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ght写作打卡—w4 如果朋友圈有关闭功能

在台湾几日,被问及最多的是“你怎么不发朋友圈?”、“怎么都不发你自己的照片?”问的多了,也只好发几张照片意思一下,让我在朋友圈有那么些存在感。

和我同行的女生们,出门打扮都是亮色系衣裙,每晚回到民宿,也都是忙碌拿着照片修图,发朋友圈,告诉整个世界今天的行程。而我也被她们吐槽过很多次,穿着太素,的确一眼望去,我的行李箱全是黑色衣服。

是什么原因,让我并不怎么愿意晒自己?又是什么,让她们每日必须发朋友圈?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了每个人都需要认同感。通过各种方式,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被尊重、被赏识。朋友圈的存在,以及点赞功能,很能激发被大众关注的意识。甚至用朋友圈塑造个人形象,给自我增加标签,就意味着“我是个怎样的人”,“看我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了。

可是我的生活,为何要晒?以及被关注后的结果又是如何?就如同我并不是很想了解别人晒出的生活,也不会对我造成任何影响一样。

那么发朋友圈的意义在哪里?大家晒生活的目的各自不同,但我更愿意去相信有那么一些人,只是为了记录生活,以及记录背后承载的更为深厚的意义。

分享即为快乐,曾有那么一些动容时刻,我也被无法取代、难得又珍贵的朋友圈所感触,由衷感谢发达的网络科技,让我们能第一时间分享到快乐和感动。

可是倘若朋友圈有关闭功能,我能否做到?再重回那篇文章,讲的是《戒刷朋友圈十日有感》,它更想表述,在没有修炼完毕自己的“定见”之前,选择暂时戒浮躁来源,以及所有被动接受的碎片信息。

那么朋友圈正是代表性的存在,如果没有朋友圈的存在,也许我的这篇文章早已打卡完成,不至于被催着交稿;如果没有朋友圈的存在,我囤积的那些好书,早该一本本被消化掉,不至于让这些书躺着毫无归处;如果没有朋友圈的存在,很多未完成的事宜,也许早该被合理安排好了,不至于拖延。

但有人说,我真的无法真正离开朋友圈啊,它是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如果一旦离开,我也会焦虑,甚至慌张,就如同出门没有带手机一样。我仿佛离开了主要社交渠道,我怕不合群,不入流,跟不上大家的话题。

但我若有足够的“定见”,我可以完全自律到不在朋友圈花过多的时间,仅仅只是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会否有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我知道哪几个公众号质量高,更是一波清流,我就设置置顶,重点阅读;那些在朋友圈做微商,或者整日发一些不怎么有营养的内容,那我就选择不看。以及我宁愿在大部分时候,保持沉默,面对满眼刷屏的信息时,我依旧可以保持足够的“定见”。

要做起来或许很难,在浮躁的社会,可以保持自律,简直是难上加难。也许若干年后,大家放弃微信,又有一种新产品衍生开发,我相信,应该会有那么一种随时开启和关闭的功能,以及大多数人会选择关闭这一窗口。

因为能面对自我内心的窗口已经够小了,再也无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在无谓的人和生活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inLight写作打卡—w4 如果朋友圈有关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