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对浪费和节约的不同感受

最近国家开始大力倡导光盘行动、拒绝浪费。

大到餐饮店,小到家庭。

2020年有点像梦一样,让我们曾经衣食无忧的日子,变得紧迫,虽然那种日子还没有到来,但我们感觉得到,茫然的未来有一丝丝冰冷的气息。

1.我们这一代

最近老公回家看见厕所的灯没关,总是一次次的提醒我和孩子要记得关灯,看见蔬菜和水果没有放到冰箱里,也要再三叮嘱放在冰箱里,说放外面容易坏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以前,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电视机总是开着睡觉,他说那样入眠快。家里所有的灯都点着,他从不主动关掉。

。。。。。。

停下来再看看过去这些年我们的生活。

想想家里是不是有很多不穿的衣服,扔了吧可惜,送人吧没人要,改改换成别的样式吧,不会改,能怎么办呢?

我以前经常带回老家,让妈妈处理,后来有一天,我发现她家的柜子里,装着满满的旧衣服。

咱们再来说说吃,我们常常为了吃什么而发愁,因为我们吃遍了这世界上的各种美味,我们舌尖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以前美味的东西,现在怎么吃都不香。

记得前两年猪肉很便宜,买肉甚至比买蔬菜都实惠,十几块钱能买一大块,我们家的菜盘里剩的经常是肉,那两年觉得猪肉好难吃。

可是这两年猪肉价格上涨,买点肉可是要几十块钱的,家里的菜盘里很少能看到肉啦,怎么可能剩下呢?

这个时候我们吃猪肉真挺香,大概是物以少为好吃吧!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质不再匮乏,甚至我们每天生活在物质泛滥的状态下。

不管有钱没钱,鞋子衣服过时了,我们必将之抛弃,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实体店里我们再换新的。

吃的喝的要是不合口味,我们必将之倒掉,换合口味的!

头发时间久一点不染不烫不剪,似乎我们就被扔到平凡的世界里。那怎么可以?我们要展示个性,和自我,所以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发型。

我们讲究吃讲究穿,讲究排场,我们同时也在品味着这个世界的每时每刻。

似乎我们真活出了我们想要的生活。

在大家眼里:未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不停止努力,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机会。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攀附在全球共同编织的网络经济线条上,我们就可以疯狂的舞动。

可是我们渐渐的也觉得失去了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

买新衣服不会像以前那样快乐;吃什么也觉得没有以前那么香;换个发型也觉得没什么新鲜的;家里多添了几样家用电器好像也都挺正常。

从没房到有房到换新房,从没车到有车到换新车,生活就这样变化着。

然而有一天,到了2020年,世界上降临了一种病毒,它将这个地球原本建立的到处都链接的网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瓦解的分崩离析。

原本全球经济共同体不在是原有的模样,突然有一天,很多东西不能再进出口,我们缺少的东西,不能进口,我们多的东西不能出口。

我们突然要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

记得当年我刚刚踏入社会,单位的领导开会,说我们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疯狂的时代要来临了!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世贸组织”是什么?没想到自己成为了那波浪潮中,被推着前进的一分子。

过去的20年,从毕业到工作,从成家到养娃儿,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总觉得哪里有点问题!可能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那么多满心欢喜,或者从旧换新的过程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

2.父母那一代

时间是个好东西,它能将这个世界不停的切换,切换到不同的年代。

每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和父亲,一盘菜,上顿吃完,下顿吃,如果不坏掉从不会扔掉的。

因为吃剩饭剩菜,我和姐姐经常和父母理论,告诉她们剩菜剩饭没营养,尽量别吃,但是我们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每次在饭桌上哪盘菜要是上顿剩下的,母亲就一直盯着那盘菜吃,因为她知道,她不吃,再剩下我们就会帮她扔掉。

