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人生的智慧》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一本书,读过很多遍,书中的有些观点,本人非常赞同,也可以说是作者写出了我心中某些想法。
目录
全书总览
基本的分类
论人的自身
论人的财富
人的表象
建议和格言
总论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运行和自我的命运
人生不同阶段的区别
孩童时期
青年时代
中老年时代
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所以先来看下这本书的作者——叔本华,百度百科的介绍:阿图尔·叔本华_百度百科 (baidu.com)
活在两百多年前,戊申年,在中国是处于乾隆时代,距离现在现在好多年了,但其思想仍已经影响了很多人,也正在影响很多人,未来还会继续影响很多人。
一个富二代,完全不需要为了钱而奔波,但其没有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相反,虽不差钱,但也有自己的追求,在哲学方面,纯粹出于热爱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叔本华是在晚年写的这本书的,这里面浓缩了60多年的人生感悟。
一共分为六章
- 第一章,基本分类,讲的是人所拥有的东西,分为:人的自身、人的财物、人的形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物、人的形象是互相影响的;
- 第二章,论人的自身,既然前面提到人的自身是人拥有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接下来的这章,作者详细介绍了人的自身,人的本性。书中提到:
-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我们事物的方式以及感受能力的强弱;
- 带来幸福的品质中,作用最大最直接的莫过于愉快的心境;
- 对愉快的心情贡献最小的是财富,贡献最大的是健康;
- 导致自杀的原因;
-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敌人;
- 不应对自身以外的东西期待过高,最终要靠直接,最关键是独自一人的样子;
- 获得快乐的三种方式:新陈代谢、运动、感知;
- 不同人感知痛苦的程度不同;
- 第三章,论人的财富,对财富的认知;
- 先谈到的人的三类需求,提出观点:一个人在财富上的满足感并不依赖于财富数量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财富数量的相对值,也就是他的期望值和已有量之间的关系。
- 金钱给人带来的好处可以是抽象化的任何需求,应该将现有财富视为抵御各式各样有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工具,而不是将它们当作一张批准我们纵情享乐的许可证。
- 人的表象,即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人性的弱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这件事,自己看的太重;
- 不要成为他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 正确评价自身价值。
- 对荣誉、评价过于看重,虚荣本质上与贪婪是一样的。
- 对名誉、名声的看法。
- 建议和格言,分为四个部分。
- 总论
-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运行和自我的命运
- 人生不同阶段之间的区别
- 孩童时期,更多的是在认知外界事物
- 青年时代,追求幸福,开始不满自身的处境
- 人生后半段,到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阶段,可以从简单客观、直接朴素的角度看待事物
- 老年时期,生命越来越接近终点,身上的意识也越来越少,直至完全失去意识
- 对比了孩童时期、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一生所得到的财富,分为:
一个人直接相关的只有他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欲望:外在事物只有通过刺激这些方面,才能对一个人造成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就是精神上的快乐。
健康的身体和由此带来的祥和愉快的脾性,以及对事物清晰、活跃、深刻、正确的理解能力,还有适当的欲望以及正直的良心,所有的这些都是地位和财富无法取代的。一个人的自身,也就是独自一人的时候陪伴着自己的、别人不能给予或拿走的那些素质,对他的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所拥有的财物和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独处的时候,就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你降临于世的那一天,太阳迎接了行星的问候,随后,你永恒地遵循着,出生时的法则成长。你必须如此,无法逃脱你自己,什贝尔和先知们都已经说过,没有任何时间和力量,能够打碎即已成型的、蓬勃发展的形体。(八字的理论,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可以看一个人一生的起伏,格局,这是天的法则,即所谓的命运)
我们能力范围内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运用个性中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当遵循自身个性的特点,为自己的个性提供相对适合的发展,除此之外的一切力量都尽量予以避免。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就必须选择与自身个性相匹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不要做不适合、不匹配的事情,尽量运用自己的优势)
人自身所能带来的幸福,也要比他的财产带来的幸福多得多。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许多人像蚂蚁一样辛勤地劳动,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着怎么才能增加自己的财富。他们狭隘的视野只限于挣钱,除了这个领域,他们对其他的领域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世界贫瘠荒芜,因此对其他的事物一概不感兴趣。那些最高级的享受,亦即精神的享受,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触及的。他们只能用那些稍纵即逝的、不费时间的感官乐趣作为代替品。在他们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确实能攒下一大笔金钱,这就是他们一辈子的成果。他们会把这些钱留给后人,继续进行财富积累,或者被挥霍殆尽。虽然这种人一辈子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认真,但也只不过是愚人一个,和那些被大家公认的笨蛋没什么两样。(可悲的一生,千万不能这样!)
