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01

1971年,陈道明16岁,在十二中就读,恰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在校招生。

朋友们三三两两,拉着陈道明到现场,他无心面试,却被评委选中,顺理成章进入剧院学习。

之后七年,默默无闻跑龙套,站在台上,没有台词,小角色演个遍。

演工人,进炼钢厂待三个月,摸透工人心理,体验工人生活,琢磨工人形象。

上台时不是工人的他,胜似工人。

他不是在演戏,是在做自己。

认识妻子杜宪时,杜宪正在北京广播学院就读。

天津到北京的距离,不远但也是异地。异地恋爱岂能长久?

跑了七年龙套,他果断决定:考取中央戏剧学院。为前途,更为心爱之人。

他说:“当年在天津人艺,如果我没有遇到杜宪,我就不会想去考中央戏剧学院。”

天道酬勤,陈道明一举中第,迎来事业转折点。

1978年,陈道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表演,于1984年出演了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随即一炮而红。

02

1988年,《末代皇帝》播出,红遍大江南北。凭借溥仪一角,陈道明荣获“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

正如奖项的名字,“飞天”,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一飞冲天。

没有溥仪,就没有方鸿渐。“溥仪”红了,“方鸿渐”也看上了陈道明。

1990年,钱钟书的《围城》开拍。

导演黄蜀芹邀约,陈道明心有顾虑,怕演不好,不敢应承。

导演比陈道明更执着,剧组全员包括葛优、英达,都准备就绪,就差陈道明一人。

导演软硬皆施,陈道明拗不过,答应了。

知识分子气息浓郁,却也带着几分玩世不恭,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仿佛从不曾在书里,而是实实在在的真人。

钱老先生看过后,大肆赞赏:“陈道明让我看到了活的方鸿渐,表演传神。”

冯小刚拍摄《一地鸡毛》选角时,对陈道明是否能演好八面玲珑的小林一角,心存疑虑。

溥仪和方鸿渐的气质多少与陈道明有些接近,但小职员知世故、处处讨好的市侩味道,陈道明能把握好吗?

陈道明把冯小刚请到家里,一向不喝酒的他,举杯敬冯导,一饮而尽。

“这次我听你的,该怎么要求你说。我喜欢小林这个任务,一切不在话下。”

陈道明交了底,冯小刚放心了,这角色妥了!

片场上的陈道明,一改往日清高形象,跟着角色变成了市井小人物。处处献殷勤,做事瞻前顾后,畏畏缩缩,这就是角色要的感觉啊,全剧组敬佩不已。

戏拍完,陈道明高傲的知识分子形象又回来了。

冯小刚笑话他,变脸真快,会装。他笑笑:“演员就是我的一个职业,我就是一个戏子。”

只要角色需要,低头又算得了什么。

冯小刚就评价过陈道明,说他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下头的人。

出道30多年,只拍了19部电影,35部电视剧。

陈道明不算高产,但塑造的角色却个个深入人心。

若不是懂得琢磨,舍得放弃,百分百投入,又怎能演一个是一个,如此赢得观众青睐?

03

人生中第一个难忘的七年,是跑龙套的七年。

第二个值得提的七年,是得意忘形后,自我修整的七年。

演完方鸿渐后,名气愈发高涨,陈道明膨胀了,浮躁起来。

因角色与钱老先生结缘,钱钟书先生对陈道明的影响颇大。

“父亲和钱钟书对我一生影响很大。90年代后,有一段时间我挺浮躁,后来我跟钱老先生一共聊过三次。

钱家唯一响的东西就是药罐子,在钱家能闻到的是书香。

那时突然感觉到在这种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摇头晃脑啊,自以为是挺可怜的,因为那个时候正是自己觉得自己像个人物,突然感觉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们只是饰演文化的人。”

饰演文化的人,不是文化人。于是,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陈道明拒绝了所有邀约,选择离开演艺圈,沉淀自己。

这一退,就是七年。

读书写字,弹琴静心,他跟演艺圈一直保持着距离,隔绝纷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丰盈富足。

04

崔永元采访他,却连连被批评,批评他没戒烟。

他对崔永元说:“你真是不像话,你应该戒烟,真的。”

他就是这样,仗义,正直。

还记得去年大年初一,冯小刚家庭聚会上,要求《芳华》女主角苗现场跳舞。

陈道明觉得欠妥,为苗苗解围:人家穿着高跟鞋不方便。

旁边有人附和:“比划比划就行。”

陈道明怒了,爆了粗口:“你TM没看过跳舞啊!”

陈道明的风度和修养尽显无遗。

正人君子,说的就是陈道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演艺圈,更是难得。

演艺圈太乱,能在这乱中取静、独善其身的人,才有资格称作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如今,陈道明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期待这正气之风,能一扫演艺界的阴霾,迎来穿透这虚名浮利的曙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道明,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