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考研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习经验分享(英语90,842自命题110+)

© copyright by Jesse

写在前面

我是某东北985软工科班,20年一战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专硕,初试348(政治64,英语83,数学112,专业课89),由于专业课分数不太理想,20南软复试也没有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低于350的只有一位复试第一的北理老哥逆袭),进入复试之后也是遗憾陪跑(没上岸的复试分数不公布,打电话问了老师总分应该是差了五分以内)。21年再战南软,初试382(政治71、英语90、数学110、专业课111),复试213(I组)成功上岸。

所以,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考研党,本也没打算写经验贴,但是因为群友在群里奶我太多,导致好多学弟学妹以为我是买资料或者培训的 ,都来加我好友问如何复习,但是时间有限,真的回答不过来,只能采取经验贴这种单例模式的方法(别问,问就是经验贴)。且本贴也只是用来记录一下我考研的一点经验,并不是一个通用的学习模式,也不会有具体的学习规划内容(如:几月到几月我学什么,几点到几点我干啥),建议大佬和伸手党都可以直接关闭此贴,并骂一声啥玩意儿(但我写的应该还都是些干货吧,求轻喷)。

哦,还有两个宏观教训:

- 选择远大于努力

- 但,努力学习总好过”努力选择“

南软情况

报考一个院校之前至少要先了解一下它近三年的情况

19年以前就不说了,计算机类考研“内卷”时代还未没到来,要怪就只能怪自己没早几年出生。

由于南软不公布每年报录比,以下涉及到的一切报考人数都是某群的“内部学长”分享,且仅专硕(学硕已经连续捡漏好几年了)

19年

1200+报考,录取188人,330复试线,但由于线下复试,上机和数据库总分之和不及格刷掉了若干400+和390+的选手,但复试被刷的可以选择调剂非全。

20年

2000+报考,1747有效试卷(后有同学问招生办老师说和19基本持平),录取140人,第140名是353分,340复试线,252人进入复试(严格来说按1:1.2的复试比例应该是348的,此线是为了捞两个非全的选手(非全有70个名额,但仅两个超过340),(140+70) * 1.2 = 252 正好是340的排名),最高被刷是358的北邮科班,逆袭极难,上岸人群中有较大部分是二战三战。本校生战绩也比较难看,上岸的只有个位数。

多说两句,20是南软pua称号打响的一年,复试期间碰上了新冠肆虐,初试成绩延期一个月公布;复试名单是在某个晚上大伙盼了一整天无果后悄然出现在官网上的;由于不让返校不让外出,整个过程都是在家里,不知道线上还是线下,也不知道线上复试是怎么个形式;虽然复试前三天有预先公布面试科目,但怎么考考什么却一概不知,直到第一批同学面试完……;虽然复试推迟了,但毕设没推迟,复试完基本就无缝衔接毕业答辩了;五月初复试,五月中出的录取名单,复试分数基本没有差别,112名相差仅十分不到的同学全程陪跑,调剂和春招基本都错过,只能无缝二战。

21年

800+报考(估计是被“pua+没宿舍+没非全”劝退了许多人,但还敢继续的要么就是往年倒霉蛋,要么就是确实认为能一战上岸的,捡漏心态的人少了很多,所以群体战斗力不随人数减少而减弱),录取124人,第124名是369分,364复试线,152人进入复试,线上复试,形式同20,但分差却大了很多,不仅是组内分差,组间平均分差也有很大差别(H组的平均分比其他组要少很多,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我也不敢讨论,客观陈述一下吧),最高被刷是389的大工科班,逆袭人数多,上岸者中有大部分是20二战。本校生集中在费彝民楼复试(dzd),且进复试的基本都上岸了。

今年各大院校都有加大力度对跨考生的筛选,有好的项目经历和过硬专业素质才能万无一失,其他都叫赌博。

关于应试

专业课

先引用20状元丸子姐的描述:

题目难度小,没有考试大纲,题型不固定,知识点多,宽泛。南软初试还是重视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对于一些较难的计算题其实没必要纠结。题型不固定其实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这意味着你需要去全面的复习,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所以专业课是需要你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的,背的内容也很多。南软今年专业课有意识的增加了难度,压分也严重,以前原题有很多,但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期末题真题还是要认真多看几遍,毕竟知识点就那么多,复习到位就ok。

”没有考试大纲,题型不固定,知识点多,宽泛“还是一如既往,变化的是难度,今年842进复试均分不到100,最高123,仅21人110+,考完一度认为基本没几人上100分,还好老师手下留情提了分才不至于这么难看。知识点只能说越来越宽泛,只看王道+历年题是远远不够的。去年的我有了血的教训,今年弥补了复习专业课巨大的方向错误,从复习王道,改成了认真研读南软的参考书和课件,把自己当成一个南软养成系玩家,去体会南大的教学模式,把握出题方向(考前在二战群里发了一些冷门的题讨论,结果考场上就见到了),但还是没有想到南软今年会这么玩,最后111分算是辛苦分了。