大多数情况下,人自身所拥有的素质相当贫乏,所以大多数不必与贫穷做斗争的人就会感到怏怏不乐,他们这种不快乐的状态与那些还在与贫穷做斗争的人无异。内心空虚、思想空白、精神匮乏,这所有的一切都驱使着他们不得不投入到社交中去。而社交圈子中的人往往也都和他们是一样的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聚在一起,追求短暂的享乐,从感官上的欢娱以及各种声色犬马的享乐开始,以追求放荡无度告终。许多富家子弟,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极短的时间里,就将继承来的家族财产挥霍一空,这种穷奢极欲的源头不是别的,正是精神上的贫乏和空虚所造成的无聊。这样的年轻人表面上看起来富有,但内心却无比贫乏,他们总是在试图从外部得到所需的一切,并用这种外在的财富去弥补内心的缺失。这就好比妄图用少女的汗水去强健垂垂老矣之人的身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内心的贫乏最终也会消减外在的财富。(我应该不会到这个极端。)
你有多少财产,在别人眼中就有多少价值。反过来,他人对你良好的评价,也能以各种形式帮助你获得物质财富。
个人意志的特质最为持久,人的个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是持久的,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时强时弱。
比起外来的灾祸,自内而发的痛苦会让我们更加难以忍受。命运有可能发生变化,但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出生时定下来的,什么样的八字,对应什么样的性格,这个是无法改变的。)
获得幸福的首要决定性因素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之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经常笑的人是幸福的,而经常哭的人是不幸的”,只要愉悦的心情到来,我们就应该敞开心扉迎接它,因为它的到来永远不会不合时宜。愉悦的心情是现金,而不是银行支票,能够直接购买当下的幸福感受。应当把获得和放大愉快情绪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及时享乐)
对愉快心情贡献最小的是财富,贡献最大的是健康。
我们每天必须抽出两个小时在户外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勤洗冷水澡,保持节制有序的饮食。不运动是无法保持健康体魄的,因为一切生命体,无论是生命体本身,还是生命体中的一部分,要保持正常运行,都需要进行锻炼,亚里士多德说得很对,“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本质就存在于运动之中。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各个组织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心脏不停地重复着收缩和舒张这两个动作,强劲而不知疲倦地跳动,它每跳动28次,就能让血液在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中流动一遍;肺不停地抽取气体,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蒸汽机;大肠不断重复蠕动的动作,就像虫子运动一样;腺体一边吸收,一边排泄;大脑也随着脉搏的跳动和呼吸进行着运动。因此,如果不运动或极少运动,就像大部分久坐不动的“静止族”一样,我们身体的静止状态就会和内部持续不断的运动形成极大的不协调。举个例子,这种不协调就如同当我们的情绪已经让我们五内俱焚、如沸如煮时,我们却不得不压制住他,不让它流露出来。树木要生长得茂盛,也少不了风的吹拂。
“扰乱人们心绪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
虽然身体健康能让我们心情愉快,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却不意味着心情一定愉快。即使是身强体壮的人也有被郁闷和沮丧心情困扰的时候。这是由个体原本带有的、不可改变的机体特性所决定的。
大自然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人:有的总是眯着眼睛大笑,好像鹦鹉见了吹风笛的人一样;有的人终日皱着眉头,即使捏斯托发誓说那笑话很可笑,他听了也不肯露一露牙齿,挤出一个笑容。
导致自杀的原因分为很多级,且都处于以下两个极端之间:天生忧郁的情绪被急剧放大;性格健康阳光,但却遭遇了一些迫使他不得不选择自杀的事件。
美丽的外表与健康。美丽的外表并不能直接带给当事人幸福感,而是间接地通过留个他人美好印象的方式而获取幸福的。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敌人。幸福的人远离了其中一个敌人,就会走向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而生活正是不断摇摆在这两者之间的。因此,痛苦和无聊之间是对立的,一个是外在的、客观的,另一个则是内在的,主观的。外在的客观的就是穷困窘迫造成的痛苦,内在的主观的就是丰衣足食带来的无聊。因此,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总是在与穷困及其带来的痛苦做着旷日持久的斗争;而生活富足的上流阶层却始终在与无聊打着一场旷日持久的、甚至是令人绝望的战争。
身处世间,要么遗世独立,要么泯然众人,没有更多的选择。
闲暇是自我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果实。闲暇给了人支配自身的机会,而那些自身就拥有某些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幸福。
一个内心丰富、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从外部寻求娱乐的人,无疑是最幸福的。
拥有一个卓越、丰富的个性,尤其是强大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倘若一个人受了上天的馈赠和命运的青睐,拥有了丰富的内心,就要努力谨慎地保证幸福的内在源泉源远流长。而满足这一点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独立和闲暇。
追求外部利益,放弃内心世界是最愚蠢的行为,比如为了追求荣誉、地位、头衔和名气,而牺牲了内心的安宁、闲适和独立。
