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读书分享1

第一章 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特性

人际关系里最重要地就是确确实实了解对方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要理解话语里的潜沟通,势必离不开文化背景,成长教育的大框架背景。

中国人说话往往摸棱两可,我们主张“逢人只说三分话”,同时又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关系一般,交情不深的人往往只言三分,与关系密切,交情深厚的人往往知无不言;中国人讲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这么个意思,用对方听的懂的语言,适合彼此当前关系的语言去沟通,切不可越级,这样的沟通方式是最恰当的

人际关系的交往本来就是一场语言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我们察觉了他人的意图,也流露了我们的想法,意义在语言内涵的框架内被我们锚定,使得沟通成为了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你精通这个语言的游戏,你只有用心去想话里的含义,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短短几个字,足够让别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耳朵听不懂的时候,就要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结果呢?你看着办吧!

举个书中的例子,“随便”这个词用的场景很多很多,但每个场景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是它的最终意义无不指向“在和谐中找到合理

你去主人家做客,主人说:“今天没做什么好吃的,你就随便吃点。”这里的随便就是让你合适地吃点

你问对方想喝什么饮料,对方说随便,这里的随便就是交给你合适地处理,如果你真的以随便的姿态点一份饮料,对方是能察觉出来的,你可以点一份饮料,然后说出缘由:这个还蛮好喝的,你可以试试。这样会合适一点

对方请我们吃饭,问我们想吃什么,我们也可以说随便,这样既给了对方面子,又留了商量的余地

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能符合合理的标准。我们一方面不可以随便说“随便”,另一方面也不能够随便理会或处置别人的“随便”,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随便说“随便”的。



先赞成后反对,先反对后赞成,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攻心”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手法。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中国人说话永远不会一刀切,因为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中国人基本上说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

中国人相信,公开表示赞成或反对,事实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迂回打听等方式来加以判断。若是因为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赞成也不敢反对,那就是心术不正,终将被别人厌恶,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前程。合理地赞成加上合理地反对,才是正当的行为。

再尚未看清局势之前,试探是最安全的做法,贸然判断必然会使自己陷入他人的框架之中


在人际交往前,先弄清楚对方是谁

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差别对待”,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说什么都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那就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的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却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圆通地处理人际关系

圆通就是“面对现实”,“负起责任”,另外加上“不伤害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就是圆通。

“面对现实”和“负起责任”可以用理智和科学来处理;“不伤害面子”却需要以感性和艺术来协调。

第一,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

第二,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变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如何正确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一生中的必修课,一些人之所以人际关系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察觉到别人微妙的情绪,不能够圆通处理人际关系,语言游戏也不只是话术那么简单,只有深入语言游戏的内核才能够悟透人际交往的本质,这也是语言游戏神秘且有趣的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际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读书分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