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活在“此时此刻”

【熊妈·共读】“要不要有目标”不是区分潜在性人生和现实性人生的标准,“如何看待当下每一刻”才是

现实性人生不是埋头琐事不看前路,也不是只把目标实现与否当做唯一的重点,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说白了,今天不该是为明天做牺牲的。今天有今天本身的价值,同时也是走向明天的阶梯



侯蕾语写,2021-04-08 07:11:49

先从简单的时间来梳理一下今天早上我们聊的内容,其实最主要的关键节点还在于如何区分潜在性生活和现实性生活,何为潜在性生活呢?就是那种把目标当做唯一的判断标准,如果没有达到目标,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样把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的生活方式,当作唯一的状态,而现实性的生活呢,是只关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当下都认认真真的去享受它。

这里很容易带来一种误解,就是目标才是区分这两者的关键标准其实并不是的,潜在性生活固然是非常看重目标的,但是它如何对待目标的方式和现实性生活会有很大的不同。

他把目标当做了唯一也就是说除了目标以外,其他的所有事情都只不过是为他做准备而已,那么这样一来的话,我们人生其实就被划分成了两段,在达成目标之前和达成目标之后,我们先来看达成目标之前的这段生活它是如何进行的呢?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奔赴最后的目标,只要目标达成了那么前面的一切,忽然在那一瞬间就有了意义,如果反过来我们在路上出了些意外,比如说因为意外身故或者是遇到了其他不得不改变目标的事情,那么这一辈子就没有意义了。

人生的意义就被那一瞬间目标是否实现所决定,这种状态不是很让人觉得压抑吗?要知道最后事实是否会成真,取决于很多客观条件并非只跟个人努力相关,那么在那以前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对应的现实性的生人生就没有目标吗?不是的,并不是有目标就不是在实现人生,用责任话说按照计划只朝着目标去生活,这种状态不是没必要,而是不可能。

我们知道有很多事情是不归人的自我掌控的,所以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局面,那这种情况下我们是随波逐流,是完全不想不顾,就当看见眼下就可以了呢,还是说随时去调整目标,关注自己当下取得的成就。

有点像在人生的路上,是结果还是过程更重要,但是在看到过程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于没有目标,不等于没有追求结果的努力。

所以最后我得出的结论,现实性的生活其实会有目标的,只不过这个目标呢是被分解成若干当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并且在做当下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已经很认真的去体会自己在此刻的感受,也就是说我的人生是由当下的努力,当下的享受和未来的成功相互协调而达成的,因为有了当下的享受生活,所以未来不管这个结局走到哪里不管我,是又遇到了意外还是目标的,改变那种结果,人生的结果都是很多不同可能性的,但我从不会因此而拒绝或者说否定自己在现在已经度过的,人生中付出的努力和体会到的过程。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觉得既然现实性的生活更好,不应该说既然潜在性的人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太过看重目标,所以我就把目标抹去,其实不是的,这就像倒水的时候把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了一样,我们不是不要目标,而是如何去对待目标。

目标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指引,但这种直营不仅仅只在未来发生,如果我把一切都当做未来的准备,那么今天就成了对于明天的牺牲,今天又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有没有实现这个标准,但如果我每一天都没有实现,那么到目前为止没有实现目标的人生是不是就没有价值,那我的人生又算什么?

再极端一点,用哲人举的那个例子,如果目标就是为了到达山顶,那么我坐个电梯花5分钟上去,然后马上就下来,这是不是就是人生有意义了呢?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讲,那确实出名要趁早,只有比如说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实现了人生的巅峰状态,那么以后我每天都可以躺在这个所谓有价值的人生上享受了吗?

