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语文这样美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国内最火的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参加撒贝宁的《开讲啦》节目,遭到台下一位嘉宾的质疑。

嘉宾:易中天老师,您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上,这样刷存在感是不是不务专业?

易中天:我是利用我的业余时间参加节目的。在我参加百家讲坛的时候,我没有耽误一节我在学校的课。今天参加这个节目,我已经退休了啊!我是用人家钓鱼的时间来参加节目,这有错吗?还有,我参加节目,这叫不务正业吗?这只是叫不务专业吧?又有哪一条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做自己专业的事情呢?

要说“不务正业”的老师,恐怕非成都新都一中的语文老师夏昆了。

说起夏昆,估计没多少人认识,但是看过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的朋友们,肯定记得那个大胡子,他就是夏昆。他在那期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一举成为擂主。

在教育界,他算得上是另类的人,爱弹吉他、爱唱歌,他的最大愿望不是出书,而是出专辑。

从1998年以来,他在自己的班上给学生们开设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三门课后,遭到过许多人的质疑,当时有人说他抢了别人的饭碗。甚至有人说他:语言老师做这些事,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他也曾去背教参,也曾为了分数而努力。不过,多年的教学经历,让他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他坚信,成绩很重要,但人不是为了成绩而活。他相信有些东西可以超越这教室的四面墙,穿越高中的3年时光而陪伴学生一生。

他出版的书有《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等畅销书。而《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是夏昆把他近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融入到他的书里,是他教学经历的见证者。

现在,让我们走近夏昆,走近语文,去领略中国语文之美,从而爱上语文,成为更好的人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这首《山居秋瞑》,短短4句话,把我们带入画境中,感受绘画美、音乐美和诗歌的美。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是流传至今的佳篇,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他的画现在故宫博物院还有收藏,是无价之宝。同时,他又是音乐家,精通各种乐器。

有一次有人把一幅乐工演奏画给他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几段的第几个拍子的演奏。

有人不信啊,就叫来一些乐工演奏,演奏到王维说的那段时,叫乐工全部定格,一看,还真的跟画上的一样。

王维的画和诗是结合在一起的。苏轼都说“看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读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诗画同源”,诗、画、音是相通的。美的东西一定是相通的,音乐、中文都是美好的,把它们结合起来,让人既能感觉到音乐的美好,又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好。

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绝大部分老师一般都是按照教参照本宣科,学生们一般都是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真正领略其中之美的恐怕少之又少。

另类的夏昆,一改往日的语文教学方式,把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请进课堂。

在他的语文教学中,有课前5分钟诗歌鉴赏,晚自习有音乐鉴赏或电影鉴赏,并且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已来完成。

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文学与艺术之美,更让学生在查资料、做幻灯片、演讲的实战过程中,get到了实用技能,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同时,也让学生们懂得了把握机会的重要性,懂得尊重舞台。

不是所有的机会都会等着你,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旦机会来临,只有全力以赴去完成。

夏昆不仅把诗歌、音乐、电影请进课堂,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变的,有趣的。

如果问你学语文最难的是什么?恐怕许多人回答的是“文言文”吧。

文言文好像离我们太远,我们看不懂、读不通,好多字都不认识。在夏昆的学生眼里,文言文自己也能写。

有一次夏昆借班讲课。老师和学生都是陌生的,而他讲的还是文言文,怎样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呢?

夏昆把所讲课文分成不同的段,一半文言文,一半现代文,让学生们先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再把学生们翻译出的“山寨版”与原文对比,评优劣。

一下子他就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在玩乐文字中,不再畏惧文言文,学到了文言文语法等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通过夏昆的书,我们可以看到,语文不再是枯燥无味地背诵了,而是这么地有趣、有味,是如此之美。

只要用心,就不会辜负舞台。

0~6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就是多交流。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多是从儿歌、诗歌开始接触语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春晓》,大概是很多中国家长给孩子讲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简单明了,读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读,也容易懂。其实从这首诗开始,我们就在孩子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孟浩然在最后感伤的并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对“毫不相干”的他者的同情,他同情的不是人,是那不起眼的一棵草、一朵花。

