且不允许没得流感的人出城。
从头怂到尾的总统在影片结尾,终于像了个总统,终于坚决坚定了一次。
绝对不行。那里全部人都是我的国民。
《蝙蝠侠:黑暗骑士》里有个著名的选择。
小丑让载有普通人和犯人的两艘船,互相决定彼此的命运。给了他们引爆对方船的引爆器按钮,把对方船炸掉,则自己可以免于一死。如果都不按,则小丑让两艘船一起死。
在普通人的船上,有人说,他们选择杀人偷东西,陪他们送死真的毫无必要。
而在决定的时刻,还是没人狠下心按下按钮。大家想到,自己的船还没被炸,就说明对方也同样没有按。
结局是,双方都没按。而最终他们都活了下来。
如果那时普通人按下了炸掉犯人的船的引爆器,又和他们所不齿的犯人有什么不同呢?
同样的,如果当其中一艘船只有1个人,那是否应该牺牲这个人,去保全更多人呢?
《奇葩说》里,高晓松选择不按:
“人类还有最后一点尊严和光荣”。
最近看到一些让人难过的新闻。
但电影和历史都告诉我们:
权力不应牺牲普通人、多数人不应牺牲少数人、全社会不应牺牲老年人,去保住所谓的“大多数人”的利益,换得表面胜利。
因为普通人本不应该成为英雄,因为老年人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因为没有人,永远是“大多数人”。
No.3 灾难电影里那些超越人类本性、超越生死的品质都有什么?
我看到的答案大概是:责任感,亲密情感(比如亲情),以及人类的同情心。
电影《传染病》里,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研究人员,职责使然风风火火急切地奔赴疫情区找源头。
结果,自己被感染。在绝望又冰冷的病房里,她冻僵着还是把自己的衣服塞给了旁边的病人。
而她的上司最后把因特权先得来的疫苗,给了清洁工羸弱的儿子,然后自己默默带上了标志着已经注射过疫苗的手环。
《流感》里的男主是一名消防员。当超市的铁门把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隔开时,他放弃逃离城市的机会,选择了留下来帮助她们。
而小女孩米莉,对在四处流浪躲避的蒙灿进行了无私的帮助。
大人世界自私冷漠又趋利。相比之下,小孩的善和同情心最单纯。
换句话说,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善,是最难能可贵。
看电影时,每个观众都拥有一个全息的上帝视角,但现实中我们没有。
尤其在涉及生命的灾难面前,人类如何生存自处是个很复杂的命题。更有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人性的展露与考验。
电影的结局大概率都会是好结局,或者说,到了好结局就停住了。
但在现实中,幸运与不幸,远不止于此。
在这个方面,纪录片可能会更真实地给我们直观的经验教训。
下一次再分享给大家。
(下次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