如果真的把没有坏掉的饭菜扔掉了,母亲会很生气。

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

也是一位母亲,儿子经常给她买最好的苹果,但她舍不得吃,她觉得太贵了,吃了好可惜,总是留啊留,有时留坏了,又不免心生难过。

后来儿子再买苹果,就让卖苹果的挑卖相最不好的卖给他,有时他还故意把苹果弄得脏脏的,回到家里说是人家处理的,花了很少很少的钱,这回他的母亲开始高兴的吃苹果,觉得没花几个钱,又实惠又好吃,吃着自然也开心。

据说在上个世纪1959年-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人挨饿的年代。

当时认为国力的强大在于钢铁,于是全国炼钢,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最后造成粮食短缺和饥荒,所以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从那个挨饿的年代走过来的。

听父亲说他们小的时候,大人把玉米的心儿弄碎了,然后磨成面做饼子吃,什么野菜,榆树钱之类的都吃过。

我想即使了解过那段历史,也不足以理解父母的节约,因为他们看到了饥饿的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饥饿的滋味。

可能在他们的骨子里,倒掉的那些饭菜对不起当年他们自己那饿着的肚子。

浪费让他们有一种罪恶感在身。

另外没有谁比他们知道那每一粒米每一叶菜到底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劳累。

不是钱的问题,不是营养的问题,也不是舍得舍不得的问题。

3.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80后、90后可能只品味到:小时候想要点吃的、穿的,父母无法满足我们的滋味。

至于挨饿,或者饿死,那似乎不曾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过。

那么下一代,我们的孩子他们更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他们的苦在于: 整天写作业、学习、看不到电视,玩不到手机。

在这里想说一说,暑假里女儿读的五年级上册语文书里的两篇课文。

两篇关于亲情的课文,一篇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里面开篇写道: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是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这么多钱。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梁晓声《慈母情深》

另外一篇是吴冠中写的《父爱之舟》文中有一段父亲带着小作者在庙会中的一段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吴冠中《父爱之舟》

之所以把这两段文字拿出来说,是因为两个作者的童年都是那样的理解父母,知道父母不易。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理所当然的就让父母为自己去买。

而现在大多数孩子还没有张口,估计想要的东西早就到手了。

那么为什么以前的孩子知道父母不易,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

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赚钱很容易,因为父母花钱似乎也没那么难。

因为我们在他们还没有需要时就都早早的给他们准备好了。

我们总想让他们好一些,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在他们面前的东西都是那样的轻而易举的得到时,他们不会有珍惜的心理。

这并不怪他们,我们轻易得到的东西我们也不会珍惜。

所以说“珍惜粮食,不要浪费”说给他们听,他们会问:那么多粮食,干嘛要这样抠抠搜搜,没看见谁挨饿,没看见谁过的不好呀?

多少孩子不问家事,不问父母,只想着自己。因为他们看不到父母受苦受累的那一面。

而我们这一代父母正是被改革开放的春风,互联网的浪潮,推在浪尖上的一代。

我们没有多少钱,但我们看着浪尖上有钱人畅快淋漓的生活,我们身在其中。

我们没吃太多祖辈那样的苦,但我们整天也在为着自己的那点事业奔波不停。

唯恐从浪尖上掉下来被卷进大海的深处。

我们的孩子看不到。甚至我们自己也看不清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撑不住的时候,或者喝点酒临时麻醉一下,或者钻进手机里去短暂的遗忘。

其实,倒不如带着孩子说说我们的生活,说说这个地球的未来,说说大海平静的时候,远比这浪尖风口要好得多。

让孩子看到生活真实的一面,不是想要什么就会来什么,也并不是什么事都很糟糕。

而是要知道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了什么?

这样我们自己学会驾驶属于自己生命的那只小船,无论是在浪尖还是风口,我们都能安然的回到平静的海面。

同时我们也教会我们的孩子,也一样能够驾驭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条小船。

我们停止浮躁焦虑,平静的对待生活,我们节约身边的各种资源,戒掉各种奢侈浪费。

我们和平的对待世界上每一种生物。

也许那些美好的东西自然会慢慢回到我们身边。

古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企业和国家,我们珍惜我们自己创造的一切,才能把我们创造的化为力量一直的奋斗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代人对浪费和节约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