其实也并不是的,我们知道的很多运动员他们都会为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努力前进,但是在目标达成那一刹那,他们马上就会设置另外一个目标,为什么?因为没有目标的感觉或者目标被实现了的感觉,其实是非常虚无和空洞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将对未来目标的执着和对当下的认真生活相互结合,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因为如果没有对当下生活的执着和认真的话,那么未来的目标达到与否,其实对于人生都没有太大价值,你怎么能确定现在你不好好生活,不想说当下的每一天,到达到了目标以后,你就能自然而然的拥有享受每一天的技能了呢。

最后周蕾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孩子学习成绩这部分学习成绩是不是不重要?我不觉得学习成绩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它是我们一个阶段考验验证的有效展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让我们知道自己当下该在哪个方向去进行努力。

那为什么我们会说成绩不重要呢,其实是说我们不要把目光完全盯在成绩上,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天努力当中,当我们认认真真去写他的每一个字,搞清楚了每一个公理定理,它的意思那么最后拿到这个成绩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不把它钉在那里,反而能够在最后有一种惊喜。

所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花不开未必见的是,因为你有心,可能是因为在有心之外没有做更多的事情去努力。

而无心插柳呢,我们可以看见认认真真的做当下,每一个对种树有价值的动作,即使未来发生什么也不在我的预料之内,结果却在拥有一大片未知的风景,是看到了自己努力带来的成果,这难道不是一种特别的惊喜吗?

所以你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故意矫枉过正的做法,他们不是没有价值,只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需要重新摆正,回来,看见你在当下所做的这件事情可能有某种问题才能够有意识的去规划改善,找到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可能性。

好像我们在学语言的时候,其实都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理解到接纳,最后越来越熟练的过程,可是如果你没有学习第2种语言,很可能你是看不到一个过程的,你觉得它就是一个默认的就是正常现象。

现在我们学习第2种语言,会让我们更好地看见我们第1种母语习得的状况是如何产生的?能够看到这种规律,并且把他有意识地运用到其他语言的学习当中,那么这一件事情,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你掌握了某个技能,而在于学到技能的能力。

侯蕾语写,2021-04-08 07:20:45

侯蕾语写,2021-04-08 08:36:57

刚才有一点觉察就是在转呼啦圈的时候发现的记东西一定要非常及时,否则很快它就不见了,所以坐下来完成8分钟所示之后第1件事就是先把刚才在转呼啦圈的过程中找到的人生体悟记下来。

其实这是我最近每天都在做的一项运动,时间很短,虽然我总觉得健康很重要,但其实花在运动上的时间着实不能算多好,在每天有不低于1万步的步行步数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弥补。

我开始转呼啦圈的时候老公就说你这样转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才能够对身体燃脂啊或者健身啊,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像我这样每天赚六七百个看起来也不算很多,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它表示很怀疑。

其实在我而言也未必见得一定要减肥或者怎么样,只是每天有这样一个运动的过程,感觉挺舒服的,以往真的是转个五六分钟哪有那么大的运动强度呢?也不会出汗啊,或者是有很明显的腰酸背痛,是不是有用管他呢,全当是自己娱乐一下也没关系。

但是今天我就发现转的时候状态怎么样达到结果也会很不一样,虽然看起来你都是把这个时间花在这里,用了那么长时间,我们说被动锻炼和主动锻炼效果不一样,差别可能也在这里。

今天我在转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就是我会在转的时候双手平举,看起来这不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但事实上真挺难的,刚刚一边转一边数数,数到三四十的时候胳膊就已经酸困的受不了了,以往这个时候我就会把手收回来,一会再伸起来,但是一会是多会呢,并没有主动设计过,总之就是刚刚感到累了就把它收回来了。

但是今天我没这么做,我在这伸开双臂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肯定会累的,但是我要坚持到数到100再把手臂放下来,然后停50下再减持100。

