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看待余华《第七天》

前言:2014年4月12号,余华凭《第七天》获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余华的写作,勇敢而不偏狭,幽默而不乏庄重。他的小说不仅揭示现实,也创造一种现实,并通过不断重释小说与现实的复杂关系,续写今日的文学中国。可是有的读者直接就提出余华的《第七天》是江郎才尽的作品,这部带有新闻性质的写作不能称之为小说,那么真的如此吗?《第七天》到底描绘了怎样的世界呢?这部用荒诞来揭穿现实的小说我们真的需要好好读读。

一、“荒诞派”文学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诞派小说经常用象征、暗喻来表现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荒诞派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者和突破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存在主义文学深深影响了荒诞派文学,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孤立的,被投放到一个陌生的宇宙,失去了固有的真理、价值和意义,这种人生一开始就是虚无缥缈的,到结束依然如故。而“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

二、《第七天》中的社会群像

《第七天》描述了一个灵魂死后七天之内发生的事,一个孤魂游荡在死后与现实的世界,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述现实世界和死后世界的小说,而这两个世界的碰撞给我们带来了真实。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养父兄弟姊妹、鼠妹与伍超、肖庆、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这些些人物都与杨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在余华的笔下,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物,比如李青因为貌美而经常出席公司酒会的情节,杨飞与李青的婚姻分道扬镳的故事,生父生母一家和养父兄弟姊妹都在利益问题上而产生的矛盾,鼠妹与伍超的地下室生活,这些都直逼真实。文章还涉及到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各阶层各方面的问题。所以部分读者会认为余华江郎才尽,评论这部小说只是新闻式的写作,是碎片化的堆砌,这未免太过偏颇。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说:“网友之所以会认为余华只是在做新闻剪报,是因为余华写的是我们已经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太真实,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远远没有讲清楚,不愿意讲的东西。”

三、现实中的荒诞,荒诞下的温情

余华:“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大巫见小巫。”

1、现实太过荒诞

跟着杨飞的视线,我们走进现实,殡仪馆分三个级别,豪华贵宾室、贵宾候烧区域和普通候烧区域。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死都死不起”,那些等待的“贵宾”大肆炫耀着自己的昂贵墓地,而坐在塑料靠椅上的“普通人”抱怨着墓地的高价。这些“人”虽然逝去,可他们的遗体还在人世,真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攀比。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了很多新闻化的语言,把新闻事件写进小说。通过简洁的语言就写明一个个事件,在暴力强拆事件中死去的夫妻,火灾死亡人数瞒报,死婴事件(“医疗垃圾“),案件错判,乡下的柏油路都是为上面的领导下来视察才修的……这些都是通过杨飞串联起来,只有魂魄在游荡的他可以洞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死者世界)。

这也是《第七天》的特色之处,通过一个人(魂魄)的视线来揭露现实,而那些细节描述更显真实。

2、人间总有真情在

现实虽有些荒诞之处,但还是有丝丝温情,余华的话语并不只是讽刺,有些文字很有温度,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杨飞的父亲杨金彪就是个极致善良的代表,把杨飞从铁轨带回家抚养长大,为了养育杨飞,一辈子没结婚。“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

看多了风花雪月的爱情,“鼠妹”刘梅和伍超的爱情好像没有那么让人动容,他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住在地下室的他们食不果腹,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普通人的日子,现实却经常遇到各种状况,后来刘梅“自杀事件”登上报纸,报纸说她是因为男友买的山寨“iphone”而自杀,又是一个让人唏嘘的虚荣心作祟的小女生。其实刘梅没有想跳楼,她只是在生气,站在楼顶的她时间过长,脚一滑就摔下了楼。报纸为了博人眼球,让这场“自杀事件”取得了关注。现实中的人们不知道前因后果,更不可能知道后续。刘梅的男朋友知道后痛不欲生,选择卖肾,只为帮刘梅买一块墓地。刚开始,她死了,他活着,这是一场离别;到后来,她有墓地被焚烧,他没有墓地只能游荡,这又是一场离别。

四、死者世界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悲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小说的结束之处,这段杨飞和伍超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在余华的笔下,死者世界是公平公正的,那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每个人都很善良,并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死无葬身之地”里的人没有墓地,他们在那里过着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生活,谭家鑫饭馆照样开张。这个地方就像是现实人类努力追求的世外桃源,没有嘲讽,没有攀比,前世的仇恨也不会带到这个世界,在这里众生平等。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余华的《第七天》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很多的争议,有名作家的新作品势必会有人拿来和他以前的创作进行对比,那么这到底是平庸之作还是扛鼎之作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该如何看待余华《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