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隐性思维》 - 草稿

图片发自App

 中国的大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文科生,另一类是非文科生。对于文科生,界定模糊,但民间与官方相似,学校与社会不一。传统读书人,文科一统天下,理科遥首相望。与古代相比,现在的文科生不可同日语,不用我说。但是,我想纠正一下,外人文科生的偏见——思维方法。

 

图片发自App

 

   很多人问,学文科还是理科,因礼貌而回:学文科。问你的人,大多是想看到其中有可挖掘的地方,当然我不是性恶论者,当然是人对于外界的直觉,而这直觉是对的。对方知道后说,学理科好找工作,文科就是做公务员,很多时候,我也相信他们的看法。当然,在以后的学习中,纠正了偏见。从这些人的眼里,我总结了几个观点:

    第一种:文科生就是感性的,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以其直觉感知这个世界,更注重人内心,也因此会很懂礼节,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样子。这一类固然好,一个对于世界,以自身的行为维持一种秩序,我觉得是好的,让人感觉忠恕尔雅,谦让谦卑。

    第二种:文科生以其对人的谙熟,以阴险的文式,对人的运用。依他们所见,文科生读经阅史,深谙中国之人性,以及对权谋的把握拿捏很好。对我们又敬又畏,外加防备。对于中国人,或许会对此稍有了解。但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甚是可笑,可能外界并没给我们以民主平等印象,作为个体,我们的理念是什么,只能说仙人的智慧,我们不懂。

    第三类,文科生因对人的理解和洞悟,以其感性来认知世界,情感饱满,如文绉绉,例多含蓄。在夏夜,又凝望远方,将深遂演绎为对人生的思考。在花落叶飘之际,农民不仅丰收粮食,作家也丰收,一种情感的变动,在纸上的飘然显现。同时,也许更缺乏一种理性思考。

   第一类和第三类同出而异名,以其内心想法,映照外界,因对文理解和内化,显现自身独有的特质。第二类,或许是前人留给我们一不样的特产,亦或是智慧,在于人对其的恰当运用,但对于别人对我们以这种印象,我们不必多谈。孔子言:人不知而不愠。要不然,我们孔子一回。

    我想说的是第三类,对于文科人的认知方式,以情感为主打,是否有其规律,在规律的掌握下,是否是另一种理性。理性传达我们的感性,是否是加深了理性的内涵,让理性不再干瘪,让感性也不在被阎割。在文科这个旗名下,摸扒打滚多年,从未感觉背背就可以,在大范围组织材料过程中,更感觉无延带来的美感,和对思维的冲击。

      对文科的认识,更感觉它是一门人的艺木,一切与人发现关系的事,都可以被划为文科,只是角度不一样。对于理化生,文科用一种人文的角度,关注人在自然方面的感性,同时,用感性去感知理科的魅力,谁说知识的认知,一定是纯理性的。而且,文理分科,割裂了一个完整人的发展,对理性的思考,对感性的感知,这是一人必备的。但现在的两把旗下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缺失。

        而且,每个认知,都体现在一种思维性,没有没有思维的认知。艺术家的直觉,也是长期对艺术的理解而来,只是这种认知,太宽泛,一下子找不到理论。在王国维的诗歌论中——知人论世。就是从各角度分析艺术家,艺术灵感的根源。后现代流派——意识流亦是对艺术思维的分析,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之境界。

      所以,对于文科的偏见,是对于一个学科的打压,作为现代人,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理解它。浅层次的理解总是让人感觉肤浅。一个优秀的文科,对于措辞字句的精心布局,更显其真义。洗风革尘,让我们重新认一下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它的内在逻辑,精妙的构造。隐性思维在注视你,准备好了没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科——隐性思维》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