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看班级文化建设

第一次接触班集体创优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疑惑,班集体创优到底是什么呢?它需要考核什么呢?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告诉我,它通常考核两个部分,一是中队课展示,二是班级文化风貌。读本书时我总是把班集体创优与班级日常生活重建联系在一起,我注意到在班级日常生活的内部资源开发中,正饱含着班级文化的内容。

一、班级文化内容

一个优秀的班级必定是有文化的班级,而这种文化不仅是外在表现,还有内在蕴含。李嘉诚教授在书中指出,在班级文化改革上,需要关注的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两类。

显性文化顾名思义是看得见的,例如把一些文化符号张贴在黑板上,墙壁上来提醒同学们。而班级隐性文化则体现为一系列看不见,但可以体验到的班级文化精神。两者中显性文化非常容易得到,但隐性文化往往来之不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为了布置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我们在教室设置了两个图书角,而且墙壁上张贴了学习标语,教室外墙壁上也有着八个大字:入室即静,入班即学。一次早操时,校长表扬我们班标语贴得很好,鼓励大家向这句标语看齐,我听了不由得汗颜,因为这句话我们班的学生也并没有做到,我想这正是隐性文化没有到位的体现吧!

二、班级文化建设

如何增强文化建设内容的综合性,体现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加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我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了。使显现文化与隐性文化之间是相互支撑的,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既要有对重大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又要在最微观最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渗透于体现。”初读到李教授的这句话,我不禁感慨,这真的是一种上天入地的能力啊!但仔细想想,这似乎并不是什么不可达成的,我粗浅的把它理解为是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能力。知识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力量,一种价值,而我们这些老师正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但是作为老师中的班主任,我们似乎又比桥梁更多了一种工作——教授学生过桥的办法。

书中提到的文化引领,文化渗透,文化点化,文化开发,文化示范等几个方法,正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必由之路。这几个方法不是简单的将文化传授给了学生,而是给学生思考实践,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建设转化为具体的学生文化生活,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的体悟、积淀、推进与自觉。

三、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开展

一节主题鲜明的班队课,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缩影,也是一次学生素质的展示。其实在我们的班级生活中,班队课通常会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比如消防教育、禁毒教育等。有一次班级建筑教育的主题队同学的一句话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哦,又是禁毒的队会!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的扎进了我的耳朵。是啊,这是因为这类主题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缺乏针对性,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开展此类活动时,也就缺乏了内在动力与创造性。

如何变革主题教育活动呢?李教授指出,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项变革就在于形成基于具体班级学生群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回归教育的具体性。仔细一想就知道这条要求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每一个学生群体都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过的事情不同,所以需要的主题队会也并不相同。这对班主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在设计组织主题做活动的时候,要直接建立在对本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对学生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保持充分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群体的发展。

在这方面我想我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我总会以很大的努力去解决事件,对他进行个体教育,但却缺乏群体性的学生研究。记得一次,同学们作业总体质量很差,我不由得发出感慨:啊,这群孩子怎么搞的?现在想想这种感慨是不是太过于肤浅了一点呢?是这段时间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这段时间有什么特殊的新鲜的事,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吗?针对这件事,是否可以开展什么有效的措施呢?相信正如李教授所说,随着学生班级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呈现实现转化更新,那么主题活动也需要随之更新,这样才能够永远保持着创生之势。

同时李教授还指出,班级活动还应该具有综合建构性和长程系列性。这也提醒我,通过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来促进学生成长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努力。我想一节成功的班队会,来源于具体的学生生活,而且在具体之上综合建构,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多次开展,步步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看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