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学习之前还有很多路要走

开始学习之前还有很多路要走

很多人看书看不进,原因很多。

有可能是选的书难度不合适:太难,书里很多是没见过的概念,很难理解也就看不下去了;太简单,书里的内容都是已经掌握的,看着感觉很无聊,也就不想继续看了。

也有可能是看的内容不对口:本来是生活中遇到问题,想从书本里找到解决方法,可是很多人习惯看书从头开始看到尾,而书本的章节排序是有一定顺序规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在书的中间部分,由于看了前面几章内容,却没有能找到解决自己当前的痛点,很容易就放弃继续看下去。

还有可能是书的排版不美观:有些书籍,特别是以前出版的书籍,排版不是很美观,字体比较小,段落比较窄,看得眼睛很累,也是很容易让人不想看。甚至有些书籍还有很多错别字,那就影响更大了。

上面说的这些原因是比较直接的因素,很多人应该也能想到,能发现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其实影响看不进书的原因还有间接的因素,间接的因素不容易发现,甚至很多人都不认为是影响看书的因素。这就导致问题没有办法得到解决,从而认为自己就是不善于看书。

一、间接因素是什么

1.干净整洁安静的看书环境

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很好的看书,大家应该都有这个经历,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类大脑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嘈杂的环境会让大脑在看书和环境音之间来回切换任务,导致大脑没有办法专心看书。

干净整洁的环境也是影响看书的因素,应该很多人并不在意,从小我的父母老师的教育也都是要好好看书学习,认真读书写作业就好了,家里的家务都尽量不让我做,生怕耽误我看书学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重视打扫卫生这件事,认为是小事情,专心做更重要的事情——看书学习就好了。

然而当我看了《扫除道》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的想法是错误的。

书中写道:

人们总是错误地以为只有做难事做大事才能成功,殊不知与其追求那些几无达成可能的大目标,不如将眼前的小事一点点做好,日积月累,终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只追求看书学习,而不注重身边的小事,是没有办法做好看书这件事情的,因为万事万物总是息息相关的。

我很认同书上说的一句话:

艳丽的花朵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臭气熏天的垃圾只能滋生蟑螂和蛆虫。即使是学校,那些干坏事的学生,也必在肮脏的厕所或阴暗的校舍背后聚头,没人会在洁净的寺庙或神社里随地小便。脏乱之所滋生罪恶,相反,洁净之镜不近恶者,也让恶者难以接近。

不要小看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脏乱的环境下看书,是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思想的,在明亮干净的图书馆,思绪只会想着好好看书,如果自己的书房杂物零食乱丢,就容易看书看一会就想着吃点东西或者干点其他的事情了。

在乱糟糟的环境中看书,总有一种压抑感。心情舒畅对于看书学习来说,真的是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容易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2.高度集中的专注力

高度的专注力是保证学习有效果的前提,如果没有专注力,即使坐在书桌前看书一小时,也没有办法学进一点内容——两眼是在看着书,但是脑子的思绪已经不在书上了。

HBO 的巴菲特纪录片里,巴菲特讲起一个故事:比尔盖茨他爸让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各自在纸上写一个词,说说什么是对他们的成功影响最大的。

他两人一翻纸张,上面都写着同一个单词 —— Focus(专注力)。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他们都明白注意力的宝贵。

3.称心如意的物品

看书学习用到的物品一般有:笔、笔记本、书桌、台灯等。看似这些东西和看书关系不大,但是一旦用到这些物品时,如果不好用,将会对看书影响很大,比如书桌摇摇晃晃的、台灯的光线闪烁、笔写不出墨来。

而如果用上的物品都是自己喜欢并且质量较好的,那么用起来心情会很舒畅,看书学习的状态不会被破坏,而且是自己喜欢的物品,会非常喜欢去用它,反而会更爱看书学习。

二、解决方法是什么

知道了影响看书的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呢?

1.每天打扫卫生

《扫除道》书中还写到:

前人的宝贵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当迷茫和不安到来的时候,就要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进行清理。

将肮脏的厕所打扫干净,会让人的心情奇迹般地变得舒畅。心情舒畅了,就能预见未来。

所以,当你看不进书的时候,不妨试试打扫一下环境,我自从看了《扫除道》,开始打扫卫生之后,自己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心情的舒畅感,感觉一下心情畅通很多。

《掌控习惯》这本书也有写到环境的重要性:

原动力被高估,环境往往更重要。

如果办公室的公用台面上总是堆满甜甜圈和硬面包圈,你多半禁不住诱惑,时不时地拿一个吃。

环境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无形之手。

书中还介绍了波士顿的马萨诸塞总医院的初级保健医生安妮·桑代克(Anne Thorndike)做的实验,通过增加餐厅的瓶装水,瓶装水的销量增加了很多。对食物的调整也进行了类似调整——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所以,我们每天打扫卫生,不仅要把灰尘脏东西等擦干净,同时把物品规整好,还要把与看书无关的东西拿走,比如零食、游戏机,甚至手机拿走。

每天打扫卫生,可能很多人觉得会很累很浪费时间。其实如果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哪怕10分钟打扫一个地方,平时拿东西养成用完就放回原处,长期做下去,房子并不会很脏很乱,每天做的时间也不长,不会觉得很累。

2.每天锻炼专注力

《深度工作》一书说道: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斯坦福大学通讯学博士克利福德·纳斯,通过研究数字时代人类行为闻名于世,他认为,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如果长时间的切换专注力,就很难做到长时间的保持专注。

所以,注意力的强度,就和锻炼肌肉很像,如果不锻炼就弱,经常锻炼就会增强。

而要锻炼注意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冥想。冥想就是不断的控制注意力,方法很简单,就是让注意力专注于呼吸上,每当注意力不在呼吸上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他拉回到呼吸上。通过这样的反复拉回注意力,就能增强专注力的时间,跟举哑铃很像。

