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预言应验了......黄金西汉--小而强、小而美

金银铜铁4:西汉迷你通史

古老的预言应验了......黄金西汉--小而强、小而美

前情提要

上一集是比历史课本更精彩的「秦朝迷你通史」,带你走进秦朝。

 

汉朝是黄金时代,小而强,小而美。

重新诠释传统、安顿社会(动机)

秦汉是一个制定规范的时代,政府铸造新格局新制度,重新安顿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演变成建立在「地缘行政管理」上的郡县制;以周天子为代表的贵族集体统治,演变成大一统的专制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号称要重新诠释传统思想文化,把它放进一个能适应新制度的模式。


扭曲「君君臣臣」(偏差)

新儒学、活学活用(复古),这口号很漂亮,却只是个口号罢了。实际上,把几本儒家著作吹捧成睥睨天下的「五经」(经典),并且兴建学校、带动舆论,用洪荒之力让经学(研究五经)成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从汉朝绵亘到清朝。


这些道德伦理观念「罢黜百姓,独尊皇帝」,跟远古传递、孔老提倡的人本思想传统恰恰相反。


远古:为百姓服务

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尚书》《诗经》记载,远古中国知道人没有善,所以仰望上帝的善,靠上帝抑恶扬善。在那个黄金盛世里,上帝是神州的主宰,好人得到祝福,犯罪以后必须忏悔。中国人在这种纯洁的信仰里,得到向善的力量,朴实而自然地生活。


百姓是国家的重点,上帝根据百姓的感受,祝福或惩罚他们的领袖。帝尧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穿麻衣,住在亲手搭盖的茅屋里。他认为帝王有什么好威风的呢?应该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帝尧鼓励百姓对施政提出一些建议,也尽量采纳。帝舜、大禹、商汤和周朝初期,也都真诚地治理国家,造成一千五百年的盛世。


孔子:重视人的价值

孔子不论在肉体或精神上,从没有跪下呼喊万岁。他具有人本(民本)思想,重视人性和人的价值,希望教育同胞成为正确的人。

孔子主张人本思想

他主张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长官在刮别人胡子(要求部下)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的刮干净(负起责任)。君王要努力扮演君王的角色,官员就会上行下效。父亲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责任,儿子就不可能敷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人类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天子(上帝的孩子),但百姓数量庞大,构成国家的基础,因此比政府、君王更重要。政府的施政重点应该放在照顾百姓,得到民心就能凝聚整体的力量,成为强国(「仁者无敌」)。

孟子主张仁者无敌

董仲舒:纲常理论

「董仲舒哲学」采取法家的「三纲」观念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把孔子的「君君臣臣」逻辑扭曲成「纲常理论」。


白虎观会议站在这个基础上,用神权为君权、父权、夫权背书,形成「帝制神学体系」,确立「君为臣纲」(君王至上,官员必须绝对服从,不顾对错、生命、家族和同胞)。另两句同样诡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理论很吓人,它把「天下人的天下」变成「一个人的天下」,无条件让皇帝得到世袭绝对(无限大)权力,摆出天神儿子的架势,掌握官员和百姓的生死祸福。


年轻的国度(反弹)

武帝在刘彻在位几十年,把汉朝从鼎盛时期变成一个穷国。还好西汉刚刚建立,国家处在上升的势头,汉人心态普遍年轻,勇于尝试、探索,并没有被官方哲学愚弄或阻挡,他们反倒阻挡了皇帝的荒谬。


刘彻晚年,秦末的景象再一次出现,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延烧到全国各地。刘彻赶紧颁布《轮台罪己诏》,放弃作战,改善农具和耕作技术,把焦点重新放在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


黄金西汉(灵活的头脑)

汉人用灵活、独立而超越愚弄的思考能力(头脑),重新诠释传统文化,也跟邻国来往,吸收各方面的优点并且付诸行动。汉朝像黄金,小而强、小而美,坚贞而耀眼,为后代的扩充打下扎实的基础。


看看这些例子,你就会了解黄金西汉了。


陆贾:学问、技术空格不必拘泥权威

陆贾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权威的技术和理论是用来参考、融会,不是用来崇拜的,更不应该用来自我设限。「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为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书籍不一定根据孔子思想,诊断不一定采用扁鹊的药方。不必拘泥权威,只要综合各家的强项,根据实际状况,权宜地参考、采用。)


