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的4月16日发布了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7本,加上电子类书籍的统计,也还不到十本,相较于隔壁的邻国日本的几十本,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很多人一说起读书,就觉得需要大量的集中阅读,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那么多时间?还有的人想读书而不知道该怎么读,更有的人一拿起书就头疼。
关于阅读,我想说一声,亲,这里有一片止痛药,你要不要试一下?
今天介绍的这本《高效能阅读》就是这样的一片止痛药。
这本书的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先后在知名广告公司和唱片公司工作过,后入职咨询公司,并与其他作者合著《“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整理的艺术3》等作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来源,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它应该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而不是被迫去接受。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洪水,如何将书中和网络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 阅读的习惯
学习上的成就感和热情会影响你对学习的热情,一旦能使用到书中的技能,会更大激发你阅读学习的动力。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作者原尻淳一位我们提供了一些让你和慢慢爱上读书的好方法。
1. 预先了解
想看一本书又不敢开始?
别着急,在开始的阶段你可以去提前了解一下作者,查询一下书籍的创作时间和背景,特别是作者自己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当你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再开启你的阅读之旅。
2. 读书你做主
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要先从简单易懂,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始。如果你的数学不好,却非要从《几何原本》开始看,那可能会断送了你和其他书的缘分。
就算开始了一本书,你也可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看。从中间开始读?跳着读?读到一半不想读了?
没问题!你读书你做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些都属于你作为读者的自由权利。
3. 创造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阅读环境的喜好,有人喜欢头顶有阳光,有人喜欢窗边有月亮,有人喜欢在图书馆,有人喜欢去咖啡店,这都是个人专属的特点,为了有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条件去阅读。
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在晚上开着台灯读书,如果外边在下雨那就再好不过了,那么如果白天外边很亮的情况下想读书,我就会拉上遮光窗帘,打开专注的背景雨声,感觉就和晚上基本一样,可以愉快地阅读了。
二. 阅读的进阶
阅读的目的是自我需要,是阅读使我快乐,而不是完成一个任务。如果总抱着“我一定要看完这本书”的想法,恐怕阅读起来也是困难重重,那么当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书时,怎样才能更高效地获取信息呢?
原尻淳一从以下几点给出了建议:
1. 阅读方法:
重视目录:鲁迅先生说过,“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足见目录的重要性,拿到一本书,先阅读目录和前言,把握整本书的结构,确定自己应该怎样阅读。
使用便利贴:在关注的内容上进行标注,方便自己读完后做整理。
随时记录:有的人觉得珍惜书,不舍得在上边划线或写字,有句老话叫做:“看书不划道,等于瞎胡闹”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在看书的过程中随时记录下你当时的所想,特别是看第一遍的时候,这是你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带着感想或疑问往下读,会加深对书籍的理解。
2. 多种阅读模式:
听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阅读书籍也有了新的模式,除了纸质书籍,现在还出现了“听书”的方式。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耳朵去听,一些书评创作者将一本书进行细化解读,再由朗读者录制成音频,听书者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软件听取录音,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这种方式的出现可以帮助读者提前对书籍内容进行了解,也适用于听觉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当然,不管用什么方式去看去听,都要带着心。
互助学习:一个人看书太孤单?那就一群人一起看!现在有很多读书会,可以加入或自己创建一个社群,和一群小伙伴一起阅读,定期举办线下读书会,或者网络分享会,不但能够让你的读书变得更快乐,了解他人观点,同时也能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圈子。
3. 知识的立体化:
职场专业人士想要积累自己的专业技能,需要在相关方向内进行垂直化阅读,深耕自己的领域,形成”思考的主场“。对于如何精深自己的主场,垂直型阅读有一个阅读的黄金比例,那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阅读要占到你总阅读量的70%,对专业的周边领域的阅读占20%,剩下的10%留给随机的未知领域。
三. 阅读的产出
很多人常常觉得一到写文章或者报告的时候就觉得脑子里空白,常常感到思维枯竭,那是因为书读得不够多,阅读量不够大,或者说是信息的获取不够高效。有输入就要有输出,以前的只专注于阅读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信息时代,现在我们阅读,是为了更多更好的产出成果。
阅读书籍,不仅仅是看过了就结束了,而是从中获取信息为我所用。阅读完一本书,应该有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想,或者书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发现凡是我写过书评的书,都印象特别深刻,而我以前看过而没写过书评的,现在有的已经想不起来了。
如果有条件,原尻淳一建议我们给自己的信息建一个数据库,不论是上传至网络还是纸质版的,凡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收获,或者喜欢的文章,都可以分类整理到自己的数据库中,你总是会需要到它们的。
台湾著名学者李敖的整理方法就是这样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自己买书都会买两本,一本用于收藏,一本用于制作自己的数据库,他会把用于制作数据库的这本书拆分开来,把自己需要的内容剪下来进行整理分类,遇到自己需要什么信息,马上就可以从库中调取。
而当你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有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了自己海量的数据库,那么也许就到了更高的阶的产出—创作自己的作品。
我们不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方法,也从书籍中对自我的认知和成长,它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看完这本《高效能阅读》之后,我觉得自己今年阅读100本书的计划很可能会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