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冷冷清清的世界里风风火火地活?

上世纪90年代时,蒋勋在电台主持一档名为“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他以当时所接触的社会现象作话题谈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随后,节目的音频被刻录成光盘,捐给了监狱中的受刑人。很多受刑人正是靠着这些音频,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获得了些许精神慰藉。2008年,联合文学将音频整理成文字,形成了《生活十讲》一书。

我初读这本书约是半年前,读完后,深深为蒋勋沉静平和的思想观念和流畅清丽的语言风格叹服,当时就想,等有时间时再拿起精读一番。最近我又读了一遍,读完后,发现对于书中传达的很多观点仍没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仅是结合自己有限的生活的经验,有了一些片面的感悟。我想,这该是一本枕边心灵读物,能在我们需要时,时时给予慰藉。

在当下阶段,我该如何为这本书做个总结呢?正在我思索本文的标题时,脑中冒出了木心的那句话:“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而本书所探讨的“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爱与情”等话题恰恰透过对生活现象的冷静思考,帮助我们找到一种平衡的力量,继续努力的生活。

01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有了孩子后,我一直在想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为此,我带着孩子读绘本,帮他报了艺术、体育等课外辅导班,下班回家后又马不停蹄地检查孩子功课,为他取得好成绩而高兴,为他考砸了而生气,心情就一直这样起起伏伏着。孩子有时也很不耐烦,会跟我顶嘴,闹脾气。我想,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能从开始就出现了偏差,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

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坚定自信,减少因“比较”带来的情绪波动。蒋勋认为,教育本身是对人的关心,学校不应该是只是“豢养考试机器”的场所。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走向幸福的人生。今天,我们也拿同样的话教导孩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考试成绩与人生幸福从来都不是简单对等的关系。

新闻常常有关于学生自杀、弑亲的报道,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我们除了感慨现在的孩子过于脆弱外,也应该考虑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孩子内心自我衡量的标尺出了什么问题?

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若能以这样平和的心态看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也许我们和孩子会更为平和自信一些。蒋勋说,自信之人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可能会羡慕、敬佩,但是回过头来,还是能“安分地做自己”。或许,我们的教育应该着力去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这种坚定的自信。

帮助孩子找寻生活的智慧

一直以来,我们总习惯于认为,某某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出身名校,那么其一定具有较高的素养。然而在职场上,这样的人却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和称职的管理者。因为社会是个错综复杂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的有序运转需要我们练就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力和恰到好处的沟通力。这些能力绝非走上社会那一刻才开始习得的,而应该来自于从小阅读的文学作品,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细微观察,来自于反观自我时的深刻思考。

他在书中说:“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都放在学业上,则必然没有分配出更多的精力在对人性、世俗的理解上,也就难以关注到道德修为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这是教育真正需要警惕的部分。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蒋勋在替朋友上大一舞蹈班的课时,为了认识这些学生,让他们画自画像。当学生在做这个作业时,几乎一半的人都哭了。他们透过镜子看到了内在寂寞的自己,这个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当学校、社会一时难以提供给孩子心灵告解的安全空间时,或许父母应该俯下身来,做孩子倾诉的对象。

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太忙了,忙得连自己内心的声音都听不到,更何谈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呢?我自己也是一样,每次辅导完孩子功课已经筋疲力尽,当孩子拉着我陪他玩游戏时,我都会找借口推脱,让他自己去玩。我发现自己好久没有问过孩子“你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你今天课间和谁一起玩了”之类的问题了,似乎我已忙得连类似这样交流的时间都没有了。我想,这是一种极为不好的现象,孩子正在慢慢长大,如果一直不做这样的交流,那么总有一天,他于我而言将越来越陌生,我们之间也必然渐行渐远。

我想,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应该慢下来,让彼此关于学习的关注点缩小一点,给心灵休憩留出更大一点的空间。

02

我们该如何自由的生活

我们习惯于把实现财务自由作为生活自由的标志,然而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到底有多少呢?中产毕竟还是社会的少数人群,大部分人还是普通的上班族,挣着一份不多不少的薪资,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我想,所谓自由的生活,应该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信仰,减少些对物质的追求,多一点对精神世界的探寻。

找到正向的生活信仰

说到“信仰”,我们总习惯将之与宗教、政治信念一类的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信仰是一种生活的理念,一种行事的道德律,正向的信仰能确保我们不会行差踏错,不会迷失于现实的洪流之中。书中说到,一些在学校里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孩子,在路过树林中一间小小的土地庙时,会突然双手合十,弯腰一拜。蒋勋认为,这样的行动就是信仰,这颗种子会在他为非作歹的时刻帮助他找回自我。

人是需要信仰的指引的,即使那些平素嚣张狂妄之人,若有什么令他信服的东西,那么他也不会时时恣意妄为。生活中,我们会见到不少手握权力的“聪明人”,他们头脑灵活,处事圆滑,善于利用制度和规则的漏洞为自己谋利,而且自以为不会被人察觉。这些人的行为恰恰是缺乏信仰的表现,若对手中的权力没有敬畏之心,那么权力有一天也会将自己推入深渊。

我们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生出了不该有妄念,自己的眼神是否依然清澈,内心是否依然纯净。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对外在世界的予取予求,纠正一些偏误的观念,收敛一些不当的行为。

培养自我思辨的能力

这是个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当出现一个社会热点,就会看到媒体上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又被疯狂转载和讨论。然而,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他们观念的奴隶?冷静独立的思辨能力,何其重要。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面的,不能因为孩子跳楼,我们就简单指责父母的管教不当;不能因为一个恶性刑案的发生,我们就去指摘社会不公平的体制……有时,我们需要摈弃一些“上帝视角”,客观地分析背后的原因,并进而调整自身这一个体的行为。

蒋勋说,在教科书中,诸如文天祥《正气歌》之类的文章都在讲一种伟大的,有使命的感的“死”,当一个学生读完后问老师“那官要做多大才应该死”时,他想,悲壮的美感教育可能未必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学生如果问出“可不可以不死”,将“可以死”或“可以不死”作为思考时,问题才会得到平衡。所以,面对一个现象、一个假设时,我们应该多去进行一些思索,而不仅仅是复制粘贴,人云亦云。只有获得了自我思辨的能力,才能在思想上获得真正的自由。

役物,而非役于物

前段时间,“文和友”入驻深圳东门商圈。连续好多天,很多人顶着烈日排好几个小时的队,仅为尝一尝某网红奶茶。他们真的缺这杯奶茶喝吗?其实不然,只是大众都太容易被商家愚弄了。如果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物化”的,那么对于心智能力较弱的大众来说,不免形成对网红商品趋之若鹜的消费观,轻易被物质所奴役。这种奴役也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

深圳是我生活的城市,这里经济高度繁荣,物质极大丰盛,但我始终觉得欠缺一种深厚的人文气息。当然这和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关,深圳是由小渔村发展而成的大都市,四十年的时间里,万丈高楼平地起。时至今日,“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已经深深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然而,经济起飞带来的是人文关怀的缺失,这里若能有更多的博物馆,更多的古建筑,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那么或许大家可以真的稍稍放慢脚步,来欣赏城市的人文与精神之美,来感受生活的宁静安逸。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的力量,来平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驾驭内心对物质的追求,让物质以适度的方式为我们所用,而不为物质所奴役。


最后说说

生活有如一往无前的江河,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江河中载浮载沉。看似周遭热热闹闹,实则空无一人,这是个喧嚣的世界,同时又是个冷清的世界。愿你我都能找到生活的信仰,继续一个人的风风火火,我想这该会是对生命最高的赤诚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冷冷清清的世界里风风火火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