霍去病:铁马奔驰、旗帜翻飞

霍去病23岁去世,却死得其时,死得其所。

霍去病心里燃烧着迫切感,在河西、漠北虽然负伤或患病,却若无其事地拼搏下去。凯旋之后没有痊愈,两年后(23岁)病重,离开人间,他并不觉得遗憾-- 把颠峰状态的力量倾注在沙场上,用全部的热情来捍卫同胞,这样的生命虽然短暂却达到目的了,可以说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时。


大学毕业的年纪,霍去病就耗尽力量,从战场上毕业,走向人生的尽头。那个沉默而傲岸的影子,以及铁马奔驰、旗帜翻飞的征战,却刻画在千古的记忆当中。只活23岁,却长命两千多年,这是一种超越的境界。


这影子象征着年轻人的心愿: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朝王维〈少年行〉)


译文「担任禁军保卫京师,又跟随骠骑将军远征渔阳。

边塞的军旅生活,怎么会不辛苦不危险呢?

即使牺牲了,侠客的风骨也会传到后世。」


卫青:真正的传奇 在心里

卫青在放羊的山上,认识了造物的主宰。既然上帝肯定他,就不必接受任何人的否定。因此在童年受虐待,却没有灰心,反倒锻炼得强壮而灵活。在青年时期被陷害,却没有怀恨,反倒培养出指挥大部队的警觉和魄力。


在壮年创造「沙漠风暴」,却没有傲慢,反倒尊重人才、体恤部下,让部队发挥长处,提升它的价值。在老年失意甚至失望了,却没有气馁,反倒更能思考人生的意义,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次又一次遭到欺压,卫青难道不气愤吗?但是他告诉自己要冷静、要振作起来,才能为自己争口气,为同胞解除被欺压的命运。


真正的传奇,不在那些脍炙人心的战争故事,而在卫青心里。他在屈辱里长大,本来很有理由沈沦的。黑暗的声音不断在心里回荡,鼓励他在失败里切齿,在成功里得意洋洋。但是更大的使命正在等候着他,因此他一次又一次面对风雪打败了心里的敌人


张骞 让东亚遇到中西亚

中国人的胸襟素来开阔,然而千山万水阻隔,只能零零星星地往外探险。大部分探险家还没跨足山外的山、见到人外的人,就在途中倒毙了。从张骞开始,东亚遇到中西亚,并且间接地遇到欧洲。


张骞开通丝路,连接东西。

武帝根据张骞的足迹和建议,开通洲际道路丝路(silkway),成为东西贸易的大动脉:

﹡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横跨新疆戈壁(「北路」走天山北侧,「南路」走南侧),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阿富汗(大夏)、西亚的伊朗(安息,后来叫波斯)和伊拉克(条支)。


﹡接下来,西亚商队取道水路或陆路前往意大利(东罗马帝国,中国人口中的「大秦」或「犁轩」),或者往南前往印度。当时中欧班列还没兴建,西亚从「中欧转口贸易」赚取暴利,建立了阿拉丁神灯式的奢华国度。

 

照顾外国人

丝路沿途有白雪皑皑的高山,也有无垠的大漠和盐碱沼泽。现在是汉朝,生产工具简单,交通工具落后,商人、旅客、使者和学生顶着流沙、风暴和冰雪的危险,骆绎不绝地跋涉。「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使者不断地往来奔驰,外国商人天天路过塞下)。


汉朝有泱泱大国的风度,武帝对官员很残酷,对外国客人、移民特别照顾,从甘肃(国内)到新疆(国外),沿路设置驿站,维护丝路的畅通。「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沿路)起(设置)亭(驿站)。」东西之间在驼铃声中,大规模地互通有无,商品思想文化都彼此激荡。


几年前南匈奴归降,武帝赠送一千多万两白银,让他们安顿在水草肥美的地方。现在大批外国人已经住在长安了,得到全方位的礼遇。


实验主义者的伟大

这些都要感谢张骞。他是中国的头一个外交部长,深入不毛,走过天山,翻越帕米尔高原,俯瞰澜沧江大峡谷,把丝绸的华美带给罗马,把石榴的甘甜带给同胞。何必在战场上厮杀呢?东方和西方互相激荡,文化和生活自然会变得更充实。