第一种快乐是新陈代谢带来的: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第二种快乐是运动带来的:包括散步、跳跃、摔跤、跳舞、击剑、骑马、狩猎,甚至还有战争。第三种快乐是感知带来的:包括观察、思考、感觉、作诗、画画、演奏音乐、学习、阅读、冥想、发明、思考哲学等等。
人的感知能力比另外两种基本生理能力(新陈代谢、运动)要优越得多,是人区别于动物最突出的一点,也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来源。
人类卓越的感知能力能够让我们享受到存在于认知世界的、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快乐,感知能力越好,享受到其带来的快乐就越大。
没有需求,就没有真正的快乐。
没有精神活动的闲暇就是死亡,这种闲暇会把人活活埋葬。
普通大众常常将个人幸福寄在身外之物,幻象着从财物、地位、妻子儿女、朋友、社会那里获得快乐。他们把自己一生的快乐都寄托在了这些事物上,一旦失去了这些,或者幻象破灭,快乐也就荡然无存了。为了更清楚地表明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这种人的人生重心在其身外之物中。正因为如此,普通大众的愿望和想法总是变来变去。条件允许的话,他们就会一会儿想买房,一会儿想买马,一会儿想办聚会,一会儿又想旅游。总之,就是竭尽全力地追求物质享受,因为他们只能从追求身外之物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这就像病入膏肓的病人总是幻象着能从药物中重获健康和力量一样,而这种健康和力量真正的源泉是人自身的生命力。
菲利斯坦人(智力一般在精神上无所需求的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任何非具象的精神思想都无法让他们感到愉快,他们需要的就只有那些用来打发无聊的现实事物。
伊壁鸠鲁人把人的需求分为三类:第一类需求是天然和必需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痛苦;第二类需求是天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第三类需要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必需的,这就是对奢侈靡费的追求。这种追求无穷无尽,永远无法被满足。
一个人在财富数量上的满足感取决于财富数量的相对值,即期望值和已有量之间的关系。
乞丐骑上了马,就非得跑死马才算。(讲的是经过极度贫穷的人,一旦有钱了以后)
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它们的威力是最为强大的。(底层的人)
如果一个人由于出身富贵而拥有了足以维持自身独立的财产,因而可以不用工作就能舒适地生活,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极其珍贵的优势条件: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他就能摆脱那些充斥着人生的贫苦操劳,从普罗大众天然命运中必须遭受的苦役中解放出来。这样的人独立,并且能够主宰自己的时间,因此每天早上都可以说一句:“今天是属于我的”(像叔本华一样继承一大笔遗产的人,总感觉这段是在说他自己,看得很透彻)。
一个年薪以前塔勒的人和一个年薪十万塔勒的人之间的差别远远小于前者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之间的差别。如果一个家庭财富的继承人精神力量极其强大,并且他的追求不在于纯粹的物质财富,那么这笔财富就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因为这个人受到了命运的双重馈赠,完全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天赋了。(叔本华本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继承了祖辈丰厚的财产,但却无所作为,甚至从来也没有尝试过这样做,更不曾为了支持和推动科学的发展而尝试着仔细研究过某一学问,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车透彻的懒汉。这种人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即使他们摆脱了贫穷,最终还是会落入另一个痛苦的极端——无聊中,受尽它的折磨。
对于人自身的幸福,尤其是平和的心境和独立的人格而言,这种源自于他人赞美的荣誉感带来的并不是正面的促进作用,反而是负面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对这一需求予以节制,并通过细致地考量和正确的价值评估,尽量减低我们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度。无论是受到他人推崇还是伤害,我们都应该坚持上述原则,因为推崇和伤害是挂在同一条线上的。如若不然,我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了。
一旦一个人不再惧怕别人,或者坚信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不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去的时候,他就会时不时地在议论当事人的过程中使用贬低的口吻。尤其是当你听到一帮蠢人是如何非议和贬低卓越优秀的伟人后,我相信你就更不会介怀他人的看法了。因为,在乎这种人的看法,完全是太过于看得起他们了。
我们自身存在以及幸福生活的基础归根结底是源自人类的动物本性。因此,要过上幸福舒心的日子,健康最重要,其次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也就是不需要过多劳累就能获取的收入。荣誉、地位、声望,许多人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但它们却永远无法与真正的财富比肩,更遑论取而代之了。
每个人首先是并且事实上也是活在自己的皮囊之中,而并不是活在他人的看法中。因此,我们自己现实的个人状况,比如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妻子、儿女、朋友、居所等,对于我们自身幸福的重要性远超过他人对我们随意评价的上百倍。
世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你很博学,然而他人并不知道你很博学。(多么搞笑!)