我个人是这样复习专业课的:

1. 先把推荐的参考书全部都过一遍,一边过一边记录下自己觉得的重点和盲点,再把南软上课的ppt过一遍,同时对记下的笔记按照ppt的思路(特别注意最容易被省略的教学目标,这可能就是老师的命题思路)进行整理和增删,把这些做完手里就有了对专业课知识的一个宏观的把握(推荐OneNote);

2. 然后做一遍历年期末题(推荐Notability);

3. 把所有的题一道不落地分类整理到另一个笔记本中,标上年号和分值(推荐GoodNote),做完了这些你就知道了哪些知识是重点;

4. 然后把这些知识点在OneNote的笔记中标注突出,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答题的流程和格式;

5. 试着用这套答题格式去做考研真题并完善,此时你已经能在开卷的情况下答好真题了;

6. 接下来就是背记了,把所有要背记的名解和简答题整理好,像背单词一样按照Ebbinghaus记忆曲线法背诵(推荐Anki);

7. 对于没什么逻辑的又很难记但确实又考过的题,做一个临考背诵,平时留个印象,考前搂一眼就行;

8. 最后,借助同学关系网络,试着找一些近年(最好是当年)南软本校考的期末考题作为押题;

以下是部分学习过程的截图:

OneNote iPad版
OneNote win版
GoodNote笔记本
Notability&Goodnote
背诵计划表(后来被anki取代)
Anki添加卡片
Anki iOS版

资料&说明

DS

王道or天勤,黑底版ppt(特别是期末复习),历年期末题和真题,力扣数据结构简单题

用统考书打基础,再看南软的ppt(侧重很不同,南软简直是递归王),除了简单代码,概念也得十分清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考了图的算法并借助神经网络的外壳来考了个算法四要素,后者该怎么复习到,我觉得就看平时自己的积累了(其实就是看天看命)。

SE

两本参考书,刘钦老师ppt,丁二玉老师视频和ppt,期末题和真题,《java设计模式》刘伟

两本参考书中,粉书再怎么滚瓜烂熟都不为过,各种犄角旮旯,初试不考的复试也会问;黑书是20年加的,以前也有命题痕迹,复试也会问(比如CMM能力成熟度模型和体系结构“4+1”视图);近年来很多设计模式题都是来自刘伟的那本书(今年突然考的观察者也是)。

OS

参考书,蓝底ppt(特别是期末复习),历年期末题和真题,王道or天勤

可以直接看红皮参考书和ppt(近年来考的中断陷入、各种画图题、Unix文件操作都是来自其中),统考书可以用来做做PV题(红书的PV习题也做,你会发现惊喜),特别要说明南软的OS和王道OS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比如Feedback的过程完全不同(你可以对比ppt,OS大黑书和王道自己总结一下不同)、磁道寻址那里电梯算法的定义也不同,还有各种学长资料里算缺页中断处理时间的时候都少加了一次访存(可以自己做做王道练习题对比体会一下)。

CN

英文ppt,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考得简单的时候(比如21)全是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的那些,这些分是花时间背了就能拿到的。这里想说一下前几年拿分不高的ACL、STP、路由配置、OSPF收敛过程等题目(还有今年复试被问到的CHAP,其实还有早年看起来很难的多选期末题(路由器内部结构、vlan等内容)),这些其实都在ppt中可以找到,不要觉得是全英文的就不看,啃下来的话心里踏实,实在看不懂再拿谢书或者思科看中文对照,毕竟考试还是会中文描述的。

数学

20是号称近十年最难的一年,而21却是白给的一年,直观感受是140的比上一年120的还多,造成的结果是今年各学校分数线虚高,400分烂大街了。而今年数学110基本是倒数的我(甚至20年都比21年高两分)确实是没脸也没啥干货可以分享了,能说的就只有教训。

我的教训:

1. (其实我数学复习得不差的,只是也确实没有做到)让自己复习到的知识点在随机的一次考试中不管题目难易、心态如何一定能得到分(我觉得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最高奥义)。

2. 不断刷题,不断总结,不要吝啬动笔,少动一次笔就少一次错得刻骨铭心的机会。

3. 保证计算和阅读的准确度是一种能力,不要归结于算错或者看错题了。

4. 规范草稿,规范答题。

20年我其实会把自己犯下的”傻逼“错误都记下来,每次出现就给正字加一笔,看看自己得犯多少次才长记性(知识层面我应该都覆盖到位了,应该不存在没有整理到的知识点,21年我本科学校软件学院状元(大一室友)也都经常问我数学题)。但21对数学的学习就松懈了,幸好其他三科硬是把我托住了总分没太拉跨。

