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拒不道歉的孩子怎么办?

前些天跟宝妈闲聊,有位妈妈说:“我女儿就是不肯承认错误。前几天在幼儿园念书时,一个小朋友跟着念,小妞就一手拍过去,不让对方念。把人打哭以后,老师让她道歉,她不干,到现在也不说对不起。”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元宝小时候,弄断小朋友正在玩的彩带拒不道歉,在玩耍中夹到了小朋友的手也不肯认错。犹记得我和他爸轮番上阵做思想工作:

“XX的手被夹疼了,你以前这样玩也被夹到过手,很疼,对吧?你应该向XX说对不起。”

“你不说对不起,XX就走了,你就没机会说了!”

“你把XX的彩带弄坏了,你看他哭得多伤心,快去道歉!”

多数时候,元宝会犹豫,并不会立刻道歉;有时甚至会反驳:“这里是我的!我不想让XX来玩!”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这样执拗、自尊心强、爱面子、不肯道歉,那要怎么办呢?

第一步自我反省

回想过去我们很想让孩子道歉的那些场景,多半他的行为或语言对第三人造成了影响,做错了又拒不道歉,我们作为家长会觉得没面子、很尴尬,觉得是自己没有把孩子教好,潜意识里也怕别人指责我们失职了,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这个时候,我们迫切希望孩子立刻、马上向对方道歉,以此在态度上有所挽回。若孩子不配合则会加剧我们的尴尬局面。

我们需要反省,此时此刻让孩子道歉,究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事情所带来的后果或影响。这决定了我们接下来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是一味强制孩子道歉,还是引导孩子学会道歉并处理好问题?

第二步理解孩子

孩子拒不道歉,一定有他的道理。有人会反问:“他能有什么道理?做错就是做错,错了就要认错!你这样做,岂不是包庇纵容孩子?”此道理非彼道理,而是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或想法。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事情和我们成人对此的理解不一样。孩子不道歉,也许是觉得对方侵犯了自己,自己没错,道歉有失公允;也许是觉得“你让我道歉,我偏不”,按照你要求的做就意味着自己输了;也许他也觉得错了,但道歉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不做;也许是家长、老师的轮番上阵劝说,让他觉得很好玩或者很烦;也许老是被说“这孩子就是不肯道歉”,自己也觉得“对啊,我就是这样的,能怎么样?”

孩子究竟怎么想,我们不知道,除非做进一步的深入沟通。但我们可以观察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和感受,他是像个小斗士一样气鼓鼓的,还是有些惶然、不知所措?是毫无察觉、无所谓呢,还是自己也觉得委屈,眼泪汪汪?

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连接工具——“共情”,我们接纳孩子此刻的情绪表现,和孩子建立心灵上的连接,为进一步理性沟通打下情感基础,即老话所说的“先通情再达理”。

TIPS:共情三句话

“我/妈妈/爸爸看得出来(知道/明白/猜),你现在觉得……(孩子此刻的情绪感受),是因为……(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希望/要是……就好了(孩子的愿望)。”譬如,前面小妞打人的事情,妈妈可以这样说:“妞妞,妈妈知道你很气愤(很烦躁),因为你不想在念书的时候别人跟着你念,你希望班上的小朋友都安静的听你念书,对吗?”

刚开始,我们也许说不准孩子的情绪感受词,也猜错了她的愿望,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改变过去“一上来就要她道歉”的做法,建立起连接后,孩子感到被理解,自然会愿意做进一步的沟通。

第三步明确不当行为

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不意味着我们接纳了他的不当行为。相反的,我们需要明确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让孩子明白哪些做法(包括语言和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譬如,打人的方式就不可以。

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接纳你此刻的生气或烦躁,但不意味着我们允许你打人。譬如,在公众场合玩耍时,长久霸占公共设施的方式不被接受,虽然我们明白你很想一直玩。譬如,对小朋友的玩具产生好奇是可以的,但粗暴弄坏对方的玩具不可以。

第四步允许孩子慢慢来

我们要鼓励孩子当面及时道歉,有些孩子当时没道歉过后仍会记得并懊悔,久而久之并非好事。简洁明确的告知孩子:“妈妈相信你会去跟XX讲对不起,妈妈在这里等你”。安静的等待几分钟,如果孩子还是说不出口,尝试直接引导孩子处理问题,“我们看看做点什么,可以减轻XX的疼痛/可以让XX不那么伤心了?”如果孩子仍然没有行动,回顾前面几步,在哪里可以做出改进?