这种把对于我们来说非直接存在的东西直接地予以重视的愚蠢行为,我们称之为虚荣,这个概念本身的字面意思就是用来现实这种做法虚幻空洞的本质的。
事实上,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注重程度,以及害怕他人不能给予正面评价的忧虑都超过了正常值,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现象视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或者与生俱来的癖好。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首要考虑的就是他人的看法。只要仔细调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忧虑和恐惧中,几乎有一半以上来自这方面。它是我们那总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到病态的自尊心,和所有的虚荣、伪装、奢侈和吹嘘的基础。没有了对他人评价的忧虑和期待,这些奢侈靡费马上就会缩水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各式各样的荣誉,骄傲自负和沽名钓誉,虽然形式和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的。
存在于人性的愚蠢,可孕育出三个分支:野心、虚荣和骄傲。后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骄傲是坚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是有突出价值的,而虚荣则是寄希望于通过说服别人而让别人认同自己的价值。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充满民族自豪感的人缺乏一种能够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个人特质。
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名誉,客观上是他人对我们自身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他人看法的畏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式各样,要获得他人的好评,就必须从这些关系中得到别人的信任。在此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名誉就此产生。人与人关系首先是我的关系和你的关系,然后是履行承诺的关系,最后是两性关系。与这些关系对应的是公民名誉、公务人员的名誉、男性女性的名誉。
公民名誉的前提:每个人的权利都必须被无条件地尊重。
我们之所以喜爱名誉,并不是因为名誉本身,而只是因为名誉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既然手段并没有比目的重要,那么“名誉比生命还要宝贵”这一说法就彻彻底底地夸大其实了。
公务人员的名誉指的是:担任政府公务职位的人真正具备了公务人员应有的素质,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准确地履行其应尽的公务职责。公务名誉还进一步要求公务人员对其担任的职务保持尊敬,这是出于对同事以及继任者的考虑。
女性荣誉的基础就是一种有益处的、必需的、但也充满了算计和利益的集体精神。
女性荣誉对于女性的生存来说极为重要,但这种名誉的价值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指的是那种超越了生命和生命的目的,因而只能用生命去换取的价值。
男性的集体精神要求每个人走入婚姻、签订了对女性一方有利的投降契约的男性,都要小心留意他们的婚姻是否按照契约在执行,以防由于执行的马虎敷衍而失去其坚固性。
一个人一辈子最好的运气就是身上无病无灾,精神上不受折磨,而并非享受过多么大的欢愉。
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让我们过于上心的。
失去了一个世界,不要悲伤痛苦,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得到了一个世界,不要沾沾自喜,因为这也是微不足道的。一切的痛苦和所得都会过去,都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它也是微不足道的。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可以视为没有果核的空心果子:果核本身就很稀少,藏在果壳里的果核就更少有了,找到它就要凭运气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询问那些令他愉悦的事,而是应该询问那些令他烦心的事。令他烦恼的事情越微小,那么他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让一个人感觉到烦恼,那么久意味着他正处在无比安逸舒适的状态中了。要知道,倘若一个人处在极大的不幸中,他是无法感受到这些小事带来的困扰的。
不要对生活提出过多的要求,否则我们就会无端地给实现幸福添加许多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就像是大楼的基地一样,但建立在这种地基上的幸福是极其容易崩塌的,因为生活无法预料的变故实在是太多了。在这个方面,幸福的大楼和真实的大楼正好相反,真实的大楼基础越大,越容易倒塌。因此,规避苦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出发,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活的要求。
一个人越有尊严、有意义、有目的性、有计划,就越有必要看清自己生命的总体发展进程和计划。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不仅要学会认识自己,即清除地了解到自己内心优于所有其他事的、对获取幸福来说最重要的愿望是什么,还要清楚明了地知道应该把什么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除此之外,他还必须清楚自己应该从事何种职业、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只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能对自己的生命规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种能力比其他的东西都能更加有效地增强我们的勇气,让我们鼓起勇气和信心,激励我们行动起来,并且帮助我们免走弯路。
旅行者只有登上了高处,才能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身后的那些曲折的道路。同样,只有当我们度过了生命中的一段,或者走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刻,我们才能明白自己所作的事业、成就和作品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了解它们的价值。这是因为,只要我们身在庐山之中,就始终会按照固有的性格特征来行事,同时还要受到动机和自身能力的制约和影响。我们的行事方法始终都带着一种必然性,这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当时当刻自己认为最合情合理的那个。只有结果才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也只有回头考量了整个事情才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谓的当局者迷)
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人不会只关注现在或只关注未来,而是会兼而有之,两者都关注,这样一来,现在与将来才不会相互掣肘。
我们应该满怀喜悦地拥抱现在,有意识地去享受每一个尚可忍受、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过去的某一希望落空了,或者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现在就郁郁寡欢、担心伤神。由于懊悔过去和操心未来而拒绝当下的美好、任意浪费当下美好的时光,无疑是非常愚蠢的。
无论多么悲痛的事情,我们都得让它过去。
也许很难做到,但我们必须控制自己顽劣的内心。
未来的事情,在上帝的安排之中。
现在的事情,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特别的时光。
局限有助于感受幸福。我们的视野、活动和接触的范围越狭窄,就会越幸福,范围越大,我们就越会感到焦虑和担忧。因为随着这一范围的扩大,我们的愿望、恐惧、担忧也就相应地有所增加。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关系和目标总是在不断扩展的。儿童时期,我们的视野明显扩大;成年后,我们的整个生命进程,甚至最遥远的关系、别的国家和民族都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到了老年,我们的视野甚至还扩展到了下一代。所有局限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其中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局限。
要过得未雨绸缪、从容谨慎,并且能从过去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利的教训,我们就必须经常自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回味经历过的感受,把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观点、以前制定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的结果及满足感相互比较。
