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学校—君子的教育

即将到来的9月,一个属于收获的季节,也是属于众多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的季节,他们的收获是一张“毕业证书”,以此来作为进入“成年人世界”的入场券。可“成年人世界”的陌生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迷惑。因为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那张“毕业证书”并不想以前那样有价值了。

可是回想一下十年的寒窗苦读期间父母长辈们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以后考一所好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不用那么辛苦。”

依照我步入成人世界多年的实际经验,和现在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的所见所闻,父母长辈们的以上观点和逻辑好像没有什么不对。

学校学习——高考——进名校——找一份好工作——挣钱,按照这个逻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学习知识也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

现在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很多新兴行业,都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且没有学历要求,只要你年轻身体素质好肯干,短时间内就能有不错的收入,现在不也有很多研究生去跑外卖了吗?照这样的话,“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点里“学校教育”是否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呢?如果以后再出现某些行业不需要“学校教育”也可以挣钱,那是否“学校教育”从此就不需要了呢?在一些沿海地区好像已经是如此了,上到中学学习了基础知识后,如学数学会算账了,学语文可以识字了。就去跟着长辈做生意了,而且收入还很可观。

当“挣钱”不再是依靠“学校教育”而产生的结果时,“学校教育”还有什么价值呢?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否“学校教育”真的只是为了一个好分数、上名校、一份好工作,一份可观的收入,过上优渥的生活?

《论语.宪问》里,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候的人们学习为自己,而现在的人们学习都是为了他人。从字面上理解孔子好像也是在告诉我们要为了自己而学,这好像和我们现代对于学习的理解是一致的。其实则不然。

“为人之学”指为了特定于某个场合而需要的学问,例如为了高考、为了上名校、为了挣钱等。孔子称之为“小人之学”,此处的小人意为格局太小。

孔子认为的“学”应该是君子之学。而“为己之学”这里“己”是儒家观念里“自己”和现代被西化影响观念下的“自己”和“自我”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孤立的,不是一个原子化的一个一个分离的状态,而是一个社会化的存在。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就和周遭的一切有联系,儒家里的“我”从来不是一个孤岛,自己应该体会到“我”的存在,而“我”是离不开所有人的。因此“我”要追求“我”的完善。

所谓“为己之学”就是要把自己推到最高的境界,让自己达到最完好的状态,在整个状态里就需要“我”要一步一步扩大自我,要跟周边世界发生关系甚至要改变周边世界。《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微观到宏观,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是贯穿起来的。通过这样终身的学习,“自我”不断扩大的时候,就能尽己性,尽记性时即可尽物性,尽物性到极致的时候,人和物理的界限都可互通时就可与天地参, 这也就是所谓“圣人”的境界。人应该是最追求不断完善成为“圣人”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为己之学”。这种“为己之学”就是“成己达人”的状态。当“我”成就我自己到最高点的时候,我也就帮助了其他人去成就自己,我的人生目标和终点总是联系其他人的。而“成己达人”这个学问促使你不断完善自己,而完善自己倒了最终阶段,就要治国平天下。

而我们现代“学校教育”所谓的“成功的教育”就是学生取得的分数、考上名校的数据等、争创“重点学校”以获得更多的生源。而“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让教育资源分布不平均,功利性的知识输入让学生们最终成为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这就是孔子说的“小人之学”,如果是学校普遍都是这种教学理念的话,那是很危险的。我们传统的“君子之学”的概念,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那如今的教育现状到底是倒退呢?还是从来都没有进步过?学校的“成功”仅仅是这么狭隘的吗?

“学校教育”的价值应该不止局限于“分数”和升学数据上。而是教人如何独立思考,拓展理解的边界,树造完好的“自我”,从而影响更多人,治国平天下,即“君子的教育”。如: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未来能和人更流畅地沟通,能体会不同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与观念;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理解如何用量化、计算的方式处理现实问题,能建立缜密的归纳演绎思维;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记住我们从何而来,尝试探寻将去往何处,能同情的理解过往何以成为如今;我们学习地理、物理、生物、化学,是为了更确凿地知道这个星球乃至星球以外的世界在如何运作,探寻已知和未知的无限可能;我们学习艺术,是为了用另一种或多种载体来表达自我或感受世界,用柔软的心灵体会周遭;

而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应该为“家庭教育”的纠错。“教育”在现代包括: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补习班。而“家庭教育”是影响人最深远的,它体现在和父母相处的各个细节中,像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几乎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者,父母们忙于工作,很多都是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照护下长大的,几乎都没有“家庭教育”的观念,因此极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认知或者是心里上的问题。而“学校”虽非教育的全部,但它却是教育效率很高的场所,不仅仅是要传播知识,还要为“家庭教育”纠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所有的教育,最终都得落实到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这点没实现,那么教育就是不成功的。

但现在的学校过于功利,会传达出只要“分数”高其他都不重要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也会传输给家长,近几年我们看到不少的高学历犯罪的案例,还有心理扭曲去伤害小动物的的案例。一位叫韩晗的大学教授就曾说过:中国学生缺乏三门课,伦理课、逻辑和修辞。没有伦理,不知善恶;缺乏逻辑,难判是非;不懂修辞,莫辩美丑。我们的“学校”是否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走入了一个误区呢?而这样的误区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我们是否应该把所谓的“成功的学校”的格局再扩大一些呢?孔子《论语》里的“学”不是让人升官发财的学问,也不是让你人云亦云的学问,是要你做一个完美的人,成己达人。即“君子之学”。我认为奉行“君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成功的表现,更是学校成熟的表现。因此我们当下的教育比起所谓“成功的学校”更需要的应该是“成熟的学校”。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熟的学校—君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