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八十七天

《论语.雍也篇》第五章: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解析: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这样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有这么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经有人问过我,这句话里的“达”字要如何去理解,我当时的回答是说:当你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和超过普通人的影响力,你就应该要开始帮助他人了。

今天读了这一章,再结合上一章中的“君子周急不继富”,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浅薄无知,孔子比我说的要好太多。

所谓的“兼济天下”就是要能够愿意与人为善,乐于奉献,造福大众。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愿意分享的意愿,没有随时可以助人为乐的善意,又何来“达”时造福他人呢?

孔子自己的理想是通过推行礼乐文化,将幸福安宁的生活分享给世人,所以一生不倦,随时随地宣扬礼教,传播正能量。因此,他在教育身边的人的时候,也会告诉他们,将自己富余的东西分出去,让更多的人得以分享。

我们再来看"分享"这件事,其实,从来不是一定需要等到赚了多少钱,出了多大名之后才可以做的,而是但凡我们比他人拥有的多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做的,甚至有些人自己拥有的并不多,他一样可以做到,区别只是愿不愿意。

就好比,如果有一个小朋友,他要等自己拥有了很多玩具玩不过来时,才愿意分一点给别的小朋友玩,而另一个小朋友,拥有两辆玩具车,他就能够把其中一辆让给小伙伴玩,分享的态度不同,他们与人相处的态度就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一个小朋友虽然他只有一辆玩具车,他依然能够和小伙伴轮流玩,这种与他人共同分享的快乐,第一个小朋友可能就是感受不到的。

又有另一个小朋友,虽然他什么都没有,但是当他看见另外一个小朋友孤单的玩耍时,他能走上去带上对方一起玩,一起创造快乐,这样的分享就是爱的分享。

不同状态下的分享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那些愿意与人分享的人,所分享出去的绝对不只是物质那么简单。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出身于一个官僚家族,祖上世代为官。可是他幼年丧父,范氏家族并没有给予他们母子很好的照顾,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没有着落,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四岁的他随母亲和继父迁至长山。

最贫寒时,用两升小米煮粥,待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真是可怜至极,而且因为改嫁范母死后也不能葬入范家祖坟。

但是,范仲淹在励志苦读后踏入仕途,做官后的他并没有记恨族人,反而常常照顾族里的穷人。

至老年,他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倾己之力,在苏州附近购置了一千余亩的田产并兴建“义庄”。有别于单纯用钱资助穷人,范氏义庄内有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

幼年曾经遭受过那么凄凉的待遇,可是他最后竟然能将自己的全部财富与众人分享,他分享出的财富,不仅仅是帮助了那些穷苦的人,还给了很多穷苦人家孩子学习的机会,给了他们改变自己命运乃至家族命运的机会。这样的分享虽然不能波及天下之广,但其影响力也弥足深远。

也许我们不能如孔子、范文正公般伟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拥有这份愿意分享的情怀,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分享,是否也能够带来很多的不一样呢?

假如我们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出去,一个经验就能帮助多个人得到收获。

假如我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同样的知识能改变更多人的认知。

假如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多一个人,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多份快乐。

假如我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否就有更多的人感受到耕耘与收获的意义呢?

“之乎者也”启发了我,也许,我们并不富有,可是这不代表我们不能分享;也许,我们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代表我们不能够分享正能量。

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愿意分享的心,同时将其付诸行动。

这世间最暖心的温情便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用一份又一份真诚而善意的分享共同汇聚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八十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