在晚上睡觉之前,都应该仔细地检查一下自己白天的所作所为。如果一个人沉溺于日常俗务或感官享受中不可自拔,对过去的事情不加反思,只想随波逐流地活着,那么,他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中,精神思想也会失去平衡,变得混乱不堪、毫无章法。这些都可以从他嘴里说出的那些零碎的、不完整的句子中得到证实。一个人外在骚动得越厉害、给别人的印象越突出深刻,他的精神世界就越小,就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勤加反思,引以为戒。)
幸福属于自得其乐的人。
一个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是自由的。
真正的、深度的内心安宁和平静是世界上仅次于健康的珍宝,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得到。而要长久地维持住这一心境,我们必须深居简出才行。
友谊、爱情和荣誉把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但我们始终能够依靠的就只有状况,顶多还可以寄希望于孩子。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东西越多,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东西就越少。这种自我富足感使得那些内心具有丰富价值的人不愿意为了与他人融洽来往而做出牺牲,更不可能否定自我,主动追求与他人交往。
孤独能为一个智力卓越及精神丰富的人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个好处是,不必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应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当我们想到社交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束缚、伤害甚至是危险。
控制饮食会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控制社交会让我们心灵平静。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情况,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
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到老年生活带来的好处,是由他的思想和智力的能力大小决定的。
独处固然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好处,但也不乏制造麻烦的时候。不过,这些麻烦与盲目社交导致的坏处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一个自身价值颇高的人一定会发现独自生活永远比和其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然而,在独自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小麻烦中,有一个却并不太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个麻烦就是:长期待在室内会让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变得敏感,一丝冷风都有可能把我们吹感冒。同样的道理,长期远离人群也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敏感,一点不值一提的小事、几句无关痛痒的话,甚至别人不易察觉的表情和眼神,都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和受伤。而那些总是生活在热闹人群中的人,就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琐碎的细节。(独处有利有弊,多么清醒的认知)
如果一个人选择独处的生活是出于对别人的厌恶或畏惧,那么,他是无法忍受孤独生活所带来的孤寂感的,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对于这种人,我的建议就是要让他们习惯进入到社交中去,学会在茫茫人海中保留足够大的独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立刻告诉别人,对别人说的话也不要全听全信,不能对他人抱有过高的道德上的或思想上的期待,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保持旁观冷静的态度,这就是让他们始终保持宽容态度的一个最保险的训练方法。虽然身处众人之中,但他却不能完全地融入其中,成为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只能与大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他就能避免与他人的联系太过紧密,也自然就能保护自己,免受别人的侮辱和伤害。(隐于市)
嫉妒是人类所有情感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情感,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恶习和不幸。
不和别人攀比,就会为所得而快乐;如果一个人把别人的快乐看作自己痛苦的源泉,那他永远都不会感到快乐。我们应该多关注那些比我们处境更糟糕的人,并且始终坚信,那些境遇好的人只是表象而已。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贵族:一是因为出身和地位而贵;二是因金钱和财富而贵;三是因精神和思想而贵。最后一类才是真正的贵族,只要假以时日,他们的尊贵就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它固然能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轻松和安慰。但如果我们的不幸完全是由于自己胡作非为、轻率鲁莽而造成的,那么,认真思考如何才能预防不幸的发生,才是值得我们进行反复思量的唯一方法。这种吃一堑长一智的方法对将来大有裨益。如果我们犯了明显的错误,我们就不应该像平时那样逃避责任、粉饰太平,而是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弄明白这些错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忍受自我批评带来的巨大痛苦,但是,不受惩罚就不可能进步。
清晨适合我们从事任何精神上或体力上的工作。清晨是一日中最朝气蓬勃的时段,好比是一个的青年时期: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轻松的。我们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并且还能够完全地把这种活力发挥出来。清晨时光宝贵,我们不应该用赖床、做无价值的工作或聊天来把这段时光浪费过去,而是应该把它当作人生中的黄金时光来珍惜,甚至视其为神圣。相比之下,夜晚则相当于人入暮年:我们沉闷、啰嗦又鲁莽。假如我们把一天比作人的一生,那么早上起床就是生日,晚上睡眠就是死亡。而每天晚上进入睡眠后,就意味着这一天已经死去了,而每天早上醒来则代表着新的一天诞生了。另外,为了让这个比喻更加完整,我们还可以把起床困难比作婴儿出生时的艰难。(中医方面: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客观的思想和独特观点是否会形成以及什么时候会形成,都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某些事即使我们已经未雨绸缪地思量了许久、准备了许久,也还是存在不成功的可能性。成功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时候一到,成熟的想法就会出现。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全情投入了。(等待时机,天时地利人和)
对待所有不快之事,我们都应该抱着平和冷静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接受它。
生命在于运动。——亚里士多德
克服障碍、消除困难是人生中最大的享受和乐趣。(勇于挑战)
保持和增强身体健康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和原则。(保养大脑、保养身体)
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都会对我们的健康和身体状态,甚至思想状态,产生某种直接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和天气好坏没有关系。(有点易经的思想了,就像在看流年流月一样,每个月的运势都不一样。)
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预见能力和容人之量:前者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能帮助我们拜托与别人纠缠不清、争论吵闹。
这个世界总体上来说都是沉浸在困境之中的:野蛮人互相吞食,文明人则互相欺骗,这就是现实世界运行的规律。
倘若一个人真正拥有了某一样东西,他是不会想到要拿它来炫耀的,而是会因为拥有了这种东西而感到内心满足。
叮当作响的马蹄铁一定是少了一个钉子。
没有人能一直带着假面具,终有一天会暴露本性。
意识到自身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关注和批评他人的缺点。要提高和改善自己,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批判和指责当作认识自己的镜子,以此为鉴,从而更多地了解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大部分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考虑的都是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赋予了他特定的标签。(真实!)
