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手不会犯的错误

下午要找同事问一个问题,刚站起来就迟疑了,因为我忽然被自己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吓到。

这类问题之前有“一本正经”地请教过同事,问过之后忘记了,现在又需要用时想不起来只能再厚着脸皮去重问别人,我感到十分尴尬,而且羞愧。

或者,以前处理过一些很棘手的问题,而今同类型的问题出现时,由于当时没有及时总结记录,如今又要重头摸索一番。

想一想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再反问自己:当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向我问他们之前问过的问题时,首先我感到十分不被尊重,继而非常不耐烦,并对重复提问相同问题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他们没有认真的听我之前的解答、完全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果长期如此,可能会渐渐失去很多原本乐意回答我们问题的人,就算还有,也不那么认真周全的回答了。

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学习高手,应该抓住机会一次弄明白要了解的问题。即便在时下有疑惑,也可趁热打铁追问,直到自己清清楚楚能够融会贯通方可罢休。同样的问题绝不能重复问,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素养。

如何做到?这儿有三大神招。

01 「打破砂锅问到底,抓住对自己有用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最底层处解决

举出一个问题提问之前,先问自己想了解什么信息,问题得到答案之后,再问自己一遍:我真的完全弄懂了吗?

记得我刚毕业出来工作那会儿,比我有经验的一位前辈带着我,中大毕业工作一年,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前辈教人的方式很独特,至今我仍受益匪浅,每次教我新的东西、回答我的疑问之前她必说的一句话是:你认真听,我只说一遍,有不懂的今天内可以问。

跟她交流时比较有压力,但是在她那儿得到的知识和解决方案也最牢固。一来我很怕听不懂,所以来讲时抓起本子快速做笔记,二来也担心以后用到时上不了手,所以学完之后我要逼自己快速总结和思考,试着预测之后实际操作时会有什么困难,在当天趁热提问。

后来我带小团队,也学习她这个方法,效率确实特别高。讲师自己省事,同样的问题不用回答很多遍,听者也很用心认真听,参与进来讨论之后提出的问题相关性也高。

叔本华曾说: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看不透事物的本质,最后结果就是白用功。

02 「找最专业的人,寻找最全面的回答」

抓住领域专家,从多个纬度思考

在棒球运动员中,有两类击球手。

一类是什么球都打,每次击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垒打,但这需要耗费很多体力,很多人甚至不惜服禁药来保持体能。

另一类人则是聪明的击打者,他们并不强求全垒打,而是只打高概率的球。世界排名前十的击球手,都是后面这类人。

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学习高手一定懂得找到最专业的人,针对不同领域进行精准提问和索取信息。

当有一个问题在眼前,你是希望找好说话的同事问问,但是她“好像也不太确定”,还是愿意找比较严肃的领导咨询,得到最肯定的“经验指导”?我永远会选择后者:比较不容易、却事半功倍的方式。

无论想要了解什么,首先要知道的就是:要想将一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首先要学会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这能有效防止我们走很多弯路。

真正的高手都具备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03 「学以致用,加深理解」我真的懂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试试举一反三

学习没有捷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捷径。如何在提问之后全面掌握?试试举一反三法。

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叫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学习方法:当学习一个新知识后,他要求自己找出该知识能运用得上的至少五个场景。通过这样的联想思考,他就马上掌握了新知识。

美国管理大师斯蒂芬·盖斯在他的畅销书《微习惯》中提到过:

“我们总是急于责怪自己没什么进步,却无法及时意识到是策略出了问题,之后,我们又会重蹈覆辙,还幻想着能看到一些成效。可是问题在于,如果一种策略已经失效好久了,那就该试一试别的了。”

我们总想着一口就吃一个大胖子,定目标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坚持不了几天,还是回到原来的老样子。

李小龙曾经说过:“不怕会10000招数的人,我只怕把一招练习10000次的人”。其实,在练习当中不断思考、纠错、调整才是进步的关键。

总结一下,学习高手讲究策略,不做重复性的无用功,辜负他人的时间和耐心,也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高手不会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