结果伸着手臂刚到30左右的时候就觉得肌肉酸困,很想把它放下来了,但是因为有这个想把这个目标这个念头所以没有临时收回,而是坚持一下,在坚持的过程中,我发现超过40 50以后,好像那种酸痛的感觉就没那么明显了,然后到了70 80这一段它又会卷土重来而再坚持一下,到100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观察的过程,所以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当下,聚焦在了我身体的感觉上,当然也有的时候会主动的转移注意力,比如说去思考一下今天学习强国,看到那几个片子去看看今天还有哪些事情要去安排准备这个时候也会发现转移的注意力,思想不在平局的手臂这里,也就一直举着没有发现时间就过去了,能数到100的时候,轮到放下来时才发现,唉呀,这个紧张了半天,舒缓下来的感觉真轻松啊。

这样放下来休息,50下再停举起来的时候,那种酸痛感来的更快,可能是因为刚才有一定的积累了肌肉在分泌酸性物质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所以这回不到20就开始很累了,可是想着我的目标是100啊,所以有一点咬牙坚持的感觉。

这会儿就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比如说刚才我觉得转移注意力有用,那我现在就转移一下,事实上头脑中注意力的转移是很常见的事情,完全不需要我有意识说,我要转移一下才能会跑到哪里去,很快思绪就飘走了,不集中在自己胳膊的感觉上。

但是都是运动,胳膊抬着可以放在那里不动,而呼啦圈旋转的时候却会有一种别样的不同,因为我会观察到,当我有意识的使劲转动腰部的时候,每一圈都可以在计数器上呈现出来的,但是绕着绕着就忘记了,凭借惯性往前冲,看起来我也在动,要不然的话肯定会停下来,就是那种松懈了点的感觉,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计数器上就是不会留下数据,比如说我松松垮垮地转了78下,可能数字只跑了1或2。

以往吧,我会觉得这样也挺不错的,虽然记得数少,但是说明我锻炼的效果一定比我看到的数据要更好,可是今天画面一想,既然没有机场树,是不是说明我的转的时候动作不到位,那么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吗?这事毕竟不是看量的,而是看质的呀。

这种思想的变化就会引发接下来不同的举动,就好像你关注当下为什么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呢?就是因为你此刻所做的这件事情,它在时刻引起我们下一个决定。

详细正面管教中大家会问到你的感受想法决定是什么,曾经有人去专门研究过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不是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行,后来他们的结论是想法和感受,谁在先?谁在后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关联,但是决定肯定是在感受和想法之后排列的。

就是我们此刻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想些什么,这个念头是怎样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引发我们在做下一个行动的时候不一样的决定,比如说手双手平举这件事儿,我此刻如果觉得唉呀真的很累了,让我歇一下吧,这真的就是一念之转马上就放下来了,可是如果想着我再坚持一下,那么他也就过去了,就好像语音写作的时候,如果我说不行,这一刻我一定要说满一个小时,那么1万字,12,000字,也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我觉得唉呀已经到1万字了,那么就到这里吧,很OK的呀,今天也就停在这了。

追到最后你做了些什么?你的决定你的生活进行到怎样的地步,真的只跟自己主观的臆念之转相关,那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的想法通常是飘忽不定的。

今天早上在跟小伙伴们分享的时候说到了有没有意识有没有觉察?对于你做这件事情的效果能不能看到其他的方案,他们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我举到的就是老公前两天说压力很大,所以他事实上行动就是不由自主的在用刷手机这种方式去缓和自己,压力这件事情。

其实老公有没有一时的觉得刷手机我是在缓解自己此刻的焦虑和压力呢,我想并没有,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他,只是觉得自己压力大,但是他没有想过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缓解。