时间和空间会损害友谊。
当下的时刻就是一个威力无边的女神。
一个俗人,在看到另外一个智力和思想都远超自己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就是他的嫉妒心。正如我们每天看到的那样,虚荣心的满足带给人的快感是超越一切其他快乐的,但这种快感只能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获得。人类最引以为傲的优势在思想精神层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势,人类才得以超越了其他物种。因此,在对方面前显露出自己在智力方面的绝对优势,特别是当着众人的面,绝对是最鲁莽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引发对方的仇恨,对方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对你进行侮辱,因为通过侮辱他人的行为,他就可以从思想智力的领域中进入欲望的领域内,而在欲望的领域内,所有人就都变成一样的了。正因如此,在现代社会中,财富和地位可以获得推崇,而卓越的精神思想却永远不要期待能够得到这种优待。
我们信任他人的原因来源于我们每个人本性中都有的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促使我们宁愿相信别人,也不愿意亲自去研究、观察和实践;自私让我们有了谈论自己私事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就会导致我们向他人泄露自己的秘密;虚荣让我们始终觉得,只要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事情,都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尽管如此,我们却依然要求别人尊重我们对他们的信任。
礼貌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保持礼貌是明智之举,不礼貌就是愚蠢之行。肆意用不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人并因此与人结怨,就相当于自己放火烧掉自己的房屋一样疯狂。礼貌就如同假币,因此,如果你在使用假币的时候都舍不得,那就绝对是愚蠢到家了,聪明的做法是慷慨地把这些“假币”送给对方。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同时,也不能缺少了自己对事情独特的见解,否则,我们的做事风格就与自身性格不相匹配了。
我们不应该随意否定别人的观点。
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试图纠正别人的言语中的错误,即便是出于善意,也能免则免,因为伤害别人很容易,但要修复关系却很难,虽然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也很困难。
要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看法,我们就要冷静地、不带极端情绪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凡是不能让敌人知道的事情,也不能让朋友知道。
如果保护好自己的秘密、不让他人知道,那这个秘密就是我的囚犯;如果不小心说漏了嘴、让别人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我就会变成它的囚犯。
沉默的树上会结出安宁的果实。
既不爱,也不恨。
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相信。
在言语或表情中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的、危险的、不聪明的、可笑的和俗套的。
说话的时候不要加重语气,加重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让别人运用他们的理解力来明白我们话语中的含义。
这个人和那个人的人生际遇,其本质上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不同,它们之间的类似程度绝对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力量,智慧、勇气和运气。我认为,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生就像是一条航船,人生中走过的路就如同这条船走过的航程。
运气之于人生——好运气或者坏运气——就像风之于帆船一样,它可以为我们的帆船加速、让我们快速驶向目的地,也可以阻碍我们前进、把我们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当我们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重新审视那些“迷一般的错误行为”和错过的幸福、遭遇的不幸时,我们往往都会痛悔不已、过分地苛责自己。事实上,我们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子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而是两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就是:各种各样的外部事件和我们各式各样的应对决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生是选择出来的)
自己在过去的人生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具体原则在待人行事。(人的个性其实一直都是没有变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易变的。(易经的精髓就在“易”)因此,在看到眼前任何现实的时候,我们都要立刻想到它的反面,比如幸福时想到不幸,深情厚谊时想到反目成仇,天朗气清时想到狂风骤雨,爱意缱绻时想到恨意绵绵,坦诚诚信时想到背叛后悔,反之亦然。这种做法会让我们更加谨慎冷静,不会轻易上当受骗,最终变得越来越聪慧。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预料到时间的影响力,而认识不到“世间所有事物都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这一事实和真理,要意识到这一真理,经验必不可少。通常来说,某种状态在某段时间内都是一种必然的,极为合理的存在,根据这个说法,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似乎应该是永恒不会变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静止不变”是暂时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足够聪明的人是不会被事物那“永恒不变”的表象所欺骗的,而是能够遇见事情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发展的。(辩证法,运动变化)
错误总是产生在我们从结果推想原因的过程中。
我们只能从理论上,通过预计事情的结果来预测事情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能在实践中提前得到那些只有熬够了时间才能得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用生石灰和温度让一颗树的生长速度变快,让它在短短几天内抽叶、开花、结果,但这棵树很快就会凋谢枯萎。试图加快步伐、压缩时间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因此,我们应该千万小心一点而,不要欠时间的债。(比如科大少年班,各种神话般的神童的例子,十多岁就读大学,在一个人一生来看,不见得是多么好的事情。)
