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发展变化中的新疆

      1949年以前,新疆处于原始、落后的农牧个体经济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来,新疆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变化巨大。这些发展、进步和变化为新疆在新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一、综合指标

      1、国民经济综合指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69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增长7倍,年均递增10.5%。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地方财政收入74.4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增长9.4倍,年平均增长11.8%。

二、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水利建设方面。到1999年,共建成水库472座,总库容70.2亿立方米,建成渠道31.62万公里,年引水量近460亿立方米,使全区94%以上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

      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建设方面.1999年原油产量为1739.65万吨,天然气为31.06亿立方米,已建成一次原油加工能力930万吨∕年,可生产石油化工产品350余种,20多个产品销往太平洋沿岸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全区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为395万千瓦,发电量为169.3亿度。

      交通建设方面,全长975公里的南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南疆地区长期不通铁路的历史,改善了南疆的交通运输情况。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全长460公里的兰新(兰州—新疆)铁路西段建成通车,使第二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缓解了新疆铁路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矛盾。到1999年,全区已开通15对国内直通旅客列车和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国际列车。公路建设方面。到1999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为33484公里,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全区各地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在民用航空建设方面。到1999年底,新疆航空公司已拥有21架飞机,包括波音757、伊尔86、波音737、300、ATR—72等,座位总数为3700个。开辟国内国际航线59条,总航程15万公里。邮电通讯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通讯网,拥有了世界上先进的通讯技术装备。

      在其他工业方面。1999年全区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6万多家,产品2000多种。1999年全区工业总值802.09亿元,年均增长12.6%。已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导,以纺织、食品、建材工业为支柱,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机械、化工、森林工业等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适合新疆区情的资源型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疆的石油、化工工业已成为带动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农牧业稳步发展

      农牧业是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与许多山区的盆沿地带,绿洲成片。这些盆沿地带,水土光热资源充足,于是便被开发为农田,这就是所说的“绿洲农业”。近年来,耕地面积已扩大到333.3万公顷。1998年粮食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区粮食总产830多万吨。甜菜、水果、蔬菜等连年增产,畜牧业快速发展。目前,农牧区

人均稳步增加,农产品总量充足,社会有效供给增加。

      新疆的棉花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连年夺得皮棉单产、总产、品级和调出全国第一。棉花总产量14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以每年6.7万公顷和20万公顷的幅度增加。新疆已建立了吐鲁番、巴楚、麦盖提等11个优质棉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20万公顷。基地已形成了经营管理、技术推广、良种繁育、收购加工等综合服务体系。随着棉花基地的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发展新疆棉纺工业的相关政策,使新疆棉纺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

      新疆草原辽阔,现有草原面积5726万公顷,约占中国全国草原面积的22%,其中牧业用地4994.06万公顷,并拥有不少食草家畜品种,是中国仅次于内蒙古的第二大牧区。已育成和推广了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羔皮羊、白绒山羊、伊犁马、新疆褐牛和瘦肉型新疆猪等优良品种,还引进了外国的优良品种。1999年,全国 牲畜年末存栏4396.54万头,其产量肉类81.36万吨,羊毛6.76万吨,奶类70.43万吨,分别比1978年改革开放时增长77.5%、7.5倍、1.2倍和12.4倍。

      四、社会事业前进

      1、民族文化。新疆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即是古代中西商贸交往的必由之路,也是亚、欧各国古代文化的交汇之地。各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发展,写就了新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1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学者、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编纂的《突厥大词典》,喀拉汗王朝著名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都曾引起世界学者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有三大史诗著称于世,新疆是蒙古族叙事长诗《江格尔》的故乡,也是格尔克孜族民间长诗《玛纳斯》的流传之地。同时,其他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也都被大量挖掘出来,尤其是《阿凡提的故事》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被誉为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音乐创作的智慧和才能,全曲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演唱时间长达24小时。在温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题材的民歌浩如烟海。维吾尔族民歌热烈奔放,听后令人回味久长。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赛乃姆》、《刀郎》、《夏地亚纳》、《萨姆》等独具特色,而大型的歌舞《麦西来甫》则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现在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90个,公共图书馆70多个,博物馆23个,文化馆90多个,市县以下文化馆站800多个。1958年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培养文艺事业专门人才的新疆艺术学院,为自治区各级文化单位输送了大批文艺骨干。同时,艺术创作异彩纷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和各类艺术作品评奖中,新疆有许多作品获奖。《天山彩虹》、《木卡姆先驱》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大型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轰动全国。电影《不当演员的姑娘》获得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并荣获1985年土耳其举办的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优秀影片奖;故事片《买买提外传》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优秀影片奖和第八届金鸡特别奖;故事片《阿曼尼莎罕》和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也分获国家级大奖。此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美术、舞蹈、音乐、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的达数百种。

      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十分重视,《福乐智慧》、《维吾尔族古曲诗选》、《纳斯尔丁·阿凡提的趣事》、哈萨克族的《阿肯诗选》、《司马古勒诗选》、《哈萨克族民间图案集》已先后出版。

