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的意义——《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叶嘉莹先生

陈道明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在钱钟书家里的见闻:“他们家没有录像机,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话,你知道唯一他们家最响的东西是什么吗?药锅子。你在他家可以闻到书香,你在他们家你可以听到安静,你在他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从容。你会突然间感觉到,你在那个文化面前,狗屁不是。”

对,你会突然间感觉到,你在文化面前,狗屁不是。这也是我看完《掬水月在手》这部文学纪录片以后的最直观的感受。

《掬水月在手》讲述了中国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一生。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磨难。1924年出生于军阀割据的北平,少年丧母,作为长姐的她既要读书,又要照顾两个弟弟。当时北平沦陷,时局动荡,日本军队呼啸而去的声音就像冬日里的风声,听得人心寒;青年时,叶嘉莹曾因政治迫害而生活难有着落;结婚后丈夫逃亡到台湾,结果丈夫被捕,她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到了老年,生活似乎终于要开始安稳下来的时候,女儿女婿却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厄运三番五次的打击,她却从未屈服于命运,反而是在命运重压下,得到了磨练和洗礼,在精神上得以解脱。

我们常觉得叶嘉莹先生的诗美,在她的解读底下,那个蕴藏着万千意象的诗词真美。但其实这些美的背后,包含着的却是先生满满的愁苦与忧思。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白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回头看看,太史公老人家早就下过断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读书,不保障命运可以好好地对待你,但是书读多了,可以保障你能够更好地对待命运。”

白岩松一句话道尽了求知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知的意义——《掬水月在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