六十岁出头,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命,文字纪录少得可怜,教科书也只用寥寥几句话,交待这些改变时代的事迹。张骞几乎没有写进小说、戏剧或幻化电影主角,看起来有点落寞,但他其实并不需要从舆论来的声势或夸奖。


这就是实践主义者的伟大,没有留下多少探险纪录,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震耳欲聋的名声,只顾着埋头耕耘,却在东方促成一个伟大的国家,让汉唐宋元和平崛起;在西方促成一个强盛的大陆,让欧洲冲破教皇的封锁。

 

负责走下去,不负责走到哪里

张骞认为,「走下去」(keep going)是他的责任,「走到哪里」不是他的责任。把自己交付给国家和同胞,是一种活泼而充满挑战的生涯。他不愿意封闭在安逸或利益里,这种生涯看起来活跃,却没机会突破,实际上是沈寂而孤单的。


只要听上帝指挥跨出一小步,总能走出心里的一片璀璨,到达某个地方(get somewhere)。即使只走到半途甚至曝尸荒野,仍然能传递一份气节。

 

飞将军的觉悟

李广是「远远望过去,立刻能在一群人当中找到」的那种体型。他在种种面向都高人一头,连个性都那么争强好胜,从小就是个「拼命三郎」,希望能优秀、能出人头地。


终身不肯停下来,永远在跟自己竞争(要求自己进步、再进步),跟人较劲(不愿意落后),跟命运搏斗(期待老天爷主持公道,让优秀的人出头)。即使失败了也不认输,照样要轰轰烈烈地走到最后一步。


空有才干和努力,却落到「蒙受冤屈、用自杀表达抗议」的下场,真是天地不仁哪。李广的灵魂气呼呼地往下冲,地狱门口冒出一股火焰,差点把他烫伤。那股火焰多么灼热啊,跟他心里的怒火一模一样。


李广开始沈思。老子的后人渐渐失去那份开阔,不能大鹏展翅、跟造物同游,反倒陷进形式主义的狭隘里,以为优秀必须用胜利出人头地来证明。他终身跟人争、跟老天争,渴望能出人头地、为同胞社会发挥才干和热忱,是不是搞错了?


李广经过一生的奋斗和挫折,在临终找回老子的开放。他的名字叫广(宽阔),真正的宽阔能超越个人的层次,为同胞谋求利益,这才是人生的正道啊!何必争强好胜、自认为是大英雄呢?李广的怒气消散了,离开愤怒的火焰,心情轻松起来,往天堂上升。


司马迁--越过龙门,进入开放和宽阔

司马迁撰写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历史-- 刘彻刚刚登基,在积极求富求强当中,流露出一些自私的野心。然而汉初从黄老走向儒家,目的应该在经世济民、造福苍生,而不在实现个人的野心哪!司马迁拿起春秋之笔,在猜想皇帝能容许的范围之内,把事实记录下来。

司马迁

 

史家的记录皇帝只能阅读,却没有权利修改。刘彻咽下这口闷气,后来找借口整肃司马迁,把他逼到濒死的境地。


不能改变现在,却能改变将来

司马迁出狱之后,表面上像钟摆一样稳定,然而彷佛跟人生割裂了;出门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才能脱离命运的黑暗。


这样的耻辱,让司马迁跟正常的生活隔绝,也跟整个社会隔绝。人生已经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动力了,难道应该对黑暗投降,忘掉兢兢业业的准备,放弃终身的志业吗?


司马迁拿出山西人的顽强,从困难里抬起头,仰望天边的一道彩虹。身体被摧残了,心灵却不需要屈服;身体被隔绝了,心灵却照样能遨翔。


他甚至渐渐开始感谢黑暗了,这命运让他跟一切隔离,进入完全的绝望和安静。「不到黄河不死心」,一个人如果还有什么办法,就不可能执行苍天托付的重责大任了。只有进入绝望和隔离,变得失落、彷徨并且昏昏沉沉,才能打开心灵,跟智慧和力量的源头联机。


司马迁在黑暗当中,思考个性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咀嚼从远古到现在的经验,并且付出整个生命,传递真理的薪火和自己的心得,创造了永恒的价值。

司马迁传递真理的薪火和自己的心得,创造了永恒的价值。

 

未完待续

下一集报导「为全世界铺路的汉朝产业、科技」,接下来还有「东汉、唐、宋、元朝迷你通史」,带你走进一个个朝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老的预言应验了......黄金西汉--小而强、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