正是因为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件事情,所以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给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就是昨天小熊在看樊登小读者的时候,那本讲大脑的书提到的大脑有忽视性的倾向,就是拿一把五六张扑克牌,让所有的小伙伴们每个人选其中的一个数之后,告诉大家,我能够刚好把你选的那个数给变没了,你信不信,不信的话我们再来看一下,其实这5秒钟之内它就是换了6张不一样的扑克牌,每一张都跟前面的不一样,大家都会很清晰的发现,唉,我在意的一张数字被变走了,其实不是那一章被编走了,是所有的都被编走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当我们被告知你要找一个你自己关注的数的时候,你就会只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张上,你根本就不去注意其他的5张究竟是什么数,所以他们被骗走了,对你来说好像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记得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综艺节目是想变魔术的,就是当人们的注意力被集中在某一个角落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变化它是没有被注意到的,所以在那些地方发生了变化你也不知道,你就觉得一下太神奇了,像是忽然之间的转变一样。

这一点也经常会被人们运用,因为它是大脑的一种自然状态,并不是说我们这样做有什么问题,你要是不改动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人们会被它应引导利用,比如说在他画台上话剧转场的时候,剧目之间的变化,一定会先把一个关注聚焦在某一个点上,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然后其他的地方就在悄悄的转变。

这样等他们变好了,我们再回头去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浪费的时间,或者说发现他们还要手忙脚乱的,但其实每一个场景的转变都要经历一个零散的过程,我们只不过是选择性的忽略它而已。

就是我们主动选择性的忽略,那倒也不尽然,很可能是别人有意引导的,就像台上的转场这种过程一样,但是生活当中你会不会有意识的觉察到这些,这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

想起在上学习力导师的课程的时候,赵周老师曾经说过,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你要深究一下,里面都是有为什么可问的,比如你坐飞机的时候,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都要收集小桌板打开遮光板,你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只是因为人家都这样做空姐叫你这样做你就接受了吗?

回到老公用刷手机来缓解焦虑的这件事情上,当他被提出说你用刷手机的这种方式,只不过是在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已,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并不好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问我,那你告诉我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吧。

就是在抬杠,而是当下的自然反应,他真的没有想到能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这就是因为灯下黑啊,他就只看到了自己盯着的那一张扑克牌,根本没有注意到,其他还有别的方向可以发散。

所以我跟他说你可以运动啊,你可以跟家人聊聊天啊,可以陪陪孩子啊,但是当我说出这些来的时候,他一定有一个顺序,老公就很自然的像很多人一样把眼光盯在了第1个运动上,她就想去,那我去办一张健身卡吧,那我出去泡泡吧,运动运动跳跳绳吧。

其实我这一刻想跟他说的是什么呢?是你可以主动选择一下,比如跟我聊天,比如说陪小熊玩一玩。

但其实在这样表达的背后,我也有自己的盲点,比如为什么我一定要把运动放在第1个,如果我想要让她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为什么我不把你陪我说说话放在第1个部分呢?我在内心掩饰着什么?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状态,今天早上我在那9分钟的淤血当中也提到了,为什么我们在说第1种语言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那个母语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学会了,说明每个人都能够掌握这个过程的,可是每个人在去教别人的时候,你能注意到我在用什么样的方式传递这个过程吗?我在先听先接收在脑子里面内化,然后不断的去练习尝试第1个发音不断的去纠正,像别人说的跟我不一样的时候做对比,有这样的过程吗?没有。

可是当我们在学第2种语言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尝试另外一个跟我现在所有用的方法不一样的途径,或者说我们有机会去看到这个过程是用怎样的状态一步一步发生的时候,才翻回头去看原来今天的那件事情,是不是也符合同样的规律。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不停在刷手机时,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刷手机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起到同样的感受。

现在这两天老公回家以后都会去看看书,他拿了一本韩非子坐在沙发上读一会儿,我还听到他嘴里念念有词,他也会在我叫他要弄羊肉或者是帮我端饭收拾一下东西的时候,带着觉察来做这些事情,我觉得这样是一个进步。

以往他也会帮我,如果我做家务需要他的时候,但那会儿真的是,只是你要求而已,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压根就没带脑子就做完了就完了,就跟我今天早上练呼啦圈的时候跟平时状态不一样那种感觉一样。

因为我把注意力都关注在当下所做的这件事情上了,所以他变得开始给了我一些跟平时不一样的感受,启发触动我的思维,让我比平时多了一份收获,并不是因为做了这件事情多了这个收获,而是因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多想了一些,多关注了一些。

由此看来,以往我们做过很多事其实都是被自己浪费了,就拿外出旅行这件事情来说,如果我们只是觉得要到目的地去转一圈,那么路上的这些过程你可能就都会不对他有任何的关注,坐在车上打打瞌睡过去了,在宾馆里睡一觉过去了,但其实我们为什么要旅行呢?只是为了看不同的风景吗?

