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与“改写”——他们如何面对躺平

近日,有一篇文章《躺平即是正义》文章火了,而这位作者也被奉为“躺平学大师”,文章中他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每月衣食住行花销200上下,一年工作一两个月即可。

“躺平”这种主动降低自己的生活需求与物质欲望来换取精神安逸的方式和“内卷”要求的在一个封闭系统里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的方式恰恰相反。也正因为此,躺平似乎成为了一种面对内卷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如果把躺平看作是上述的定义并严格按照定义去看待躺平这种行为选择的话,大多数人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的确,躺平在此定义下只是个人的一种低欲望生活的方式选择而已,充其量扣一个“容易满足”“斗志不高”的帽子。

可是,躺平一词自诞生以来,其概念内核“低欲望”就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改变。首先是《躺平即是正义》的全网删除,抹杀了躺平一次的起源。这是“误读”躺平的第一步:使躺平一词无源可溯。

躺平一词失去了源流,其本义也就失去了权威度,因此,“误读”的第二步就开始了:给予躺平一个符合自身利益要求的第二定义并使其替代原有的定义。不妨看看下面这句话:



不难看出,躺平被打成了“奋斗”“积极”的反义词,被打成了“认命”“消极”的近义词,从中性词被拉到了贬义的词域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利用了第一步做到的“删去源头,解构躺平本义的权威性”,使躺平可以被随意误读;

二是利用了“他者”的误解。躺平的主体—青年人眼中的躺平和他们的父辈眼中的躺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躺平的改写有意趋合于父辈眼中的躺平定义:不奋斗,不努力,不积极.....以此来换取父辈阶层的反感,导致两个不同年龄阶层对于一个词语定义的论争。

而只要引起了论争,躺平的意义稳固性就更加脆弱,只要牢牢地把握住那一批上层的,父辈的人群的支持,让他们以为在这种“误读”下“看似理解”了躺平的意义,改写躺平就成为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就是改写躺平的第三步:把躺平与某种不可拒的人神共愤的情绪对立,使躺平成为不可选的选项。

比如“78岁科学家拒绝躺平”“22岁解放军战士xx追击罪犯数公里,年轻人的世界没有躺平!”等等标题,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观点:躺平这种不奋斗的行为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不负责任,是一种不爱国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不可容忍的价值观。于是乎一批官媒笔下的“六合青年”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不躺平”的青年人的飒爽英姿。

可是面对着关于这群“六合青年”的宣传时,我却看到了“三和大神”的影子。真要说“躺平”的定义问题,喝着一块钱挂b水吃着五块钱挂b面的“三和青年”,奋斗了吗?奋斗了,一个月千把来块的工资,睡在网吧也愿意工作下去——不工作就没饭吃。

那么,按照这种改写后躺平的定义,看来是不该歌颂“六合”,而应该歌颂“三和”的。但愿中国青年都向“三和青年”学习,摆脱躺平向上走!

回到躺平的本义,即使躺平真的是作为反抗内卷的策略而横空出世的,又何错之有呢?试问那些反抗躺平的人,就拿清华大学的那位贵教授来说,假如大学采用末位淘汰制,淘汰每个学院最差的五个教授,考核标准依照学术成果,教学质量,学生匿名评议来统计的话,估计他就说不出“躺平不可取”这样的话来了。说到底:

站着说话的人不腰疼。这让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诗:

你的母亲是樱桃/我的母亲是血泪。

写到这里,改写躺平的策略完全暴露了,可是还有几个问题等待着更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是不是已经忘了“躺平”最初的定义?从“低欲望”的生活追求到“不爱国”的社会废物,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种改写何以如此顺利?

以及,我们会发现,把一些不合他们的利益或者“危险”的词语与“不爱国”相挂钩似乎是一种很常用的改写策略。

那么,当代青年的爱国情绪和民族主义情节,是否正在沦为一种被上层建筑所利用的工具?

愿我们都能安然躺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读”与“改写”——他们如何面对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