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周一 晴
一、苏氏说,判断一个老师是否值得学习,需要注意三点。
1.看优秀教师的成果,看其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成果。2.如何学习?好老师与经验不足老师的区别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有区别,我们需要体会,在体会中把握要害。教学是负责的,多因多果,低级的技巧容易学到,高级的技巧不容易学。小招数可以学到,但它不是本质性的。3.必须付出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二、前提是帕弗雷府中学教研氛围很好,我们今天到底如何向别人学习?
我们真的想学习?但实际上太多老师,只是在寻找方便法门。真正的学习者只是少数。需要用行动来表明。大多数人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有N多事情排在学习前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推动学习的是校长。虚心学习变难,老师在讨好学生,依赖激励技巧,这是时代特征。但真正学习者的逻辑没有变化。
向别人学习,别人不想教你。不希望你看到自己另外的一面。传统体制里面,教师是表演性人格,靠的是三板斧。特别日常课堂,别人不愿让你看。这是普遍任何现象。
虽然如此,也不排除学校里有能教你的人,你自己也愿意学。有能力的人经常会说话难听,并不是故意如此,有时反而需要理解他为一种关心。真正的高手,绝不会在新手面前显摆自己,没有必要。别人教你有时间成本,只要你自己不是玻璃心,今天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资源很丰富。
三、向圈子以外的人学习也是一个渠道。自己的学习力从何来?全息沉浸,书,碟片,论文都买来学习,钻研琢磨,甚至学习习惯,比如便签。窦桂梅老师就是这样学习。学习从模仿开始,一定不要有自己。沉浸到一定的时间再跳出,形成自己的风格。长时间的沉浸➕刻意练习,从模仿到沉浸,到摆脱是整个到过程。先做机器人再做自由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登堂入室,没有自我的粉碎与重新建构。
四、学习的第一步一定是模仿,是一种痴迷,把学习对象所有的东西全看。第二是在教室的运用,这是一种死去活来的过程,要用成长性思维去解决问题,是一种经验的形成过程,始终要伴随阅读,保持观念的更新。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是舒适区,要反本能。强调专业学习,初级阶段是向名师学习,高级阶段要专业学习。名师要选准,一定选气质相近的名师。
总结一下,人不应该看低自己,自卑时容易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天赋,这不是真相。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训练到足够的水平,这个信心要有。有时主要的问题是自己想要什么?求仁得仁。有愿望,并真诚的投入时间,走弯路后,最后仍是成功。
干老师的东西最可以学,因为他用的是公共的专业框架。能否达到他的水平,这要求太高了。干老师的哲学等的修为很高。但他的课可学习性非常强。
五、专业学习是什么样的?内容是什么?所有的学习要点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学习中最难的事是确定学什么?如何学到手?平时碎片化的学了很多东西,但不知道如何建构在自己的框架中。没有框架,也不知道框架中的关键动作是什么?任何一个领域中,把握本质很重要,因此,导师很关键,导师会告诉你关键点在哪里,但这并不代表你会理解,他只是指月之手。因此,理解有一个过程,但方向并没有偏差。举个例子,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教学成绩,也要提升孩子的读写成绩即素养。这是思考的原点。好成绩取决于哪些因素,知识清单过关。很多时候,学习不能成功,受限于性格。人的性格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如果没有人指出来,没有人反馈,人很难意识到。若想构筑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读写水平,请问,一个人的读写水平是从哪里来的?捕捉哪些关键动作会建构读写水平?这需要请人帮忙,但是提出问题很重要,你走在了正确的路上。从应然入手,不是实然入手。理论上的关键点在哪里,自己要清楚,不会被现实中的现象带了节奏。比如语文,王荣生搭一个框架,如果是写作,利用《交际语境写作》搭一个框架,解决问题还需要金字塔原理,TED演讲的秘密,还有美国一批写作的,回看几十本。比如,在写作时,把写作分成三个层面,写作中间层面分成四个要素:结构与层次,祥写与略写,记叙、议论、描写之间的关系,人、事、景、物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个记叙的框架。可以再对每个框架进行详细的研究。凡是专业的研究套路都是一样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有套路的,专业意味着套路,套路意味着规律。我们今天不可能创造出新套路,我们都是对皮亚杰、维果茨基的理论的运用。没有建立学科框架,大框架,小框架。如何在20分钟讲清楚识字问题?有困难。没有对识字问题进行洞穿,没有形成穿透力。再比如,一个单元如何教?有没有建立起教一个单元的框架?今天讲的核心素养,概念教学就要讲这个。人与人之间经验的差别就在于你的概念水平。教孩子如此,自己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此,你会发现学习很有意思。向一个名师学习,沉浸式学习,模仿,模仿时并没有习得他的观念,模仿的是动作,但反复揣摩的过程中你发现慢慢有效了。当整个越来越有效时,意味着观念的建构正在完成,这是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大框架阶段,综合阶段完成整合。
六、人到中年,如何真正做到清空自己去学习?每一个领域真正的专家很少,而且专家之间观点差异非常大,但他们又是相互支撑补充的,诗歌研究叶嘉莹人间词话,这很重要。意识到这一点,要为自己的教学确定一个起点,找突破点,先攻一个山头,这个山头一定是敌军指挥部,是重点的,过程中少了弹药,可以去找。举个例子,有人要把儿童阅读解决掉,他就需要攻儿童阅读,整本书共读,晨诵等做到极致。有人攻语文教材,钻研教学的逻辑,把干老师单元的课反复听,咬着一个问题不放,就会经历一种通常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真正的起点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但大多数时候,学习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要完成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到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突破。
七、如何走出舒适区?
对原理网师模式的反思是持否定态度。现在提倡做中学。对经验如何建构进行了重新思考,意识到行动是起点,阅读不是起点,阅读与行动必须以某种方式结合。人在阅读中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讲师自己的课上怎样?要反思。现在强调一种教练式模型,成本很高,做中学这个逻辑需要有更深的时间来理解它。课程要有设计感,不能排斥人性,通过设计带动人,不能通过意志力。
八、如何带新老师?
关键动作➕关键反馈。希望新老师在哪些地方下力,要识别要培训,这个很难。关键反馈是指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他的身旁,提供反馈。这也很难。死知识就是过关、清单,若是活的经验呢?要复杂的多。教练就是在关键地方发现问题提供关键反馈。经验就是漫长时间出来的对分寸感的把握。知道背下来没有用,要在环境中运用。要在漫长的时间沉浸。一次次讲给别人,一次次体现挫败感,自己就进步了。只有在教别人中学会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