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神是什么? l 联机学习

昨晚与一个科技类出版社的朋友聊天,突然谈到“互联网精神”这个词,我的内心无比兴奋。

我是一个90后,一直在做运营,实际上没有经历过互联网诞生的那个年代。但是在很多关于互联网的纪录片上,我看到过这个词语。

这里推荐6部不错的纪录片纪录片

1.《公司的力量》 10集 CCTV

2.《互联网时代》10集 CCTV

3.《创新之路》10集 CCTV

4.《华尔街》10集 CCTV

5.《货币》10集 CCTV

6.《中国通史》100集

百度搜索了一下,查阅到了关于这个词的一些资料(这里请注意,“互联网精神”不是随意捏造出来的东西,而是有明确的一个约定)——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

1.关于互联网精神

黑客文化是互联网精神之母,而黑客文化历史悠久:从百年前电报系统的黑客,到20世纪初期的无线电爱好者,再到40年代的大型机系统。二战时期兴盛的雷达系统,是黑客文化的史前孕育阶段。逐渐成形的黑客文化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MIT的26号楼破土而出,再到70年代硅谷电脑爱好者,以及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虚拟社区和自由软件运动,到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乃至今天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技术变迁,物是人非,唯有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基于五六十年代美国互联网先驱们开始确立的严谨的道德戒律和规范。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当时工业社会体制、成熟的法制系统以及有效的社会信誉机制相辅相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过度僵化的反叛和制衡。

所谓互联网精神,实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开放、自由、创新、平等、协作、分享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有其参照物和对立面。比如,开放,对应于日渐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对应于越来越严密、完备与完善的法律制度;共享,对应于不断变本加厉唯利是图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对应于固化守成不宽容失败的产业和商业体系;平等,对应于越来越分明的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协作,对应于不断专业化、流程化的社会知识结构和割裂的协作精神。

一切从挑战和重塑现实社会出发

无论是纯粹的黑客文化,以及由此发扬光大的互联网精神,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向美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发起的一种挑战。在工业社会越来越严谨的金字塔式层级制的社会中,诞生了一股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抗议力量,它们以反理性、反技术、反体制为旗帜。核心就是不信任工业文明!这种试图打破工业社会清规戒律的羁绊的反抗,也正是信息文明或者说网络文明的曙光。

迄今最富有原创性思想的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总结说:“网络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

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决定了互联网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理解互联网浪潮的钥匙。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最本质价值观,也是互联网时代各领域成功的秘诀。

2.互联网精神的探源

互联网精神的探源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网络文化的思想简史。网络文化这个概念也是一样模糊、多样,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一般而言,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维基百科对网络文化的定义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

3.六大亚文化和十大思想圣地

互联网精神的文化溯源,从社会层面看,最为公认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席卷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在学术层面看,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以及控制论是他们的哲学武器。具体到行业之中,就表现为黑客文化运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自由软件运动(包括后来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如今的互联网精神,已经充分全球化和主流化,远远走出了早期非主流、小圈子的黑客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在卡斯特的基础上,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对于过去百年,尤其是最近塑造今日互联网的半个世纪进行扫描。

一部网络文化的历史就是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小群体的反主流文化出发,从模糊到明晰,从几股处于社会边缘的社会亚文化逐渐扩散,逐渐分蘖,形成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当众多亚文化的群体逐渐扩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渗透到主流群体;亚文化多到一定程度,就汇聚成为足够强大的文化历史,与主流文化融合或者变革,成为网络时代全新的主流大众文化。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的超级文化。

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网络文化起源,主要与以下六大亚文化血脉相连。

1.学术精英文化:学术精英超越军事,超越政府管制。

2.黑客文化:超越学术禁锢,不断挑战原有体制。

3.校园文化:校园是各种自由文化的交汇和联结点。

4.电脑爱好者:奇客文化,新时代的黑客文化。

5.社群文化:早期民间网络社区和商业联机服务社区文化。

6.高科技创业文化:资本驱动、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

这六大亚文化本身也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晰分开。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呈现出浪潮效应:后浪推前浪,一浪超越前一浪,在继承中有发扬。前五种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现实、排斥体制,也排斥商业和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他们最终被强大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收编和驯服,通过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将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商业化,顺利挺进了主流社会。

但是,不管互联网如何翻天覆地,不管这些亚文化如何作用,互联网精神作为整体互联网文化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

4.文化下的人和机构

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现来自具体的人和机构。纵览互联网思想历程,有10个机构和组织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这十大机构中的灵魂人物和独特环境,创造了互联网革命的各种创新技术,也缔造了互联网精神的基因。

1.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波士顿,雷达英雄圣地)

2.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波士顿,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件运动发源地)

3. ARPA(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局,互联网项目诞生地和早期资金支持机构)

4.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硅谷,早期创新技术的摇篮)

5. 施乐PARC(PC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梦工厂)

6. 全球概览和WELL(反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婚房)

7. 家酿俱乐部(硅谷,硅谷革命的策源地)

8. EFF组织(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

9. MIT媒体实验室(波士顿,未来学家的梦工厂)

10.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化全球化的吹鼓手)

5.尾声

以上绝大部分内容,来自在互联网上分享信息的百度知道作者:heyang_xing分享。

当我们在做我们当下的工作时,我之所以把这个资料保留下来,是认为当我们在思考当下工作时,就应该思考我们处在的环境是什么。很显然,是互联网。那我们想要了解这个环境,那了解他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办法。

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写作、快速、分享!

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写作、快速、分享!

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写作、快速、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精神是什么? l 联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