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1.利率的替代效应[中央财大2009研]答:替代效应是指利率变化使得家庭在消费和储蓄的选择上发生变化:当利率提高,则家庭放弃一个单位的现时消费C,而带来(1+I)C的将来消费(I为利率),居民因而减少了现时消费。这是一个关于跨时选择概念。利率对货币需求也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分。如果当前的利率水平提高,则预期利率水平将下降并从而债券价格将提高,这就会鼓励财富保有者冒较大的风险——少持有货币,多持有债券,这是利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

2.流动性陷阱[中央财大2004、2000研;武大2002研;人大2000研]答: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3.货币需求函数[金融联考2002研;中央财大2002研;华中理工大学2001研]答:货币需求函数是指描述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函数,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建立货币需求函数主要为满足以下三个用途:一是用于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响,包括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的程度;二是用于验证货币需求理论分析的结果;三是用于预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货币需求量及其变化的方向,作为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依据。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变量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类: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他变量,其中规模变量是指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这类变量主要有财富和收入两种;机会成本变量即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除上述各种变量外,影响货币需求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可测量和不可测量的两种因素,可测量的因素有货币自身收益率,不可测量的因素有制度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等。比较典型的货币需求函数有:(1)费雪方程式MV=PT。式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2)剑桥方程式Md=kPY。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P为价格水平;Y为总收入。(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式中,M1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L1 、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的代号。(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Md/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实际恒久性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为货币预期收益率;rb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为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dP/dt)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4.流动偏好[上海财大2002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3研]答: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成负相关。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投机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这样,有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L)就可以表示为:L=L1(Y)+L2(r)。

谨慎动机[北邮2009研]答:谨慎动机也称预防动机,是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根据谨慎动机持有货币,对个人来说是应付失业、患病等意料不到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其目的在于预防不时之需,或者准备用于事前没有料到的进货机会。这种支出都是突发的,不确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