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人每天会说大概5000——8000个字,可同样是说话,有些人就能表达得就很精准,知道什么场合下说什么样的话,面对不同的人,也能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有一些人,就不太会说话,一张嘴就得罪人,关键是他自己还不知道。
有位家长跟我说过,孩子班上有位家长特别讨人厌。班上的家长都不太喜欢她,连老师也有意无意地和她减少接触。比如,她碰到你送孩子,可能是简单的一句寒暄。她会说: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不错,挺衬你的肤色,再换条裤子就好了。见了老师也是,有一次老师说让家长回家多和孩子沟通。没想到,这位家长直接说:老师,你说的这个情况我知道,我本人也在不断地学习,还专门上了很多大师的课,然后啰里啰唆说一大堆。这位家长在表达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恶意,但是她说出来的话就是比较招人烦。
在人际沟通中,确实有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和运用。这位家长的语言就犯了人际沟通中的一些禁忌。比如,根据关系的远近选择话题。如果她和另外的家长是闺蜜,那对别人穿衣的风格品头论足就不值一提。还有分享东西不注意场合,老师在公开场合说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家长就长篇大论地展开她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以及标榜自己的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其他在场家长的感受。
像这位家长的语言表达就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反面示范,所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讲讲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到底要注意哪些语言表达的策略。
1.多运用具体语言描述。很多时候,在沟通中我们喜欢用模糊的语言。比如开家长会,你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成绩,老师说:你家孩子还可以。老师的一句还可以让你心里特别纠结。还可以到什么程度,孩子的成绩到底处在什么水平,你心里面是没底的。这个时候你很急切地想要知道孩子到底考多少分,平常具体表现如何。再比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位长时间没见的朋友,见面寒暄,你们互相问近况:你最近还好吧?一般得到的答案就是,还行,或者还可以。那可能你们的沟通会进入下一个话题。有很多家长也有过夸奖孩子的经历。当你夸奖孩子,你真棒的时候。孩子一般都没什么反应。当你说孩子,宝贝,你今天帮妈妈洗碗了,你真棒。孩就会很高兴。
那么现在,你有没有发现语言表达在不同情境中的区别呢?当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是为了描述问题、达到特定的沟通目的、或者赞赏和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表达用得越具体越有效果。相反,当我们想要化解一些人际尴尬,或者单纯寒暄为进一步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运用模糊语言。
那么模糊用语和具体描述语言在和老师的沟通中要怎么运用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和老师沟通都是有事情要谈才会展开,很少有家长有事没事去找老师寒暄。那家校沟通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在沟通中,我们要多用具体行为描述的语言。
比如,老师和你反映孩子最近学习状态比较差。那你就要弄清楚状态差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上课经常做小动作,还是作业完成得不好。你在和老师描述孩子状态的时候也是要用描述语言。相比起你对老师说,我家孩子就是调皮这样的话。老师更愿意听到你说,我家孩子在家的时候喜欢动来动去,你说他什么他也不爱听,一个星期已经惹祸两次了。这种描述比你给孩子贴了一个调皮的标签要更好,而且能着眼于行为的改变。
2.通过调整语言表达和老师建立联盟关系。家长会和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沟通,除了班主任还有科任老师,和不同的老师沟通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老师年龄和家长差不多,而且性格脾气相投,那家长就会感觉沟通起来要更顺畅。相反,如果双方的气场和风格完全不匹配,那可能就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了。但是我们不能保证遇到的老师总是和我们相投的,怎么办呢?家长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给老师一种我们是一伙的感觉,从而建立同盟。如何调整,也就是通过语言表明家长和老师的一致性,在表达的时候包括用词的选择、说话的速度、停顿的次数、礼貌程度等等保持一致。
研究发现,当对话双方使用一致的动词、连词、冠词等词语时,他们相互谈情说爱的可能性增加。还有研究发现,同一个群体会慢慢形成共享的语言和对话风格。你要是仔细观察孩子会发现,有时候孩子为了交到好朋友,或融入某一个圈子,他会刻意学习这些人的说话方式。比如说脏话,骂骂咧咧等等,这只是孩子在调整他的语言风格。那我们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老师说话慢条斯理,即使你平常是个急性子,说话特别快,你也需要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如果老师说话特别快,干脆利索,那你就不需要太多的寒暄,直奔主题是很好的选择。老师说话的时候很擅长讲故事,说起话来绘声绘色,你即使不能做到像老师这样,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用语言表达你的惊讶和赞同。比如,哇,真的啊!这些感情色彩更强烈的词语。很多老师面对家长的时候职业身份使然,也不会不由自主地摆出教育孩子的语气,这个时候家长只要适当地认同老师即可。比如:老师您说得很有道理、我回家尝试一下、这个办法很不错等等。
3.多用“我”、“我们”的语言。我们在和孩子、家人沟通时,会经常性的使用“你”字句。看见孩子不听话,会直接说:你怎么又这样,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看见爱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情,也会脱口而出,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当我们去关注自己语言表达时候会发现,用“我们”还是用“你”,是根据沟通双方的角色和地位决定的。在工作场合,很少有人对老板说,你这样做不对。但是领导和老板会经常把“你”字句挂在嘴边。在家校沟通中,有的老师会对着家长经常蹦出“你”字句。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讲课,开讲之前,校长对着全校的家长训话,基本上用的全是“你”字句:“你们回去看看自己的做法对不对”“你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一回家就看手机”“孩子的作业你们家长回去都看了吗?”但是这些话语从校长嘴里说出来,倒是有一种用心良苦的感觉。相反,要是一位没有任何资历的年轻老师在上面说出这番话,估计家长们当场就会让老师下不来台。
那家长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也不适合用太多的“你”字句。因为“你”字句很多时候代表着指挥、要求。所以,我通常提倡家长多用“我”和“我们”。因为“我们”暗示着沟通的话题是双方共同关心的,代表着家长和老师是一条战线的。比如你可以跟老师说:我们上次谈的方法我回家用了一下,效果挺好的、我们一起努力,把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好。使用“我”字句还能让沟通中的情绪降低。试想一下,对着老师说:“你上次给孩子调座位了,孩子很不高兴”和“我发现上次调座位之后,孩子不高兴。”这两句对老师抱怨的轻重程度。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沟通主要依赖语言的表达,我们在和老师的沟通中,一定要注意会说话。具体可以参照下面的三个做法;1、多运用具体语言描述;2、通过调整语言表达和老师建立联盟关系,让老师知道你是和他在统一战线上的;3、多用“我”、“我们”的语言。在具体的沟通中,你可以多加练习。如果你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及时给你答复。