如果错过了当下,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合适时机,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再行表达歉意,切忌强制、逼迫孩子道歉

第五步鼓励孩子

当孩子鼓起勇气向对方道歉,或改善了他的行为(譬如,生气时不再打人,说话时使用敬语时),一定要适时鼓励他。不是说“你太棒了”、“你真懂礼貌”等泛泛的赞扬,而是具体的描述事实即可。譬如“妈妈听到你和小朋友主动说对不起,你进步了”、“妈妈看到你刚刚很生气,但是没有打小朋友,而是……,你开始懂得控制脾气了”。这表示我们关注并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正所谓,“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想要孩子在做错的时候主动道歉、认错并加以改进,请平时在家中“手把手教”并“营造情绪安全的氛围”。

手把手教孩子

孩子不道歉,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我们需要清楚具体的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譬如,怎样才算是个有礼貌的孩子?需要我们细化教导,比如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可以用手指着对方,要先使用称呼,“叔叔、阿姨”,而不是“你”。有些家庭中有详尽的礼仪守则,具体指导孩子怎么做才算有礼貌。当我们责怪孩子“不会……”“没有……”的时候,想想看,我们有没有细致、具体的教过他们怎么做。

孩子不道歉,有可能是碍于面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感受。“你的彩带要是被人弄坏了,你心里也会觉得难受,对不对?”“你的手被夹了,也会很疼,希望对方给你道歉或者吹吹,对吗?”“要是你做错了事情,妈妈一巴掌打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孩子不道歉,有可能是不知道怎么道歉。除了一句“对不起”,还可以怎么做?用行动来表示可不可以?拥抱、安抚对方,用图画、书信、语音留言等,可以建议,也可以请孩子自己想,只要当事人双方接受就行。

当然,手把手教孩子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家长做榜样、做示范。如果我们平时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体罚过,那么我们应该向孩子正式的道歉,这既是缓和被伤害的亲子关系,也是以身作则示范怎么道歉的好机会。道歉时注意“简洁”、“真诚”两大原则,不需要过多讲道理、追溯原因,就事论事即可。譬如“妈妈昨天吼你了,没控制好脾气,妈妈向你道歉,你能原谅妈妈吗?”无论孩子做了多么让你烦恼抓狂的事情,吼人并不是好方法,它只能教会孩子以吼人的方式来对待让他烦恼抓狂的人或事情。

营造情绪安全的氛围

孩子拒不道歉、认错,很有可能是感到了担心害怕,“我干了一件坏事,我可能会遭到惩罚,为了避免,我不能承认我错了……”如前所述,孩子怎么想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做的是,在家中营造情绪安全的氛围,让孩子明白和相信:无论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我们都不会惩罚他,不会责骂他、吼他、否定他、打击他、讥讽他、取消他的权利、限制他的自由。只有这样,孩子感到安全,才会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做了“错事”、“坏事”,才会向我们坦诚。

情绪安全氛围的营造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一点点试探你,看看你如何反应,你的底线在哪里?当我们坚持以不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把孩子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情分开看待,把关注点落在解决问题上——“做错了事情?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承担后果,怎么改进,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久而久之,就能在家中形成情绪安全的氛围。孩子感到了父母的包容,也学会了担当责任。那么,他自然就没有任何顾虑去道歉,更没有必要去撒谎或推卸责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有拒不道歉的孩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