就我来说,现在旅行并不单纯的是为了看风景,更重要的是跟家人共享这种休闲放松的时光,比如说在家里生活的时候,妈妈爸爸他们都会忙于每天琐碎的日常流程,不太会注重我们之间聊聊天,甚至聊天它是一种附属工作,但是在旅行的过程当中没有那些琐事,你不需要去关注吃饭,我们可以到外面找饭店,衣服也不用每天急着洗,这个时候时间就想一下就多出来了,坐车的时候你总要做点什么事,爬山的时候总要彼此鼓励,这个时候我们不是为了看到别处不一样的风景才做出这种选择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空出给彼此一段时间。

当然啦,也有些人他们出去旅行就是为了长见识,可是我其实比较怀疑,本着长见识这样一个抽象的目标,能够究竟长什么见识,难道国外的马路牙子就不是马路牙子别处的山山水水,就跟你眼前所见的山山水水不一样吗?

诚然,诚然,山山水水之间还是会有很多差别的,马路牙子,也有个有个国家的独自特色,但是这并不能单纯地成为我们去长见识的目标,就拿卡蒙娜丽莎来说吧,我们在书上在电视上看见的蒙娜丽莎那张图片,远比站在卢浮宫里看见的更加清晰更加景气,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要挤在那一幅小画面前,而且跟很多人去抢占地方,你要知道站在那个前面的人很多的,乌泱乌泱,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人而已。

其实以我现在能够想到的,当我在走向那幅名画的过程当中,我看到的不仅有卢浮宫独特的入口设计走廊里特别的陈列摆设,也有路上其他的艺术珍品,你要知道卢浮宫那样一个艺术珍宝的宝库,他的收藏可绝不止蒙娜丽莎一个啊,如果我们就直奔蒙娜丽莎而去,走过路上,看到了那么多不明画在你眼前视而不见,这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呢?

再把它推而广之,当我要去卢浮宫的路上,也许有一大半的时间在飞机上,那么这只是我的交通时间吗,这两天我们在做时间记录的时候都会提到交通时间是必须要发生的,不发生你就没有办法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剑飞老师甚至想了很多有趣的方式,看能不能。把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足够厉害,这样一来别人就会来找你,节省的就是自己的交通时间,这个交通时间的成本被转嫁到别人头上去了。

其实下了飞机,从机场到巴黎到自己住的酒店,甚至从酒店到卢浮宫的这一路,也有很多东西可看啊,你看到的绝不仅仅是最后的那个标的物,作为长见识的,难道没有对风土人情的了解,没有对异国风光的感受,没有对另外一种和自己特别熟识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状态的好奇吗?

这样来看,去哪里旅行目的地并不是太重要,我期待的可能就是履行这个行为本身,不一定一定要见到什么树林椰影也可以只在家旁边的小公园也不一定非得去迪士尼,或许只在润川路上兜一圈,也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的气息,那是你之前没有注意到过的。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去某个特定的目的地,比如说我就是想见识一下大唐盛世,那我去西安,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江南美景,就去杭州,这些都很好,可是目的不仅仅当做目的而存在,它可能只是一个由头,让我们有机会去链接更多与自己以往不一样的生活。

这样想的时候整个人都觉得特别轻松和愉快,因为不管做什么他都可以充满意义,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有趣的好玩的地方,也许只是陪孩子捡点落叶,你会唤起曾经自己,很多年前那种童贞的感受,也许只是陪老妈讲讲古,你会发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原来隐含了那么多别人没有告知的小美好,而我到现在才终于发觉。

今天早上在跟大家说起的时候,会信手拈来的用到一些以前的哲学思辨内容,比如像一个物体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就越大,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这是我们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学辩证法讲到过的东西,那会儿在学习的时候真没觉得她有什么很特别的,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呢?