过去一年都不曾发生的事,现在几分钟之内可能发生。普通人和聪明人之间会存在这种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毕竟判断未来将要发生什么需要强大的洞察力,而观察已经发生的事情只需要好的感官能力即可。
我们不必为某件事情兴高采烈、得意忘形,也不必为某件事情垂头丧气、自怨自艾,其中一个原因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这一分钟和下一分钟的样子都不一样。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有利时,我们的认识能力通常是不足的,因而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为了某件事情悲痛不已,但最后却被证明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的时候。反之,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眼睁睁看着那些曾经令我们欢呼雀跃的好事变成了我们痛苦万分的坏事的经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已经尝遍了人世的欢乐与苦痛,所以,今后无论享受到任何欢乐,或遭遇到任何变故,我都不会像女人一样,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莎士比亚
相信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要发生的,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安宁。(从内心里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
精明干练的人做事从来都是从容不迫,不会动摇犹豫、左右摇摆、急躁行事的。
在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来武装自己,用来抵抗命运的暴虐、防范别人的袭击。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仗剑前行,我们才能成功。就算是到了失去生命的时候,我们的手里也应该紧握着武器。(看过一个纪录片:老男孩联盟,镜头之下,每头狮子在临终时,依然战斗到底,非常惨烈,像极了人类社会。)
不要回避邪恶,要勇敢地面对他。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我们应当勇敢地生活、勇敢地直面命运的暴击。
保持些许的谨慎和敬畏是有益于我们的生存的,因此是必需的,而懦弱只不过是谨慎敬畏过度产生的后果而已。
当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眼前是长长的未来之路,而当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身后则是常常的来时之路,虽然性格始终如一,但我们的心境却经历了沧海巨变。(我早就很沧桑了,虽然也没经历多少事情)
孩童时期的我们,人际关系非常简单,需求也非常少,自然也不会受到成人世界中各种膨胀欲望的侵扰和刺激,这样一来,会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认知活动中。
“生活”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新鲜、如此多变,因此,即使某个事物屡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某个事件不断重复地发生,“生活”在我们小小的脑海中依旧是多姿多彩、值得探究的。
我们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还是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认知的模式,这种认知模式会延续到成年,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成年之后的我们甚至完全察觉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无论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早在他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是这样的,孩童时期,会形成早就的一套认知。)
我们智力和道德的源头并非是外部世界,而是我们自身。任凭一位教育家的水平再高,也无法把一个天生的愚人教导成为一个智慧的人,永远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一旦天生愚笨,那么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他依旧会是一个笨蛋。(天资天赋,这个东西真的是存在。)
童年时期的我们总是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某一个具体事务,而对不在眼前的其他事情都视而不见,仿佛只有眼前这个事物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我们一无所知的事物,这一事实无疑会让我们失去勇气和耐心。
所有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令人愉快的,但真正地了解了却是可怖的。
初春时期,所有树叶的嫩芽都是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叶子,同样,所有人在童年时期也都差别不大,因而也能和谐共生。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这就跟圆规的半径越大划出的圆越大的道理一样。
这个时期的我们总是坚信自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幸福。之后,我们的希望就会不断落空,不满情绪也会由此产生。
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我们拜托那些青春期时深植于脑海中的各种幻象。
青年时代,不要阅读小说,而是要读一些诸如富兰克林传记、莫里茨撰写的《安东莱斯》等的人物传记。
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误以为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会锣鼓喧天地热闹出场。但及至老年回顾过往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再重要的人和事踏入我们生活的时候都是了无痕迹、不声不响的。
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处于人生后半段的人看到的则是刺绣品的背面。他的背面并不美丽,但却能教会我们很多,让我们清除明白地看到针线的痕迹。(后面才能认清本质,就像张爱玲讲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倘若一个年轻人很早就能在人际交往方面长袖善舞、进退得宜、圆滑通融、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思想方面进行考量,这就可能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它预示着这个人长大后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泯然众人的平庸之徒。相反,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了惶恐无措、陌生笨拙,反而说明他具备一个更加高贵的品质。(看一下身边的人,确乎如此!)
