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后感

有两本《学习之道》,如果说芭芭拉的《学习之道》更加侧重于术的话,那么乔希·维茨金的这本《学习之道》则更加注重于道。这本书也是堪称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整本书,看似是作者的自传,其实里面很多都是作者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和感悟。

翻开乔希·维茨金的履历,也是堪称天才级的人物,他6岁开始下棋,曾8次获得美国少年国际象棋冠军,13岁拥有国际象棋大师头衔;16岁,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将其经历搬上银幕,拍成电影《寻找鲍比•菲舍尔/王者之旅/天生小棋王》;18岁,出版第一本为国际象棋初学者的指导用书;20岁,开发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象棋程序《象棋大师》;22岁,开始研习太极拳,他师从William C.C. Chen,属于杨氏太极拳一派。赢得了几次美国国内的比赛及2004年在台湾举办的太极推手比赛的世界冠军头衔。

那么乔希·维茨金所说的学习之道又是怎样的一个道呢?

核心之道——树立正确的理念

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德维克博士(Carol Dweck)对智力有“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的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的人往往将智力看成是天生的,成败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事情,当他们取得成功时,他们会说自己的智力就是如此,我就是一个聪明的人。而当某一次突然失败临近时,他们会很容易说,自己的智力也就这样了,再努力也没有用,很容易就会自暴自弃。

而属于“渐进理论”的人,则倾向于认为每一件事情获得的成果都是自己的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往前走,通过科学练习,新手终会成为大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具备更加长远的眼光,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放弃,反而会将每一次失败当成一次很好的总结的机会,为下一次挑战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正如作者所说的:

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不论好与坏)中有所心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都能走得很开心。当然,真正的挑战是,面临着危险或在战斗中受了伤,如何能继续保持这种长期视角。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恰恰就是学习之道的核心所在。

方法之道——科学训练

乔希维茨金小时候就展现出了国际象棋的天赋,那个时候,他没有接受过训练,只是在公园里和各种业余选手较量,这也养成很好不良的习惯。等到他的父母给他正式请了教练,才发现专业和业余真正的差别所在,专业的选手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来解决个人的一些弱点。作者小时候的棋风非常犀利,非常具有进攻性,这些优点让他在业余选手中能够大杀四方,但是这个过程中,他还是表现出毛躁的缺点,专业的选手就需要克服这种缺点。

布鲁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办法?我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呢?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呢?

方法之道——划小圈

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作者在学习太极的过程中,慢慢的摸索出了一套方法,那就是将看似简单的一拳,他能够将它分解到细节上的每一步,“直拳力量大,能量来自于身体的底部,通过左脚,左腿,躯干,再逐渐达到右侧的背部,再通过肩膀,三头肌,最后经过我右手的第二和第三个指关节打出去。“他用慢动作将每一个细节都训练到位,从而掌握每一拳的要领。

这就是一个学习精细化的过程,发掘每一个细节,不断打磨,从量变到质变。我们常说读书“先要把书读厚,然后再把书读薄”,刚开始读书时,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做扩展,联想发散,弄清楚其机理,以及前因后果,反复练习,直至内化成我们我们自己的知识。掌握了一本书的主体机构后,然后将每个知识点举一反三,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书自然就读厚了。

精细化的过程是要找到重点,死磕重点,如果只是重量不重质,就不会有进步。一年阅读一百本书,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阅读,还不如精细化阅读一本书。只注重划大圈,只知道大概,在面临之际复杂场景时,就会原形毕露,无法应对。

方法之道——组块

所谓组块,就是将几个零散的知识点合成有意义的、较大信心单位的加工过程。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工作记忆单位为4-6,提高记忆力的一种方法就是组块。比如,让我们记住E,L,E,P,H,A,N,T这个几个字母,我们会觉得有点困难,但仔细看会发现,其实这几个字母其实就是英文单词,elephant,知道这个单词之后,我们再记住它非常简单了,这就是一个组块的过程。

在当今这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广博,这个时候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作者提出的:应该怎样引导并使用这些信息?作者认为这是通向精英最核心层面的门户。

这个时候,组块的方法就显得越发重要了。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各种技术水平的象棋手前摆上随机棋局,然后让他们在空棋盘上恢复出刚刚看到的棋局。结果显示,水平高的棋手能够恢复出更多的棋子。然而,如果之前摆下的棋局是没有意义的,是完全随机混乱的,那么结果就不是这样了,大家恢复出来的水平基本一致了。这是因为高手已经将棋盘的一些特定布局信息组块,一些有意义的棋局,只要他们一看到,就能快速恢复出来。

临场之道——软区域

软区域,可以理解为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应对突发事情的能力。当你正在静静思考的时候,突然旁边响起了刺耳而且是你不喜欢的音乐,当你正在潜心工作,突然你的女朋友打电话来向你提出了无理的要求,当你为第二天的比赛做好所有的准备,结果到了比赛现场,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如果你紧张,你需要刻意去保持平静,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是处在一个“硬区域”,作者告诉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心平气和的对待一切发生的事情,甚至能够将这些意外发生的事情为我所用,这就是“软区域”。高手比赛中,任何一个意外的变化,谁最先能适应,最不受影响,就更有机会笑到最后。

我们来看看作者自己是如何做的:

当时我正在费城参加比赛,一首歌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这是我意识到,我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思考。由此,思考棋局时我一直跟着歌曲的节奏走,整场比赛我下得很有激情。从这一刻起,我勇于面对困难,开始训练自己,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具灵活性。我意识到,在顶级比赛中,我不能指望周围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平心静气应对嘈杂声

如何训练这种软区域呢?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刻意制造一些复杂凌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自己仍然能够心平气静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临场之道——漩涡效应

作为一个竞赛者,我们在比赛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意外的出错,很多一旦突然出错,就会不知所措,陷入混乱或者恐慌的状态,然后紧接着接连出错,这就是陷入了“漩涡效应”。因为错误发生了以后,人会习惯性地呆在之前的情感舒适区域,可是也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预感,事情已经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关键时刻需要保持冷静,来几个深呼吸,或者脸上拍点冷水,都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小窍门来让我们冷静下来,理清思绪,丢掉包袱,再次轻装前进。

临场之道——释放压力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拥有一个从容的心态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临场发挥时,更加需要压力能够得到释放。而压力的释放,应该是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是长期学习的根基。有一些不错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保持从容的心态。

(1)每天花几分钟做做深呼吸,做一些简单的思维练习;

(2)每天花十分钟冥想;

(3)如果允许,可以练练太极,瑜伽;

(4)间断性工作。

如果想要自己成为一个细水长流、有长足发展的表现者,这些小的点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为我们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忽视了父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作为父母,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作用。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接受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实施正确的引导。孩子失败了,如果父母安慰说:“这不要紧,没有关系。”,显然这是没有理解孩子,如果不重要,孩子还会那么沮丧吗?如果每次都是不重要,孩子的雄心也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如作者所说:

一位真心的,懂得理解、不断鼓励孩子的父母或教练能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小孩子得到释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作为大人,我们要自己承担责任,培养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勇敢出发,全力以赴,胜不骄,败不馁。事实上,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我们便无法从挑战中有所收获。成长源于对决的那一刻。唯有推动自我,探寻自身能力的极限,我们才会收获,才会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之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