所以你看那时候的学习就只是头脑的知道而已,甚至背的足够熟练,就像两三岁的小朋友背唐诗噼里啪啦全能记下来,但那单纯的都是记忆,他没有理解他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美感。

可是那个时候血有没有作用呢?它其实没有什么功利意义上的作用,因为没有理解它就无法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呈现的东西,可是等他上学以后有一天重新再接触到这些东西,会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也许记忆就会变得特别容易,或者等到有一天他看见了类似的风景,才忽然一拍脑袋注意到,噢,原来诗人说的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看公立的目标和舞着舞着就到了这里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他们之间并不是全然矛盾,非此即彼的,我们可以拥有目标,目标是为了用来做对比的,因为它跟我现在的距离之间有差距,所以它提供了每一次迈步的动力。

可是是不是最后没有得到那个目标,我所做的一切就没有价值呢,这一点一定要坚决否认,也许我没有到那个目标,而到了一个跟那个目标同等甚至更高的地方,它和原来确实不一样了,但是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依然在成长。

又想到我在一开始跟剑飞老师学习语音写作的时候的那些目标,想要出口成章,想让自己写东西写得更快,结果到现在我发现,嗯,原来那想想法是错的,也就是说我当时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就想错了,但是因为有的阴差阳错的目标,所以我才开始做语音写作了呀,我才用了这么长时间找到了另外一方意料之外的天地呀。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时候都要追求这种意外而来的小美好,既然是意外而来的那么你在追求的时候很可能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总要往前走啊,所以先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拍脑袋也好,在日后的过程中不断去修正即可。

总要迈开腿以后才知道那个目标与我是否合一,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被钉在墙上不准动的,忽然想起以前的时候,看过一篇笑话是说老人家和小朋友下棋,老人家为了避免自己的老将出问题,就用钉子把老将钉在了原地,结果走啊走啊,发现自己被对方小孩子将军了,但是已经盯住了又拿不起来,怎么办呢?老脸上挂不住呀,这个时候小孩子乐不颠的送来了钳子,告诉她说没关系,爷爷你把钉子骑起来就好了。

你看小孩子通常是最接近真相的,他们知道原先的想法是什么没有那么重要,到目前的当下你要该做什么了照着做就好,随时这个目标是可以被调整的,不必因为我曾经夸下海口立下了flag,在目标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甚至像项羽那样不肯过江东干脆自刎,为什么这么多年的诗人都在吟唱,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呢,不就是在为他0到了不可调整目标,感到惋惜吗?

在定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认真一点,对她记得期待要画,在具体操作可实现方面,但是一旦开始执行这个目标就未必见的一定要那么牢不可破,尤其是发现它跟现实状态已经发生了偏差的时候,大可以灵活一点,不要死磕在那一件事情上不肯撒手。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在别人面前夸下了海口零食调整就像逃避一样会被别人笑话,其实别人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你,更不会看不起你,我们都只关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就像那张选一张扑克牌,却没有发现其他都被人换了的小游戏。

有的时候我会发现我在别人那里做他的承诺,别人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他对我还是起到了鼓励的作用的,这很好不用去觉得你都不关心我等等,每个人都关心自己,这是最正常的事情啊,干嘛要求别人一定要关心你呢?你是世界的中心吗?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依然可以用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样的方式来促进自己行动和努力,不是因为别人真的在意这个,而是在意的人只有我自己,如果告诉别人能让我更加在意,那他就是一个好方法,照着去做就好了。