直接锻炼专注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专注力也受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如果休息不好、缺乏体育运动、饮食不健康,专注力也会降低。

保健知识要说的话,几本书都说不完,这里推荐几本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书。

《上班族每日健康》这本书很适合上班族看,书是按照时间循序写的,每个时间段要如何饮食休息都有介绍,非常适合重新调整我们的每日健康。

《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会颠覆我们对运动的认识,让我们认识到运动对大脑的作用。

《睡眠革命》改变了我们一般认为的每天睡8个小时就是好的睡眠的想法,书中介绍了更为灵活的睡眠方法,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要做到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还要会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表,这样才能在一个时间里只做一件事情,才能保持专注的做事。这里推荐《子弹笔记》这本书,书里介绍的方法简单快捷,让做笔记做计划既轻松又高效。

3.每天使用好物

好的物品不是说一定要买贵的物品,当然贵的物品一般都好。不过如果花点心思用心寻找,不用花很多钱,也可以选到自己喜欢又好用的物品。

要选到好物品,要改变几个常见的错误思想。

第一,价格越便宜越好。很多人认为一支笔或者一个本子,随便买几块钱的就好了,用的也挺好,节省很多钱。这样的想法不好,买便宜的东西不会珍惜,也不是自己喜欢的,质量也不会很好。这样的物品是不会想用的,是不会有用起来舒畅的感觉的。多花一点钱,买质量好的,可以用很久,反而更省钱。

第二,样子越好看越好。很多人都是颜值控,看到好看的物品就非常喜欢,也不去管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物品终究是要用的,如果不好用的话,再好看也只会丢在一边,反而成了一个累赘。

第三,功能越多越好。跟只选好看的相反,这类人喜欢功能多的,功能越多越强大越喜欢。功能太多会减弱注意力的,比如手机、iPad,功能很多很强大,但是我不建议用这些设备来看书,正因为他们的功能太多了,反而不会专心的看书,我更推荐看纸质书。

第四,物品越多越好。现在物品琳琅满目,各种功能的产品都有,的确也能解决一些痛点,但是物品太多根本用不过来,物品越多反而会成为人的负担,有必要学习一下断舍离的思想。

三、最终结果是什么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心里会疑惑:为了看书,有必要做那么多事情吗?这些都是一些很细小的事情,为了看书去做那么多而外的事情,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到底需要改善多少事情呢?做好了这些就一定能好好看书,取得成就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英国职业自行车手在2003年之前,已经碌碌无为了近百年。在奥运会上仅得过一次奖牌,自行车最大的赛事“环法自行车赛”,110年没得过一次奖牌,差到欧洲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之一拒绝销售给他们,怕影响了自己的品牌。

自从聘请了戴夫·布雷斯福德(Dave Brailsford)担任为新的绩效总监开始了改变。布雷斯福德采用他自制的“边际收益的聚合”战略,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他们重新设计了车座,坐起来更舒服。用酒精擦涂车胎,以便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为了保持脚的肌肉维持在理想的温度,他们还穿上电热鞋套。利用风洞测试,找到阻力最小的赛车服。

不仅在这些比较明显的地方进行改进,他们还请来外科医生教授最佳的洗手方式,让队员不容易生病。还更换床头和床垫,改善他们的睡眠。甚至他们的卡车内漆改成了白色,这样更容易发现灰尘,防止灰尘影响自行车性能。

就是这样改进了数百个细小的地方后,仅仅五年就开始让他们收获了众多成绩。北京奥运会上60%的自行车项目金牌都由英国自行车队获得了。在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他们共获得178次世锦赛冠军、66枚奥运会或残奥会金牌,环法自行车赛接连获得五次胜利,被认为是自行车运动史最出色的成绩。

英国自行车队能取得后来那么多的成就,不是因为某个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是数百个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发挥出惊人的效果。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扫除道》一书中就有说道广岛县警察的实例——清扫厕所让“暴走族”改过自新,广岛县的高中实例——学生放学必须要有警察监视下才能进行,退休率过半的高中,通过打扫卫生,学生不再需要警察的保护。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决定一件事是否能变好,人们往往以为是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改变,其实我们高估了关键因素的作用,能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有类似的思想:如果我们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就可以产生一种lollapalooza效应:

“当学了2种、3种或4种模型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时,通常得到的不仅仅是几种力量之和,而是得到一种lollapalooza效应。”

很多人坚持了一段时间,也改进了一些做法,但是还是没有看到效果,就认为看书是骗人的,根本没有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那是因为知识的积累、个人的成长都是像复利效应一样——开始进步很少,需要改善的很多,且需要坚持的时间很长,才会看到效果。很多人往往就是还没坚持到量变到质变的时候就放弃了,所以看不到变化。

《股市进阶之道》一书中,有句话也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5年来看,可能已经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扫除道》的作者坚持一个人扫地了十年才开始有一两个人跟他一起打扫,后来慢慢才有了大的改变;英国自行车队改进了数百个细节,5年后才取得了成就;查理·芒格看了一辈子的书,拥有的思维模型有100种之多并且是跨学科的。

对比之下,前文提到的改善因素因素对学习和成长来说都是有益处的,并且数量实在是不多,还有更多的因素有待提高和改善。

我们需要经常扪心自问:坚持看书了几年?改善了几个方面?学了几种学科?学了几种思维模型?学了知识会不会用?有没有练习?如果答案的数量不够多,就不要想着有什么大的成长和成就了。

所以结果是什么?结果取决于你坚持了多久和改善了多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始学习之前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