      随着新疆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近几年,各族艺术家带着精彩的音乐舞蹈、杂技、电影等艺术远涉重洋,先后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友好交往,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同时也扩大了新疆多民族文化艺术在国外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新疆成为中国历史文物荟萃的地方。古城遗址及埋藏的木简、文书,各种精美的丝绸、棉、毛、麻等纺织品,墓葬中的千年古尸,辽阔草原的石人,天山中的大型岩画等都完好保存至今。近百年来新疆发掘的文物有数十万件,其中部分精品仍流落国外。

      陶器在阿尔泰、塔城、木垒、和硕等地的古遗址中出土了距今3000年以上新疆最早的陶器。其形状有陶罐、陶壶、陶杯和陶盘等,许多都带耳把,色调多为红色陶衣上绘以黑色,花纹以三角纹为主体。东疆地区出土的彩陶,从形状、图案到制作方法,均可看到受到甘肃地区彩陶文化的影响。

      铜器新疆境内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距今2500至3000年左右的铜器,有刀、锥、斧、镜、马具及各类装饰品。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高方座承兽铜盘,是距今约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珍贵文物,高32厘米,上为方盘,中央有形似狮子的双兽,下为方体喇叭状高圈足,上下焊接而成。现在新疆博物馆。

      古钱币新疆出土的古钱币有汉代五铢钱、和田马钱、波斯银币以及龟兹铜钱、察合台银币等。汉代五铢钱的发掘说明当时全国货币统一,古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和田古钱币上的两种文字反映了当时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多民族祖国大家庭的和睦;波斯银币更说明古代中国同波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

      印章1958年在沙雅县发现的“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朝政府颁发给西域羌族长老的印章,铜质方形,高3.5厘米,宽2.3厘米,汉文篆书,证明汉代西域已为中国版图。1775年,清朝廷为表彰土尔扈特部十多万人千里迢迢回归祖国的爱国壮举,颁发了七颗银质官司印,叫土尔扈特银印,现存新疆博物馆。

      木简、文书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附近遗址发现了一批汉朝木简(前206—220年),主要记载了当时驻军和有关屯田的情况。随后,在新疆各地陆续发现了古代民族文字的木简和书简。其中在高昌故城附近发掘的400多座墓葬中出土的3000多件以汉文为主,还有回鹘文、栗特文等民族文字的文书,被学术界称为吐鲁番文书。这些文书把晋(265—420年)至唐(618—907年)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制度、法律纠纷、宗教信仰有及丝绸之路上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均一一展现在今人面前。

      2、科技教育。新疆共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00多个,拥有各类科技人员40多万人,形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队伍。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科技成果共计3265项,其中30%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科技部门每年组织安排实施100多项农牧业科技攻关项目。科技在新疆工业经济增长工中的贡献份额已占32%以上。目前新疆借助科技力量已初步形成石油与石油化工、食品、轻纺、能源、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体系,10年来,已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技术150多项,开发300多种新产品。新疆的科学事业有鲜明的地方经济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振兴新疆经济和繁荣新疆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新疆目前已建幼儿园800多所,小学7100多所,盲聋哑学校近10所,普通中学1780多所,中等专科学校100多所,高等院校18所,设置专业100多个。职工技术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蓬勃发展,现有成人高校40多所,成人中专90多所。已经形成了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卫生、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师范、幼儿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每年全区有400我万名儿童、青少年、成人和盲聋哑人在各级各类学校受教育和培训,全区教师队伍有31万余人。

      3、医疗卫生

      到1997年末,全区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614个,病床7.2万张,卫生人员总数12.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9.8万人,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核磁共震、颅脑及全身CT、大型X光机等已成在全疆医疗机构中普遍使用。新疆地域辽阔,70%的人口在农牧区。现在县县建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机构,还建立了乡镇卫生院762个,村卫生室819个。乡镇卫生院床位达到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各族农牧民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此外,中医民族医药有了较大发展,全区已建立中医民族医药机构77所。到1998年末,自治区已建立5所医学等院校和25所中等卫生护士学校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占到总数的34.94%,一批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目前,一个包括医药、预防、保健、卫生和药品监督、医学教育、科研等机构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卫生体系已基本形成。

      4、人民生活

      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工是在本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今它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今日新疆壮丽的自然风貌与绿洲良田、戈壁新城并存。人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漂亮服饰,装点着现代化的城市。乡村集市贸易一派繁荣景象……这一幅多彩的画面,展示了当代新疆人的生活。

      近年来,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999年,城市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8元人民币,比1992年增长了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元人民币,比1992年增长2倍。城乡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由1992年的11.42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农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由12.05平方米增加到16平方米,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副食品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居民餐桌上丰盛的饭菜,都显现着新疆人生活的变化:大部分家庭的饮食消费正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即主食下降,副食上升。群众的消费结构模式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表现为吃穿等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逐步下降,消费趋于多元化。现在居民个人安装电话、配制电脑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拥有率为98%,洗衣机为88%,电冰箱为75%。农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也不断增多,其中每百户电视机拥有率为63%,洗衣机为20%,收录机为58%。组合家具、录像机、影碟机也开始大量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在国家在关怀下,农村防病改水工程超额完成,解决了872万人和2450多万头牲畜饮水问题。两年新增通电乡79个,乡镇通电率达91%。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