青年时期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喜悦、对生活充满勇气,是因为当时的我们正在走上坡路,眼前只能看到不断攀升的高峰,而看不到死亡的终点——因为死亡的终点在山的另外一面。只有走过了山顶,我们才能亲眼见到死亡,在此之前,死亡只是存在于别人口中的抽象概念。到达山顶之后,我们的生命力就开始不可避免地衰减,生活的勇气也会相应减弱。沉郁的表情驱散了年少轻狂时睥睨万物的神态,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青春年少时,无论别人怎么警示,我们都会认为生命永无尽头,因而随意挥霍浪费时光。随着年齿渐长,我们就越明白时间的宝贵。及至晚年,我们就更会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一步步走向绞刑架的死刑囚犯。(从某种意义上,每天都在离死亡更近一步了。)
年轻时,时间的脚步极慢,因此,占据我们整个人生前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时期总是最快乐、最漫长的,也是给我们留下回忆最多的阶段。
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时间都去哪了”之感。为什么此时的我们会觉得当下的日子如此短暂呢?这是因为能供我们回忆的事情变少了,所有无关紧要和令人不快的事情都被我们的记忆自动筛选掉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事情寥寥无几。
有时候,我们坚信自己怀念着的是某一处遥远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怀念着的只是我们青春年少、活力四射的时候在那个地方度过的时光而已。(是的,会怀念过去的时光)
要延至高寿,健康的体魄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还有两个方法能够延长寿命,这两个方法我们可以用油灯来做一个比喻:加入我们手里有两盏油灯,一盏油灯虽然灯油不多,但灯芯很细,因而能够燃烧很长时间;另一盏灯虽然灯芯很粗,但灯油却很多,它也一样可以燃烧上很长时间。灯油代表的是生命力,灯芯代表的则是各种形式的体力消耗和精力消耗。(所以,保养好自己,灯芯用尽就结束了。)
说到生命力,我们可以打这样一搞比方:36岁之前,我们就像是靠利息过日子的人,今天把钱花完了,明天又能再赚。但是过了36岁以后,我们就像退休的人一样,开始消耗自己的本金了。刚开始,这种情况并不十分明显,花掉的钱大部分还是会赚回来的,一丁点儿的赤字引不起我们的注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赤字越来越多,增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天的赤字永远高于昨天。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无法停止,直到最后家财耗尽。我们的生命力也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和钱财一样,都无可避免地在日渐耗尽,这无疑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也正因为如此,年老之后的我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就只会有增无减。从婴儿到成人这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是在把赚到的生命力“利息”重新存入“本金”之中,这样一来,花掉的“利息”不但能重新赚回来,“本金”也会不断积累。加入我们能得到一个优秀理财顾问的帮助,我们手里的真金白银也会像生命力一样大幅增值的。啊,多么美好的青春韶华!啊,多么悲惨的老年岁月!话虽如此,青年人还是应当珍惜自己拥有的活力。亚里士多德曾经注意到:能在青年时和成年后都获得奥利匹克冠军的人屈指可数。这是因为,运动员们青年时期的艰苦训练过度消耗了他们的体力,到了成年之后,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就难以为继了。肌肉力量如此,神经力量也是如此,这里的神经力量指的就是智力方面的成绩。因此,智力上发育较早的神通就好比温室里的果子,童年时固然能让人们震惊不已,但成年之后却很容易变成一个普通平常的庸人。甚至许多优秀的学者,也会因为青年时期学习古代语言的时候过度消耗了脑力,而在老年时期变得痴傻呆滞,缺乏判断力。(过多过早地消耗精力体力,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随着时光的加速流逝,我们后半生中,无聊大都消失不见了,年轻时候强烈的欲望以及伴随着这些欲望的痛苦也消失不见了。因此,只要能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我们的后半生就会比青年时期生活得轻松许多。(我甚至有点想要早一点老去,感受那种内心真正的平静。)
青年时期,我们以直观认识为主,及至老年,思想精神就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青春时期是创作诗歌的好时期,而老年时期则是进行哲学思考的好时机。
人生前面的40年是正文,而后面的30年则是对正文的注释。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正文,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知晓正文中的各种关联,揭示正文中隐含的道德教义和微妙之处。
生命临近结束之时的情形和一场假面舞会结束的情形一样,所有人都摘下了罩在脸上的面具。此时,我们才能看清自己一生之中交往过、接触过的人真是面目到底如何,我们的性格也完全暴露在所有人眼前,我们的事业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所有的幻象都灰飞烟灭,我们一生之中真正的成就才会得到公允的评价。(人生快结束的时候,才能盖棺定论。)
我们只有在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才能真正认清楚自己、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关系。
老年之后,我们就认清了现实世界光鲜亮丽、富丽堂皇背后隐藏着的空虚幻象,就会体会到,那些大家都渴求的东西和追求的享乐后面,大都是空无一物,不值一提的。(虚无主义,人生一场空,什么都带不走)
一个人如果能够高寿,且无疾而终,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死亡就是生命的源泉。
在埃及人的信仰中,所有的人和生物在死亡之后都要经过艾克死神。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明白生命运转的奥妙,那么,人生也就不会迷惘了。(我也相信轮回,生命不会完全消失,在生命存在之前,已经经历过了死亡,从这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种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