做盛世的吹鼓手容易,在一片欢呼声中看到华丽下的卑微或疼痛不容易。

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不同之处。伟大的诗人不仅拥有敏感的诗歌嗅觉,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颗对泪水和疼痛最敏感的心,特别是对别人的泪水和疼痛的敏感。

比如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样是对落花的悲悯。

教孩子读诗歌,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也能培养孩子同情弱者、悲悯善良的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习惯的养成阶段。

现代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的睡前故事也是家长少不了的功课。《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故事,多是家长的首选。

在书中,夏昆也讲述了他对孩子的培养,他把诗歌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孩子听,从小为孩子播下诗歌美的种子。

那些美丽的诗句,有时让孩子睁大好奇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说:“真美……”有时孩子也会锁着眉头说“好悲伤啊……”有时也会说“真好玩……”

夏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们一起读古诗、讲古诗、画古诗,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体会中国语文之美、诗歌之美。这样在孩子上学后,对古诗、文言文,乃至对阅读,都不会产生畏惧心理,还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这个方面,是我们家长值得学习借鉴的。可能有人会觉得自己不懂诗歌,没有素材,其实诗话、词话里有许多诗词故事都是可以讲给孩子听的。

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需要平时积累。如何积累?很简单:多读、多写。

想要孩子喜欢读书,家长首先就要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如果家长整天看电视打麻将,很难让孩子喜欢读书。

在可能的情况下,家长最好能够带领孩子读书,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选择合适的书,创造亲子共读氛围,这样孩子才可能愿意读书、爱上读书。

当然,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诗话、词话中的故事距离现在都过于遥远,有些背景过于复杂,如果家长不加选择一股脑儿全倒给孩子,不仅会造成孩子“消化不良”,更令孩子反感,反而起到副作用,败坏了孩子主动接近诗词的胃口。

所以,不管是学诗词、讲故事、学语文,家长要告诫自己:别着急,慢慢来。

有些故事孩子一时理解不了,跳过去,等他大些了,通过阅读及老师的指导,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孩子需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最简便的方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细心,更需要我们的耐心。

在夏昆老师看来,语文是最难的科目,也是最美的。

我们从刚出生开始起,就学习语文了,我们语文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幼儿园开始唱儿歌、念古诗,从小学开始就有语文这学科,到初中,高中,直到大学,即使不是中文系,也有“大学语文”这门课。在职场中,会说会写的人,也能得到好的发展。

可以说,语文陪伴我们一生。语文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在现实中,也在历史中,语文与历史、哲学、美学都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高考是必过的关,正因为这一点,夏昆的教育法才会受到质疑。理想与现实总会有矛盾,可我们始终是追梦人。

夏昆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想到了自己的高中生活。我的高中老师,当年也是一批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学生时代的理想和热情,想要在教育这个舞台上,一展身手。

我的语文老师会在课前为我们唱歌,调动学生情绪;数学老师会抱着吉它,给学生讲社会现实的残酷……这些在当时都是很另类的做法,有些老师就会说他们“不务正业”,是不合格的老师。

可是现在回头看看,我很庆幸有这样的老师,给我们输入的前卫思想和理念,正是这段不一样的经历,让我们能从容面对社会的复杂变化。

哪怕社会更迭,我们绝大部分人仍有勇气脚踏实地前行。

于尔克·舒比格与贝尔纳合著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

洋葱、萝卜和西红杮,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对于夏昆老师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幸运,庆幸夏老师没有被困难所打败,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他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三门课,更是一笔人生财富。多年以后,也许不记得当时课堂的内容,一定记得当时的那份热情和感动。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给学生提出了三点期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和敬爱师友。

所谓的“抱定宗旨”,就是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现在北大的校训就是蔡元培先生提出来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考试始终只是教育的工具,如果教育只是为了考试,无异于买椟还珠。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对自然、对未知的好奇心,而学习则是培养和呵护这种好奇心。探索未知、学习知识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情,也是对我们生命的成全与提升。

现代的教育体制,可能让我们一定程度上迷失了方向。但是,每一个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在想尽办法去克服,去革新。不管怎样,只有真正以求知为目的的学习,才是最彻底的学习,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语文这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