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笔记(11)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句话有三个大师级人物不同的解读。

    朱熹认为父母在,做为孩子一定要顺从父母,父母去世了自己成为父母,这时候要看言行举止是不是尊重已经逝去的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生前的朋友亲戚是否还交往,教诲是否牢记践行,没有完成的心愿是否继续完成,是否继承发扬父母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做到一点,就是孝了。

    鲁迅认为,子女要超越父母,不能一切顺从父母,现在都想培养出听话的孩子,但是少了独自挑战的能力,这是社会的悲剧。

南怀谨先生认为,父在观其志,主要是看这个人的父母本身的道德品质如何。

如果父母都是偷鸡摸狗的,做子女的怎么能够“父在观其志”,某种意义上,子女一定要有是非之心,否则就会模仿父母,沾染恶习,必须与父母的志、父母的行划清界线,否则就会陷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出来打土洞”的恶性循环。

个人比较偏向于南怀谨先生的志的解释,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态度。所以自己要成为一个懂教育的家长,要成为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父母,这样我们的子女才会心悦诚服,萧规曹随,这样父母创建的家业、家风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做父母的,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有些家长的恶劣行径都让人毛骨悚然。媒体常常报道出有母亲自己要寻死,又担心自己的孩子留在世上受苦,就将自己的孩子给杀死了。前段时间播放的泰剧《迦百农》,一个12岁的男孩却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了自己!乍看很荒谬,但看完整部电影,就会让人反思是否生了孩子,就能成为父母?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这个职业是一辈子的修行,自认为没有哪个行业比父母这个行业更累心累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的父母给我和弟弟树立了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我的父亲在我十四岁那年去世了,这之前父亲的好名声传播方圆千里,是有名的公认的好人。母亲对长辈的孝顺,对邻居的友善,在各个村庄也是非常有名的。到了我和我弟身上,不爱计较,吃点亏就吃点吧。所以家庭的感情一直比较牢固,没有太多的是非与争吵。今天的自己,也希望能继承父亲和母亲乐于助人的精神,帮助更多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笔记(11)做一个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