很有意思,今天早晨起来之前,凌晨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发生了教学事故,因为今天我是1:15要去上课的,但是到昨天包括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全是好课堂上实验要用的那些器材,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心里总归是有点不太踏实的,所以梦里就梦到一直到2:30了,我发现自己还在家里呆着,没有到教室去呢,虽然有很多可以表达的原因,可是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可以找的借口。

那种感觉真是太怪异了,想要苛责自己,又觉得我有充足的理由也比较冤,但是想要说没事,这不是我的错,心理上有点过意不去。

能做的当然还有啊,就是在现在马上开始去做调整,这也是为啥今天早上握的相对就比较紧凑,你看现在才9:05,我的1万字已经快写完了,这笔前两天都是更大的进步,其实每天早上我选择多一点的时间用来做语音写作,5000字很快就做完了,那完成的状态还不如我今天早上只做了2000字呢。

这就是选择平时可能因为哇已经有5000字打底了,不是那么难了,已经完成一半了,所以后来反而放松懈,这是很常见的样子,那这种因为前面做的不够好,所以我要奋起直追,最后反而后发先制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今天早上我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先去把奶酪饼弄上,也就做做家务,还是坚持完成5000字的语音写作,以后再去做这些看起来总量是没有变的,但是有的时候时间的顺序决定了你的事情是不是都能完成,就是所谓我们小学时候数学课上学过的统筹安排。

如果今天我坐在这里语写到7:15再去叫孩子起床,也是可以的,最后我们差不多也是7:48左右出门,看起来没差别,但是中间我们吃什么东西吃的愉不愉快?舒不舒服可能就会有些微的不一样了。

以前我都是按照前面说的那种直接语写到7:15再叫醒来操作的,就我觉得这也没问题啊,但是今天有一个想法冒出来要做一下调整,改变了就会发现,噢,原来是可以有不同的,而且这个不同不一定带来是不好,也许它是一个更好的方向,而我以前没有发现呢。

用这样的角度去看,真的人生是非常值得好奇的,你就觉得每一天都有很多很多特别期待的东西,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保持神采奕奕的样子随时等着接受。

可是我们真的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过的,当你在接受之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把所有的感官全部打开,不仅在关注以钱的一个局限的小点,而是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这个时候同样的生活给到你的感知,触动就很不同。

好像有语音写作和没有语音写作之前,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我们对一段分享的理解深度是截然不同的,昨天我们还在说,如果不去在共读之后飞快的把共读时带给自己的这种感受记录下来,那么他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你只知道那天我读了书,但读了书带来了什么呢,似乎也没什么太大改变。

今天早上小伙伴们提到有没有其他的共读场景,可以实现我们这样的交流,吵吵说带领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思想角色很重要,但要我来看带领的这个人,水平如何远远还不足以影响这件事情的发生,就是事情还没有进展到要靠带领者的水平来判断好坏的地步,因为如果你能够接连不断的有这样一个组织共读两个星期以后,或许带领者的水平才会显示出不同的状态的变化。

所以如果要做什么事情就只管去让它发生,发生了一段事情之后变化就会随之而来,一开始我也未必见得是一个很好的带领者,我不是准备好了以后才开始去带领一个共读的,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共读这件事情不需要我做再太多的准备,所以我才能坚持一直做了这么久。

他们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有时候是颠倒的,当我们没有看到另外一种可能的时候,就坚定的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唯一的原因和状态。

打破这种固化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至于是不是一定能不停息的做下去,此刻也不必太过纠结,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我真的享受了吗?如果我享受那就是明天我还会去做呀,为什么人人的想法都是离苦得乐,如果这个感觉足够好,凭什么我不继续下去呢?

不就是当下现在所做的一切和未来的目标之间最直观的联系吗?

侯蕾语写,2021-04-08 09:11:34

34分钟83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妈·共读琐思】活在“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