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勤劳的一代人正在老去,中国将迎来剧变?

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举世瞩目。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向这一大批人致敬:他们是农民工兄弟。他们是一个卑微的人群,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石。

农民工的出现始于八十年代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后释放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残酷”的户籍制度存在,他们中大多数人为城市建设奉献了半辈子,却始终无法在城市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也许有人认为,大多数农民工是“没有能力”在城市落户。但其实这所谓的“能力”,只不过是人为设置的制度障碍而已。在这片土地上,人生而不平等,出生的那一刻,许多人已经被贴上标签。谈到农民工这个话题,我不得不吐槽一下。

四月底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2018农民工监测报告。

数据显示,农民工总量呈现三种趋势。

第一是增长停滞。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亿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几乎停止增长,而且比上一年少增长了297万人。

第二是老龄化加重。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2.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近五年呈逐年提高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80后已经占据了农民工群体的“半壁江山”。2017年,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40岁,50岁以上占比重为32.7%。这意味着十年内,当下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将退出劳动力市场。

第三是农民工回流加快。乡内就业和本地就业的1.15亿人,这个数据到比上一年增加了103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打工的减少了204万人。

这几点比较好理解,也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经常说的中国人口红利,其实就是指农民工这几代的人。他们被称为廉价劳动力,地位卑微,没有话语权,又“老实本分”,当然是最理想的工人。现在这一拨人已经老去,伴随而来的是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衰减。

农民工回流加快,这个现象有必要剖析一下。

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很重,每年春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蔚为壮观。在外漂泊总不是办法。一般而言,平均35岁会外出打工,而过了45岁就倾向于回老家了。

再加上这几年技术升级,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很多大工厂都用机械手臂替代了人工,这些上一代纯劳力的农民工逐渐被淘汰,他们也不得不离开东部发达地区,而返回乡里。

还有一个原因是随着国家对落后地区建设扶持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收入也逐渐赶上来了。

2018年农民工月均收入3721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月3300元。农民工的收入已经接近城镇的中等水平。现在工厂明显感到工人请不起,干一两个小时收入三四百,而且还经常给老板脸色。城里土著也很羡慕那些工人,按点收费,想干就干,不想干休息。

从地区收入上来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955元,中部就业的月均收入3568元,西部收入3522元,东北地区就业收入最低,只有3298元。

很显然还是东部地区农民工收入最高。但是东部的生活成本也更高,尤其今年是房租不停上涨,最后一算账,发现外出打工越来越不划算了。而且,越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农民工可能越没有归属感。

放眼未来,农民工回流,对中国经济转型也是有利有弊。

不利的地方是,随着经济观念市民化,劳动密集型和重体力劳动行业很难吸引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加入。90后农民工、00后农民工会继承父辈的事业吗?我觉得这个比例很小。

在平时和一些企业交流中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想在工厂里打工,他们宁愿每月少拿几百块钱从事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他们觉得工厂打工很难熬得住。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年轻一代的城乡差异已经缩小。

有利的地方是,农民工回流,能给农村复苏注入新动力。我这里说的农村不是所有的农村。现在国家很重视新农村战略,这里的新农村是那些经济有潜力、能承载新增就业人口的地方,其实是一些新城镇。即使是回流会来的农村人口,也会流向那些有工作岗位的地方。中国消费升级的主力就在新农村。

还有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大部分传统乡村将会消亡。随着三四线城市落户放开,还有一大部分回流的农民工会进城落户,人口向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还会持续发挥作用。除了大城市周边及拥有少数拥有独特自然资源的旅游区外,大量村镇将会失去人口支撑和经济活力。

在为中国崛起奉献了三四十年后,”农民工“将会成为历史名词,而我们的国家亏欠这批人太多。后农民工时代已经开启,面对这种变局,我们准备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勤劳的一代人正在老去,中国将迎来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