良心推荐:

武钟祥&李永乐的课,李林的题、张宇的题(偶数年见分晓)、后期所有叫得出名字老师的模拟卷

英语

英语客观题没有扣分,然后总分90,我是属于书写难看的那种,江苏旱区主观题扣10分已经很开心了。

我高考英语140+,本科是国际班的,专业课是外教授课,自己也准备了一段时间托福然后放弃了,英语底子还算可以。一战的时候把英一英二的真题都做了一遍,然后总结一下作文模板。到了二战,基本就是看了看一战的笔记就完了,没花什么时间,都省下来去揣摩专业课了。不得不说江苏考生的英语水平确实高于其他地区,南软每年进复试的平均分都有近80。

学习英语的建议:

1. 单词是王道,词汇量越多越好(推荐用每天墨墨用来背少量新词,扇贝用来过大量熟词)。

2. 语法得心里有数,虽然单词都认识了排列组合一下也大概清楚意思了,但语法熟悉会让你的排列组合更快,甚至不需要切换回汉语理解,这大概应该就是语感了。

3. 所谓的阅读的逻辑都是你看不懂文章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方法(个人想法,不是踩唐迟),考研的那些设问在看懂文章之后就相当于做小学的说明文阅读,除了少数坑题,其他都是大白话。

政治

个人感觉花在政治上的时间是性价比最低的,最终输出全靠你跟的老师(们)的押题。一战没好好复习,后期背了押题64;二战兢兢业业听课、刷题、背书,花的时间和数学差不多,最后71。但去年肖就压中一道题,今年基本全中,四舍五入相当于我二战白忙活了,把这时间给数学对于总分的提升应该要更大一些。

准备政治的经验:

1. 每个老师讲课风格差异较大,但知识都会覆盖到位,找到你喜欢的老师就行,看政治课很费时间的,同时看两个老师的课会得不偿失。

2. 把老师的课导成音频路上用来在路上磨耳朵对选择题很有帮助。

3. 后期要背的押题特别多,可以按你自己的背诵习惯精简一下答案,再自己读一遍录音也是路上听。

4. 把答题卡写得满满当当总是没错的,没背到的题用自己的话改写一遍材料也能有不少分。

复试

22年应该是要回归线下了,线下的话,机考和笔试肯定得安排,面试等主观因素占比更低,这就更需要过硬的专业水平。而形式是否和19年一样那都是后话了。

我经历的两年复试都是线上的,包括三个面试,全都是多个老师给分然后计算平均,最后总分差个0.1分没上岸也没办法,低了就是低了,尤其是21分差巨大的情况下,更需要所有人锱铢必较。

形式及内容

专业面

先抽若干个题,内容包括初试四门、cpp、设计模式、数据库(20设计模式出了很多,而且不仅限于初试那几个,21没有出现设计模式,但是cpp抽到的概率很高);然后问项目和一些开放性问题,按今年情况,跨考没项目的被刷可能性极大。

英语面

绝大部分人都是读论文摘要并总结翻译或者回答一个问题,但21的第一天考试有一个组老师放飞自我了,问了自我介绍和一些开放性问题。

思政面

两小题一大题,啥内容都有……但只要你政治正确,心里有党就大差不差。

分享一下刘嘉老师的复试建议:

类似研究生复试的专业面试,这是一种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短时间面试,这类面试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全面了解你。所以,与其说这种面试是为了选择谁,倒不如说这种面试是为了淘汰谁。所以,研究生复试的专业面试,首先考虑的不是出彩,而是不要出丑,要平稳,不要想着出奇制胜,这样出错的概率反而更大。在不出错的情况下,选择一两个点准备一下。1)看几篇该领域英文论文,最好选两篇综述,论文摘要部分可以应付复试中的英文部分,论文内容可以面对绝大多数开放式面试问题;2)认真准备自己的研究经历或者项目经历,最需要花时间准备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100-150个字的项目研究简介,这么多年复试经验,能把自己做的事情在半分钟一分钟讲清楚,做的是什么,使用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结果,我在其中负责什么,能用100个字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已经甩开大部分人了………

写在后面

有多少个上岸的人就有多少个上岸的方式。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把经验贴奉为圭臬一般,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找准方向之后,有效地规划并执行。高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应试教育是体力活。考研累归累,但是既然下水了还是得努力上个岸吧,谁叫你本科拉跨保不上研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2021考研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习经验分享(英语90,842自命题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